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北京全民阅读产业发展状况
2019-09-10张化冰
张化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不仅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方式,而且极大程度繁荣了文化产业。“全民阅读”已经从顶层设计上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从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到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全民阅读”已经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阅读产业”的概念
2019年,“全民阅读”连续第6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全民阅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在“全民阅读”不断拓展的过程中,阅读产业开始逐渐显现、成型和发展。
阅读产业就是那些为消费者提供可以阅读的产品或阅读服务的所有相关产业,具体包括图书出版业、报刊业、 影视业、互联网业和移动阅读业等产业类型。 同传媒产业、内容产业相同,阅读产业既生产物质产品,也生产精神产品,既创造经济效益,也创造社会效益。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阅读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是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迅速发展。
阅读产业是继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等之后又一新的产业增长点,阅读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紧密相关,也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
二、当前全民阅读产业的特点
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国家的基本素质,全民阅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全民阅读也是提升阅读素养、全面发展自我的重要手段。
1.全民阅读进入国家顶层设计
5年之前,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全民阅读”,明确指出:“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可以看出,全民阅读关联着文化产业、国民素质、公共文化服务和学习型社会。这其中既有公共服务属性,也有产业属性。全民阅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对未来五年全民阅读及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信息技术助推阅读产业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阅读率是60.4%,2005年是48.1%,首次低于50%。 调查发现,国民阅读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人们不读书,而是阅读方式和习惯在发生变化,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的数字化阅读率在逐年上升。
《阅读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纸质书市场规模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整体规模约1800亿元;数字阅读整体规模约为110亿元,其中,电子书规模约为20亿元,网络文学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多种阅读终端被研发和普及,手机、iPad、电纸书等成为和传统阅读分庭抗礼的数字化阅读,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2013年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体产业收入已超过4400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经达2.96亿,网民数字阅读的使用率连续三年保持在4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阅读市场总营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占比接近了90%。
《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还显示,IP个性化数字阅读正在催生粉丝经济新生态,网络作家的固有粉丝,具有较强的黏性,社交工具使网络传播更加快捷,通过评论、分享、打赏等方便了读者和读者、读者和作家之间交流和互动,90%读者表示对再次改编为漫画、电视等周边产品很感兴趣,潜在市场和用户群体巨大。 不过未来限制数字阅读和出版发展的仍然是版权保护问题。
智能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知识付费和有声阅读产业的迅速崛起。这使得全民阅读在公共服务属性之外,产业属性得以凸显。互联网技术是阅读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阅读产业整合了内容、创意、出版、传媒、传统纸质书、数字书籍等多种元素,同时将实体阅读产业和数字阅读产业融合了起来,形成了“互联网+阅读产业”的雏形。
目前介入阅读产业的运营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传统的出版社、媒体办的读书会、媒体联盟、栏目等,比如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央视《朗读者》节目。第二,有声书、知识付费类的互联网企业,如喜马拉雅FM、得到、樊登读书会等。第三,以读书会、阅读空间、书店、文化产业公司等为主体进行阅读推广并力图盈利的社会组织。这些运营主体都致力于探索互联网时代阅读产业的盈利模式,目前绝大部分阅读产业运营主体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而且从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
2017年至今,中国出版、中国科传、掌阅科技、阅文集团等多家出版集团和数字阅读企业挂牌上市,得到、喜马拉雅FM等知识付费、有声阅读企业掀开了阅读产业资本化的帷幕。2017年我国有声书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增长强勁;基于文字版权衍生的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10亿元,随着为优质内容付费的消费者逐步增多,知识付费市场还将保持较高成长性。
3.与国际社会的全民阅读接轨
“全民阅读”为国家如此重视并进入顶层设计,这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也与国际阅读产业的发展轨迹相吻合。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全民阅读”提出比较晚。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提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正如“全民阅读”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经历了数年的历程一样,西方社会开始重视阅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经历了长短不一的发展阶段。
