追求幸福的教育生活
2019-09-10李镇西
李镇西
一
刚当校长不久,工作不久的女教师唐燕来找我:“李校长,我不想当班主任。”
她说:“班上一个叫‘方舟的男生,我实在受不了了!”她喋喋不休地给我数落这个“方舟”种种“恶劣行径”。“一批评他便顶撞,还动不动就说要跳楼!”她气愤地说完了,望著我,期待着我的答复。
且让我暂时“穿越”一下——十年后的2016年5月,在武侯区新教育开放周的讲台上,面对来自全国的新教育人,唐燕在讲述她的成长时也讲到这次和我的对话。她说:“当时,李校长听完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唐燕,我恭喜你有了一个科研对象!”
下面的代表们全都笑了。
是的,当时我的确是这样对她说的。我说,“开学这么久了,怎么可能给你调整工作呢?动你一个人就得动其他老师。”我首先明确断了她不想当班主任的念头,然后说:“换种眼光看方舟吧!换种科研的眼光看他,那样你就不会生他的气了。他是你的科研对象啊!”
她惊讶地看着我,好像没听懂我的话。
我说:“所谓‘名医,就是通过研究无数疑难杂症的病人成为名医的。所以说,我要恭喜你有了一个科研对象!”
唐燕似乎明白我的意思了,若有所思。
我建议以研究的眼光看方舟每一天的表现和变化,思考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和变化,等等。“比如他为什么会打架呢?他的性格如何?他的生活经历如何?他的人际交往如何?等等。然后你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包括你和他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你的感悟和琢磨,都记录下来。这就是教育科研!”
二
从那以后,唐老师开始很投入地研究方舟,而且几乎每天都把“研究成果”发到网上。于是,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上网读唐老师的帖子,时不时还跟上几句,心里一直惦记着方舟的成长。一年后,唐燕生孩子回家休产假,交给我一篇两万字的教育手记《方舟的故事》,完整地记录了自己与方舟打交道的过程,其实这也是唐老师成长的过程。正如她说:“方舟促使了我快速成长。”
这篇手记夹叙夹议,有故事,有思考,故事呈现出生活本来的真实而波澜曲折、跌宕起伏,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掩卷沉思,时候焦急不安,时而舒心长叹……从这个长长的故事中,我感受到的东西太多:教育的爱心与智慧,复杂与无奈,还有教师的倾注与坚韧,彷徨与坚守……
比如,唐燕在研究方舟与其父母的关系时,这样写道——
方舟这孩子缺乏最起码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也缺乏正常的情感。而缺乏情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他父母的态度上。
他最害怕他的父亲,最看不起的是自己的母亲,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母亲大呼小叫,甚至有大打出手的冲动,而我认为造成这样的现状是因为父亲管得少但管得狠,母亲管得多但管得乱,至少我感受到的是他比较敬畏自己的父亲。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父亲的不满。然而这学期似乎一切都变了,可能是因为家庭里的某些变故,我发觉他对父亲的感觉一落千丈,言语中甚至充满了仇恨和轻蔑。
当然我知道其中的原因,这种变化主要是源自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因为母亲说要将一套房子给他,但父亲没有说这话。别人的家事我们不能妄加评论,但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因为一套对现在的他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的房子居然如此对待自己的亲人,这让我不寒而栗。
想象一下,一个本来应该很单纯的孩子,内心充满的只是“利益”“仇恨”诸如此类的东西,仅仅因为一套房子而抛弃了自己的亲情,仅仅因为经济利益而完全忘记了此前父亲的种种对他的爱,推翻了此前父亲的所有付出,这种行为放在一个市侩的成人身上,我们都会谴责,怎么能出现在一个这么一个小孩子身上?
我时常想,造成这样的局面,他所受的家庭教育,他的家庭环境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如果从小他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充满温暖的家庭之中,那么还会有今天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吗?
三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唐老师和方舟之间的情感与信任。我认为,无论教育对象如何顽劣如何桀傲不逊甚至看起来多么不可救药,只要教师和学生始终保持一份情感和信任,教育就永远希望不灭,就永远不会山穷水尽。
方舟可谓“劣迹斑斑”且“屡教不改”,但有一点让唐老师不会绝望,那就是孩子对自己的情感、信任以至依恋。其实,在和方舟打交道的过程中,唐老师对他该训就训,该罚就罚,有时甚至拍案而起,“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一通”,但方舟就是不恨唐老师。为什么?因为他信服唐老师呀!
无论方舟多么顽劣,唐老师的内心深处都燃烧着一个信念:方舟决非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只是顽童而已;而且这个顽童的心灵深处依然纯真未泯。凭着这个信念,唐老师从来都没有把方舟当敌人,而且始终保持着感情与信任。师生之间的这份情感,“制约”着方舟,让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坏”到哪里去,因为他心中有唐老师呀!
