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今社会道德绑架现象的探究

2019-09-10王美春李嵩林德昕张浩宇李浩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伦理教育

王美春 李嵩 林德昕 张浩宇 李浩

摘 要:在当今社会,道德绑架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已然成为一个不得忽视的社会现象。为了助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道德绑架,探寻其发生的原因,并在其基础上寻找解决办法。

关键词:道德绑架、伦理、教育

一、对道德绑架的概述

1.“道德绑架”的概念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即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平衡心理。

2.“道德绑架”的现象

被人挟持性命,勒索钱财或者其它出格的事,这名为“绑架”的行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更多是在文学或影视作品里看到。现如今,架在人们脖子上的既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句话,一条道德规范;这也许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文明”的道德绑架取缔了野蛮的暴力绑架,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已然成为一个不得忽视的社会现象。

2010年9月16日,四川成都49路公交车上,一名63岁老人为抢座位,坐到一穿短裙的青年女子的腿上,并在该女子让座后因言语不和扇其耳光。此事经网友放到网上后,在网民中引起了异常热烈的反响,该事件被网友称为“让座门”事件。

2015年6月16日,在武汉一辆公交车上,明明车輛后排有空位,一名老人却硬是将坐在车厢前部“爱心座位”上的一名年轻女子拽起来甩了出去。

当然,道德绑架绝不仅仅存在于公交让座问题上。

也许是明星们的财富太惹火,每每有穷困的老百姓通过媒体向明星们求助,而明星恰好又无甚反应时,总免不了一阵舆论的狂轰猛炸。有报道说,早前几位演艺界人士号召参加“明星一起来”扶贫活动,范冰冰拒绝加入,不少地方报纸相继转载,攻击明星为富不仁甚至范冰冰个人的相关评论也在网络上风起云涌。

每个人都想结交好运,可是当有人运气太好时,难免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广东省白电县一彩民中得双色球两注头奖,总奖金高达1200多万。不久之后数个网友带着口罩和鸭舌帽,来到投注站,手拉横幅,呼吁当地中了1200万元的大奖得主捐资救人。

3.道德绑架的特点

3.1两面性

即对于道德绑架事件的矛盾双方来说,在他们各自的印象中,自己才是受害者。著名的“让座打人事件”中的老人手持伦理正确的大棒,压迫着处于伦理劣势的年轻人,以此为自己赚取便利;但他们的意识中认为这是对的。我们不排除有诸如碰瓷这类为了个人利益而行动的人,但还有一部分人“绑架”仅仅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这是对的,“晚辈就应该无条件遵从长辈”、“我活的比你长,经验比你多,所以我比你看得准”或者“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算什么”之类,就好像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这都是为了你好”系列措施。而那些蒙受冤屈的年轻人,忍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心里却想着:我本不是必须要让座的。

3.2历史性

道德绑架并不是突然间出现的,它的出现是一个过程。在时间的长河中,随着岁月流逝,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称的“尊老爱幼”在某些人的观念中逐渐衰变为“强制让座”、广受赞誉的“扶危济困”也在部分人的观念中逐渐演变成“强制逼捐”。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二、道德绑架的形成原因

近年来受争议的事件中,总少不了道德绑架。然而在这些繁琐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样导致道德绑架如此普遍?

一方面,从道德绑架的历史性来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更是经久不息传承至今。为什么我们原本十分开明的思想文化时至今日会变得这么狭隘?很明显,是教育的问题,这并不是单纯指教育政策,更多的是指家庭教育。正如在时间的长河中,随着岁月流逝,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不同家庭、不同伦理观念的耳濡目染而被人们夹杂了不同的主观印象,从而变得刻板尖锐,失去了它本来的样子。