一些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推进全民阅读。一是通过立法,比如美国、韩国、日本。美国1998年颁布《卓越阅读法》(Reading Excellence Program),2001年出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积极推动全民阅读。韩国1994年颁布《图书馆与读书振兴法》,2004年出台《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案》。日本2001年通过《关于推动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
二是通过国家项目、读书节、阅读活动等方式。比如俄罗斯于2006年制定推出《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和“培养读者兴趣,鼓励年轻人读书的”国家项目,政府配套给予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2007年俄罗斯图书联盟宣布该年为俄罗斯国家阅读年。法国每年10月15—17日举办读书节。德国自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送你一个故事”的全国阅读活动,英国推出“bookstart”运动,发起全国阅读年活动。
三是通过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图书馆一直是各国阅读推广活动的主体。比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体现,不仅服务于国会和政府,也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利用自身丰富资源推动全民阅读的核心动力。俄罗斯依托各类图书馆成立了非营利性的俄罗斯阅读中心,合作者包括作协、文学团体、中小学、高校、博物馆等,运作资金主要依靠图书馆的财政预算。德国拥有1.4万座图书馆,很多乡村小镇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阅读中心以方便民众阅读。
四是通过专业学会、民间社团、基金会等机构、组织推广全民阅读。这些机构有较强的资金和资源,可以承担在政府和民众中进行沟通的角色,弥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比如美国的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协会、美国出版商协会、“每方都是赢家”(EverybodyWins)等都对推进美国的全民阅读起到了重要作用。俄罗斯读书基金会、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等对树立阅读理念、促进阅读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五是通过媒体、出版等文化机构。媒体出于提高民众文学素养的责任,推出全民阅读的栏目。比如美国的奥普拉图书俱乐部(Oprah Book Club),于1996年9月首次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每月向电视观众介绍一本书,如今有1300万人定期观看这个节目。日本的读书推进协议会由日本书籍出版协会、图书馆协会等组成,成为日本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全民阅读”推广模式也主要以以上几种方式为主,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提升,“全民阅读”在我国发展的步伐非常快。
4.全民阅读理念正在树立,但离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
虽然近5年以来“全民阅读”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政府对提高民众阅读素养早就予以高度关注。早在1982年,上海举办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由上海市总工会、解放日报等共同酝酿筹划,对象是上海的工人群体。198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将上海的阅读活动经验推向全国,形成了以“振兴中华”为主旨的全民阅读热潮。
1997年1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06年开始,为了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开始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从1982年到2018年,民众阅读从小规模、面向特定群体的阅读活动发展到“全民阅读”,从政府高度重视到进入国家顶层设计,从无法可依到立法保障,从活动单一到系统工程,从纸质阅读到数字化阅读,中国的“全民阅读”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册,同时期韩国为11册、法国20册、日本40册、犹太人64册,而到了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6本,还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当然我们要看到数字化阅读对纸质图书阅读的影响不容小觑。2017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如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为73%,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分钟。但总体看来,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全民阅读水准仍有不小差距。
三、北京全民阅读产业发展现状
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深入,“政府引导、业界支持、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正在形成。持续举办了8年的“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带动并联结了诸多与阅读相关的产业与个人,推出全城尚读活动、北京阅读马拉松、阅读护照等一系列品牌阅读活动。
1.政府引导推进全民阅读体系建设
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17年9月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指出,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都。
2018年7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实体书店建设发展,到2020年,逐步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特色浓郁、多业融合、遍布京城的实体书店发展新格局,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舒适、智能的阅读空间。
从2015年起,西城区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西城的若干意见》《书香西城建设“十三五”规划》《北京市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考核指标体系》《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奖励补贴的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对特色阅读空间发展进行了中长期规划。
北京十六区先后打造了适合本区文化发展需求、民众普遍欢迎的全民阅读品牌,“书香朝阳”“书香海淀”“书香西城”“书香大兴”“书香房山”等已经成为区级公共文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各区对区域优势、地区特色能够进行充分挖掘、明确定位,巩固并提升自身品牌。每一个全民阅读品牌的背后都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工作思路和卓有成效的推广办法。