有了这种认识,唐老师自然会和方舟始终保持着感情与信任,而且还时时感动于方舟对自己的感情与信任:“孩子对老师能有这份情谊,做老师的还有什么奢求?”后来,因为唐老师工作的调整,她不再做班主任了,可师生之间依然彼此牵挂着。“教师节,他拿出来的居然是一罐‘孕妇奶粉,感动猛地冲击我每一根血管!相信这是我今天收到的最细心、最真诚的礼物。”读到这里,我的鼻子发酸。唐老师“每个月准能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唐老师就不仅仅有教育的成功,更有职业的幸福。
手记结尾时,唐老师写到了少年马克思的一段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流下热泪。”这是镌刻在我们学校教学楼台阶前的一段话。唐老师通过刻骨铭心的教育经历,真正理解了这段话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种普通人可以感受并享受到的朴素情怀。
其实,唐老师所面临的方舟,我们每个老师都碰到过,或者正在遭遇;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像唐老师这样从容。须知,唐老师的性格其实是很急躁的,但她居然面对方舟时却表现出让我惊讶的坚忍与柔韧,从容而宽容(当然,偶尔也“气急败坏”),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她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与信任。唐老师的故事,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朴素名言提供了一个中国版的诠释:“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四
唐燕休完产假后提前回校,便没有再当班主任,而是在继续上语文课的同时,又担任教务处的干事。但上学年快结束的时候,她找到我:“李校长,下学期还是让我当班主任吧!”我问为什么,她说:“不当班主任,心里空空的。”我说:“那你的工作量就太重了。”她说:“不要紧,我愿意做的事,再累心里也踏实。”唐燕如愿当上了初一班主任,又开始有滋有味地研究着每天的一个个具体的难题,用实践书写她自己的生命故事。
过了几年,学校竞聘办公室主任。唐燕经不住领导多次劝说,她便报了名。谁知她一竞聘便成功了。虽然她不是特别愿意当这个办公室主任,但一旦就任她就非常认真。宣传、接待、工会、人事……样样她都做得很棒,渐渐地,连教育局领导都注意她了,觉得“这是一棵好苗子”,便吸收她进了教育局办的“未来教育家研修班”,这个“研修班”是专门培养校长的。
但做了办公室主任仅仅两年,在一个学期快放假的时候,她到办公室找到我:“李校长,我有个想法,请您理解,并同意。”
她说:“我想辞去办公室主任,退出 ‘未来教育家研修班,我对当校长搞学校管理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就想当班主任,我觉得还是当一名班主任老师踏实些!”
我一下想到我的年轻时代,也曾对老校长说过类似的话。当即便说:“我同意!以后我给你创造条件,让你朝教育专家方向发展。”这话也是当年老校长对我说的。
唐燕说,“我还有一个愿望。”她鼓起勇气,说:“请您看看目前学校哪个班,问题比较多,我就去担任那个班的班主任。不是我有多么高尚,也不是我多有能耐,我就是想搞研究……”她还要求我给她这个想法保密。
当时,我心里非常感动。我说:“这个,学校要通盘考虑。但我支持你!”
五
从那以后,唐燕一直作为一个普通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行走在她的教育成长之路上,尤其是在新教育实验方面,她可以说是走在了许多老师的前面。她自己说:“我的教育行为很多时候会自觉呈现出新教育的特点和气息,因为我对新教育又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爱。”
比如,她的书香班级就特别有声有色。
唐燕每新接一个班当班主任(同时当然也担任教语文教学),她的教室里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班级“书柜”。作为语文老师,唐燕倡导学生阅读,很多时候她宁可学生少做一点作业,也要多一点时间阅读。她曾说:“一个不爱阅读、不会阅读的人是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的。”
具体说来,唐燕推动书香班级建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全班共读。每月共读一本书是唐燕班上的惯例,也可以说是传统。共读的书目除了课本上推荐的青少年必读的经典书目外,她还会跟随教材推荐相关的读本,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一般来说课本上有节选的,唐燕认为又适合初中生读的,她都会组织全班共读。
第二,个性阅读。班级书柜的主要作用在于方便全班同学的阅读交流,唐燕班上的书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在班级内部漂流,每月一换,尽量保证“血液”新鲜。每天中午的午读时间,都是同学们进行个性阅读的时间。
第三,班级创编。对于阅读而言,小说、散文、传记之类同学们读得比较多,但对于古典文学、国学经典反倒涉猎得比较少,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唐燕指导全班同学一起自编了三本文言文选刊,复印出来,每个语文早读孩子们就读一则,这样日积月累,同学们在文言文方面的积累还是颇为丰富的。
第四,师生交流。“师生共写”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读书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思维,增长见识。但除了共写之外班上还经常开展读书交流会,以班会的形式来展现阅读成果。
六
