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益之举 凝聚教育“新”力量
2019-09-10
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民族,整个人类的文明延续和发展,这是教育的社会责任,但更多的是为了“人”的个体成长;教育公益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帮助“人”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依然能达成自己的理想,成为最好的自己。
社会资源不均衡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当今社会生活,令社会公平化最有效且最便捷的途径是“公益”,特别是“民间公益”的日益增加,帮助社会在还暂时未顾及的“贫瘠”领域慢慢追赶上世界日益向前发展的平均水平。
“新教育实验”本身就是“民间公益”最好的标杆,以改变“公民教育观”为目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通过聚焦“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倡“全民阅读”两大核心举措,凝聚优势教育资源和先进理念共同改变社会教育生态的不均衡,从而改变社会中“人”的精神素养。正如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言“以人为本,让教育为人生幸福奠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一段“受教”之路,但“受教”最终朝向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规划自己人生的、有目标的人——这就是“成人”。但目前,仅仅通过“应试教育”难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于是,为促进“新教育实验”发展、推动中国教育创新、帮助更多人实现“精神成长”,新教育基金会(全称: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于2010年落地生根。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9年公益路上,新教育基金会也结识了许许多多与“新教育人”尺码相同的益友,他们也是支持中国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力量。其中,心和公益基金会和周蔷女士是我们公益路上最铁杆的“粉丝”和支持者。
心和公益基金会捐赠支持新教育基金会8年有余,累计捐赠729万余元用于“新教育童书馆”“完美教室童书角”及“新教育星火教师培训计划”“新教育年度奖优激励项目”。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松老师一直十分认可“新教育实验”,他一直认同:教育变革一定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结合,而一线教师的觉醒乃是变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伍松老师的观点与朱永新教授的教育观“一个学校的好坏,标准不在于硬件环境,而在于教师水平。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谈不上高水平的学校。”不谋而合。八年共识,我们的公益故事还在不断连载。
周蔷女士是一位纯粹的捐赠人,坚持每月捐赠新教育基金会百余元,坚持了七年。在还没有“月捐”概念的时代,她已经坚持月捐,并且当时她还仅仅是一位学生,只是因为关注了朱永新教授的微博,隨即就发愿要支持“新教育实验”这一民间教育改革创新行动,于是成为新教育基金会的月捐人。问其理由,因为关注了朱老师的微博,她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她认可“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她相信更多的师生也能像她一样因坚持阅读,收获人生的改变,所以学生时代的她就开始坚持月捐。梦想因阅读而生,坚持因公益而立。
像这样的公益伙伴还有很多很多,明年我们将迎来新教育基金会十周年,新教育实验二十周年。在以优异业绩迎接这两个特殊纪念年份之际,特邀公益伙伴们分享各自的公益历程及与新教育相关的公益故事,也期待正在看此篇文章的你也能加入我们,成为捐赠者或受益人。
(作者单位:新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