8年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始终坚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推广模式、示范引领基层,筑建起了引导平台、资源平台、活动平台、宣传平台、支撑平台、培育平台“六位一体”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了阅读与出版、旅游、文物、教育、环保、科技等众多行业资源渠道,实现了内容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2.传统图书馆、阅读空间逐步转型升级
在数字媒体传播和民众精神文化需求两个因素的影响下,以传统的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为阅读供给主体的产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适应民众的阅读需要。只有在既有图书馆、阅读空间为纽带构建的阅读体系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才能更加促进全民阅读产业的发展,才能更加满足民众的阅读需求。
作为首都核心区的西城区,已经形成由2个公共图书馆、1个青少年儿童图书馆、23家街道图书馆为骨架支撑,25个特色阅读空间为特色,100余家实体书店为依托而构成的“书香网络”。同时,西城区也在摸索传统图书馆模式的转型升级。西城区打造的甲骨文特色阅读空间,便是甲骨文复合型书店与街道图书馆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互补,周边社区老百姓的满意度提升了,街道图书馆的办卡量也在一年时间翻了300%。
同时,各区不断总结提高全民阅读工作,将各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丰富完善,形成以区馆为中心,街道图书馆分馆为半径,社区图书馆(数字文化社区)为末梢,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服务点为有效补充,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三级公共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了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
当前,各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基本完善,全民阅读服务网络全面铺开。以朝阳区为例,2015年,朝阳区43个街乡共有500多家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免费提供文艺演出、电影服务、文化活动、图书借阅等服务。朝阳区从2011年引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到2017年共投放使用138台,以方便读者随时借书还书。
近几年,北京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也越来越多,它们有特色、有创意、读者人数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纽带,为民众提供了优质阅读服务,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公共阅读空间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盈利的新模式,力求在全民阅读的公共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取得平衡。
3.汇聚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建设
全民阅读推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社会力量:一是阅读行业的力量,如出版社、图书馆、书店、阅读电商平台等;二是知识界的力量,如高校、科研院所、数字出版、知识付费平台等;三是跨界融合的力量,如旅游、环保、金融等行业衍生出来的阅读类活动或产业。
“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开展8年以來,正是融合这“三股力量”,目前已拥有33家市级成员单位,100多家合作机构;联结超过400家公共阅读空间、300位社会知名人士、300家民间读书会;汇聚了500多家出版和文化单位、1000多家社会机构、100多家主流媒体和万余名专业阅读推广人,年均阅读活动落地30000多场次,覆盖和影响市民超过1000万人。
政府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的本意,是为了借用其更加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方式,以提升公共阅读服务的效能。政府“以空间换服务”,力求让阅读产业资源效能最大化,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社会资金、资源、人才等,构建多元的北京居民阅读体系。
此外,“北京阅读季·书香北京”通过评选金牌阅读推广人,构建民众阅读生态。在过去5年中,从群众和基层中评选优秀阅读人、“书香家庭”、“书香之家”,对北京的全民阅读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一些金牌阅读推广人的影响下,一些社区成长为区域内卓有活力的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区域。当前,阅读推广人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成长,北京阅读季以每年培育2000名阅读带头人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文化志愿者的力量助推全民阅读。
4.北京全民阅读着眼民生、惠民便民
根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北京市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2016—2017年度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2.73%,自2013年来连续4年提升2.66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9个百分点;纸质阅读率达8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8.8%;数字阅读率达83.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20%。
北京市民的人均纸质阅读量从2014—2015年的9.49本,提升到2016—2017年的10.97本,比全国纸质书加上电子书的人均7.86本还要高,而且目前仍然呈现增长趋势。阅读人均年消费从2015年的422元提升到2017年的653.34元,日均阅读时长2017年达到65.09分钟。
北京市全民阅读无论是从覆盖面、产业发展、创新模式等方面均居于全国领先,这与北京城市升级转型和“首都文化的功能定位”的内在需求一致。以房山区为例,“书香房山”致力于打造诵读之乡,5年来先后有20.6万余名学生、机关干部、群众、部队官兵等参与到诵读活动中来,活动规模和参与范围在不断扩大。
针对残障人士,北京各区持续完善特殊人群阅读服务平台。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海淀图书馆、朝阳图书馆专门设有盲人阅览室。作为中国盲文图书馆通州区支馆,内设视障阅览室,专门服务于弱势群体。视觉障碍人士可语音控制电脑,通过“盲人数字图书馆”获得与普通读者一样的数字信息资源,还可免费收听有声读物、音乐欣赏、在线讲座等丰富多彩的特色资源。今年,门头沟区图书馆联合首都图书馆与影院合作,为残疾读者带来无障碍影片,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针对老年人群体,各区也纷纷开展有关健康、书法等讲座。包括通州、昌平、丰台、房山、朝阳、海淀等各区的 15 个社区图书室,都开展了针对中老年人群的阅读活动,其中丰台区图书馆每年以“老年读者电脑培训班”为服务品牌,指导老年读者学习网络知识。