另一方面,从道德绑架的两面性来说,原因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双重标准。社会总存在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宽以律己,严以待人”。这种“道德绑架”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很多矛盾由此而来,比如:不能以身作则的领导却又严格要求下属,不孝敬公婆的儿媳却又常骂自己的儿女不孝,行为人专横跋扈的态度,盛气凌人的气势不仅与以德服人背道而驰,也进一步诠释了自己的无德失德。

二是不明真相。当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些年轻人未给老弱病残让座的时候,心里可能会暗骂他们没有公德。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也可能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之中,有的可能身患恶疾,有的可能有孕在身。其实他们本就有权坐在那里,只是我们不明真相。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们没有让座的原因后,做出的评价与之前恐怕会有天壤之别吧。

除此之外,一些特定场景的道德绑架也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原因。

例如“明星逼捐”现象大多由于“固化形象”所导致。由于某些职业群体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或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职业形象,这些职业被人们所敬仰,他们也被奉为道德的楷模,譬如:演员、公务员、医生、教师等。而他们的言行举止一旦出现差错,就会被公众的舆论无限放大,甚至成为众矢之的。然而,他们也是正常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亦有个性脾气,偶尔在行为规范上犯了些许错误,虽不能说理所当然,但也是情有可原,大可不必炒作夸大。

又例如“乞丐主动行乞”等行为,多半是由于“利欲熏心”所导致。一部分社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虚假编造或夸张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博取别人的同情心,从而获得别人的照顾、帮助或施舍。这种“道德绑架”的行为在各种选秀活动中频频出现,更是乞讨、诈捐者的普遍伎俩。

三、应对道德绑架问题的策略

应对道德绑架,首先应该从“道德”说起。

道德一词在《道德经》里的定义是“道”为世间规律,而“德”是人在研究“道”之后所达境界的表现。所以“道德绑架”并不是很准确,“绑架”是人们在研究“道”之后做出的表现,也就是他们的“德”。既然如此,也就可以看出,当有些人想“绑架”他人一定是基于他们所认为的“道”,而“道”包括世间所有规律,既有自然天成的又有后天人为的;他们所倚仗的“道”便是人为的道理——伦理。

道德绑架存在之根本在于伦理。只要伦理还在道德绑架就不会消失。它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它或许已经存在并发展了很久根基很深。但我们依然有办法:那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思想文化,重头开始一点点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大力发展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传授给下一代的同时,助力构建和谐社会。

但是发展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长远的努力。我们当然需要一些应对道德绑架行之有效的办法以解燃眉之急。

首先,从国家与政府层面出发:应相应出台一些应对道德绑架的法律规范,明确界定何种现象或行为属于道德绑架,对实施道德绑架的人施行相应处罚措施,让受到道德绑架的人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也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做到双管齐下,把握现在,着眼未来。

其次,从社会与生活的角度出发:学校作为社会中传播学业知识、发扬民族文化的主体,应以身作则,承担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传统美德的义务,真正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最后,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与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拒绝道德绑架,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假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相信我们的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将会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相信在未来的某年某月某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会因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提高到新的境界,人与人之间能够真正做到相互理解:年轻人懂得尊老爱幼,老年人懂得将心比心,慈善也能真正成为表达善意的方式而不是评判善恶的尺度。愿人与人之间不再有猜忌与隔阂,愿世间再无道德绑架。

参考文献

[1]韩慧:《“勿需让座”:当心道德绑架》[N].《海南日报》2019-07-02(A05).

[2]都萧雅,王一帆:《论道德绑架行为的伪善性和危害性》[J].《中州学刊》2018年11 第期

[3]解金鹏,解誉:《从“强迫让座”现象看道德绑架问题》[J].《新西部》2019年第14期

[4]黄岩,唐青青:《道德绑架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应对策略》[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9年第15期

[5]陳赛凤,姜兰:《还道德以自由——道德绑架现象探析》[J].《市场周刊》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美春(1977-),女,四川隆昌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嵩、林德昕、张浩宇、李浩,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2018级学生。

猜你喜欢

伦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