我至今记得一个秋天的中午,唐燕的学生们来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读书会。当天,我在博客上有这样的记录——
今天,成都出现了难得的秋高气爽的天气。中午,我来到操场边,参加了初一(11)班的读书活动。
在一排枝繁叶茂的树下,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半圆,两位小同学站在中间大方地主持着。今天,他们交流的书是《青铜葵花》。我校圖书馆买了许多名著,而且有的书买的是复本,就是说,同一本书买了很多本,比如这本《青铜葵花》就买了120本,这样方便两个班的孩子同时阅读。
今天的读书交流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有知识抢答,有心得交流,有佳句赏析,有情境表演……特别是最后的“情境表演”,几个孩子分别扮演书中不同的人物,展示了“葵花认亲”的感人情节。
中途,主持人即兴抽我发言,要我说说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我刚好以前读过这本书。所以我说——
我是几年前读《青铜葵花》的,故事我已经不能完整讲述了,但我记得当时我相当感动,尤其是那些一个个细节,比如青铜为葵花做冰项链,他在风雪中卖芦花鞋,他为妹妹捉萤火虫做萤火灯,他让妹妹骑在自己脖子上看马戏、葵花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而有意考不及格,她为给奶奶治病去拣银杏……让我不止一次热泪盈眶。
关于善良,关于纯洁,关于坚韧,关于勤劳……这些现在看来似乎已经很稀罕的精神元素,在青铜、葵花、奶奶以及爸爸妈妈的身上非常自然地呈现出来,这种呈现以贫穷和苦难的故事为载体得以实现的。
我再一次被作者的纯美所征服。对于中国最近一二十年的小说,我同意这样一种评价:有故事,没文学。的确,现在许多小说,作者太注重“一下子抓住读者”,可以编织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忽略了或者不屑于“文学”——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景物……这一切当然都是通过美的语言来实现。
我说着,随手从身边一个孩子手中借一本《青铜葵花》,翻开第一页给大家分析——
曹文轩的小说是纯美的,因为他的语言是充满诗意乃至富有一种梦幻的色彩。
“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杀拉杀拉的声音。”
“一个女孩,一只鸟,在空阔的天底下,无言相望,谁也不去惊动谁。只有大河纯净的流水声。”
“夜晚的大河,平静地流着。月亮挂在天空,水面上犹如洒满了细碎的银子。几只停泊水上过夜的渔船,晃动着渔火。你看着那渔火,看着看着,渔火不再晃动,却觉得天与地、芦荡与大河在晃动。大麦地的夏夜,很梦幻。”
……
最后,我充满情感地对孩子们说——
参加你们的读书活动,我很感动。在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秋天的中午,在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我们的美丽的校园!在我的眼里,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首美丽的诗!我禁不住遐想,若干年后,你们长大了,甚至三十年五十年后,你们回忆自己在武侯实验中学的岁月,一定会想到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秋天,和秋高气爽之下的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读书活动,当然,也会想到我们共同读过的手中这本富有诗意的《青铜葵花》!
七
唐燕班上的“培养卓越口才”也做得很不错。 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多时候是通过节日活动或专题活动进行的。比如那次班级辩论会,唐燕走进教室,见多媒体上赫然打着一行大字:“嗟来之食,我们该不该吃?”这是学生自己组织的一次辩论会。
“这个辩题确定得不错,尊严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呢?连我这个成年人一时都想不明白呢!”唐燕心想,暗暗佩服孩子们。当她的目光扫向教室后排的时候,还吃了一惊:好家伙!阵势还真不小,只见班上的数学、英语、物理、政治等好几个学科老师坐在后面向她招手,唐燕一下觉得,这些猴孩子们弄得还郑重其事的。
辩论开始,唐燕被安排在“主席”的位置,其他老师则作为评委。只见双方各有四个辩手,四个辩手对立而坐。首先正反方一辩发言,看得出俩孩子都做了充分准备,手里拿着便条,引经据典,从“嗟来之食”的典故,到近当代的实例都搬了上来。接着双方进入自由辩论阶段,主要是每方的二辩、三辩发言,采用点杀的方式当面提问,这个环节是最为精彩的环节,双方争锋相对,你一言,我一语,妙语连珠。
随后是双方四辩作总结陈词,四辩的总结其实非常考水平,因为这个总结并不是简单地查点资料、做点笔记就可以形成的,他必须根据辩论场上对手的发言来适时进行,要懂得抓住对方的漏洞来支撑本方的观点,结果他们牢牢抓住了总结陈词的精髓,这让唐燕非常惊讶和欣慰。想一想这些孩子,多年以后回忆起中学时代的这一幕,这将是什么样的激动呀!
在唐燕成长的过程中,我呢,也尽我所能帮助她。无非就是给她推荐书并督促她阅读呀,提醒她随时写教育随笔、课堂实录呀等等,或者应邀去她班上给孩子们上班会课呀,有时候帮她推荐文章发表,还曾带着她去福建、广安等地讲学。
毫无疑問,唐燕已经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青年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好几次评优选先,她都没能够“胜出”。我心里为她惋惜,但她好像从不为此而烦恼。其实,按人之常情,我想她也许感到过一丝遗憾和失落,但她都能及时调整心态,乐观前行。在我的眼里,唐燕就是那么大气、淡泊、坦荡。她用自己的人生态度,演绎着我常常说过的一句话:“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