针对青少年群体,多区开展符合青少年成长需要的阅读活动。平谷区就先后举办红领巾讲故事比赛、“家庭情景剧比赛”、“我的藏书票”设计比赛、《童眼看京城》电子书制作、“读书小状元”评比活动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赛事,激发青少年对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图书馆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大课堂图书资源联盟单位的作用。
四、北京全民阅读产业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近5年来,中国全民阅读蓬勃发展,北京的全民阅读更是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未来,北京全民阅读产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充分发挥“北京阅读季”类阅读联盟作用,引领北京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于2011年,已经成长为国家级全民阅读品牌,成为推动北京全民阅读的重要推手和载体,致力于联合社会力量、创造阅读价值。“北京阅读季”将在北京全民阅读的未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既与一些国家的全民阅读推广模式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
2.增加原创内容,大力发展数字化阅读
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人的阅读习惯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冲击。数字化阅读也经历了从“电子阅读”“网络阅读”再到“数字阅读”的衍变。虽然传播的媒介变了,但传播的内容题材并没有根本变化,读者一般喜爱的仍然是网络文学、新闻、百科等内容。因此,数字化给全民阅读带来的主要是阅读理念和阅读习惯的变化,目前手机是数字化阅读终端中普及度最高的载体,如何增加更多有价值、原创性的数字化内容,是未来阅读产业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3.建设全民阅读活动评估体系
当前全民阅读在全国各地发展很快,如何保证这么多阅读活动的实际效果,让民众从中真正受益,从长远上形成有益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是个重要环节。只有开展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总结,及时对各个阶段的政策、活动进行分析考量,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建设科学、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
英国阅读社有一个“阅读六本书挑战赛”活动,在挑战之前,要求参加者填写一个网络问卷,包括对阅读的看法、喜欢阅读的书目等,挑战赛结束后,再要求参加者填写第二份问卷,包括对自己阅读能力的评估、未来的阅读计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阅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
美国1989年推出了一个面向儿童的阅读项目“触手可读”(Reach out and Read),目标人群是6个月到5岁的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这个项目在推出之初,就非常注重效果评估,1991年就出现了第一篇经过同行评议的项目效果评估研究论文,1998年之后几乎每年都有“触手可读”效果评估的研究发布。
4.充分利用社交网站对青少年进行阅读推广
青少年是未来国家社会的栋梁,越早建立他们对阅读的正确认知越能对他们的成长有益。现在青少年是社交网站的主要适用人群,通过他们熟悉的信息传播方式向他们普及、推广阅读理念、推荐阅读资源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接纳。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人,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達24.8%。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占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前5位。在社交应用中,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的使用率分别为86.9%、64.7%和42.1%。
将全民阅读的价值观、理念通过社交网站传播给青少年,这在国外并不鲜见。比如美国盖尔伯恩公共图书馆(Gail Borden Public Library)推出的Story Tubes在线视频竞赛项目。该项目自2008年开始实施,一年举行一次,主要让儿童和青少年通过制作两分钟视频短片来介绍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目前参加该活动的儿童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一个选手可以提交多个视频,但是推荐的图书必须不同。之所以推出这个项目是因为,Scholastic出版集团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兴趣正在减弱,但他们对技术的兴趣却在增强。该项目使用Youtube和TeacherTube平台,所以比赛的交互性非常好,激发了参赛选手的创造性和批判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阅读产业就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业态,尤其是数字付费、知识付费等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将给这个产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变化、发展,但在全民阅读的文化背景下,全民阅读产业必将会和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互联网研究室副主任
参考文献
[1] 卢剑锋.阅读产业的内涵和商业模式[J].传媒,2016(6)上.
[2] 王宇,张艳伟.全民阅读从创新发展中走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阅读产业发展报告(2017)》发布,我国有声书市场规模增长强劲[EB/OL].http://www.xinhuanet.com/newmedia/2018-07/23/c_137343004.htm,2018-07-23/2019-06-24.
[4] 近3亿国民的选择——全民数字阅读时代将至[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6-04/13/c_1118613670.htm,2016-04-13/2019-06-24.
[5]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
[6] 郝振省,陈威.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海天出版社,2009.
[7] 郝振省,陈威.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二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海天出版社,2011.
[8] 蒋多,杨矞.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产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9] 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