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掌握话语权 提升党媒引导力
2019-09-10刘艳伟韩庆寿
刘艳伟 韩庆寿
摘要:评论,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旗帜和灵魂。改革幵放以来,新闻评论的功能逐步拓展,成为党媒掌握话语权、提升和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随着媒体格局、传播生态的深刻变化,以及多元思想文化和多种话语体系的并存与竞争,主流媒体如何应对变革,掌握话语权,提升引导力成为一道新课题。作为一级党委机关报,《伊翠日报》在做好重大报道、典型宣传的同时,努力发挥党报评论的应有作用,找准着力点,以评论唱响主流声音,凝聚人心,提升公信力,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党媒话语权;增强引导力;提升公信力
一、应势而为,让党报声音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伊犁日报》遵循“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办报宗旨,把握大势,努力契合时代需要及国情、区情、州情,以评论作为党报发声的有力武器,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伊犁日报》“新闻时评”版自2011年开办以来,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梭心的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及其相关指示和部署,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始终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党委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围绕伊犁州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心选题,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发声。
《伊犁日报》“新闻时评”版为每周一期,栏目设置网评、时事周评、微信荟萃、百姓话题和第一热评等,其内容不仅涉及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关注和引导,更是做到与自治区、自治州中心工作息息相连、事事关心,如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社会文化、访惠聚、旅游、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生态保护等,“第一热评”已经成为《伊犁日报》“新闻时评”版不可或缺的核心栏目,它始终围绕本地重点工作、重要事件重点发声,以具体工作、重点项目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为切人点,杜绝无病呻吟、夸夸其谈的文章,使之成为“新闻时评”版的旗帜和龙头。“新闻时评”版开办8年来,为防止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第一热评”始终做到领导带头写,采编人员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极尽发挥新闻评论这观点鲜明、引导力强的功能,由于领导的关注与参与,8年来,已有300余篇“第一热评”见诸报端,有效发挥了新闻评论先入为主、主动引导的旗帜效应。如今,写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伊掣日报》办报、办网之风气,也成为《伊犁日报》办报业务的一个显著特色。与此同时,借新媒体优势,重要评论不仅刊发在纸质媒体,同时也刊发于《伊犁日报》网络平台,以形成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平台、多渠道、多介质的“大评论”格局,使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影響力显著提高。不走偏锋、准确把握新时代内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伊犁日报》“新闻时评”版的编辑要求和出版方向。
二、主动引导,精准切入选题,做到有的放矢
权威性、思想性党报评论始终坚持和追求的方向。对于新时代需要的“新评论”,只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写出能打动读者的评论文章,才能使党的声音和媒体的权威性真正体现出来。正如《求是》杂志社副编审孙煜华认为,越是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媒体的权威性就体现得越明显。《伊掣日报》“新闻时评”版创刊8年来,“第一热评”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以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为切入点,使得每一篇评论始终做到有的放矢、正面引导,发挥了党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主流声音。纵观《伊犁日报》“新闻时评”版第一热评栏目,其每一篇稿件不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工作重点息息相关,并始终围绕百姓关注并热议的新闻事件而进行选题和写作。《反思是为了走得更远,行得更稳》(见《伊犁日报》2019年1月14日“新闻时评”版)一文,紧紧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伊犁州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成败得失展开分析和评论,从伊犁州的地缘优势及4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和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不回避矛盾,直面现实,从毛纺、乳业、制糖、亚麻四大产业风生水起到销声匿迹的变化指出问题存在的实质,即面对改革开放大潮,缺乏勇于革新的激情和血性,存在自我感觉良好、盲目优越的“河谷意识”,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牧区思维”,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冬窝子习惯”等。在总结和分析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有效途径,坚定目标,进而激发出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
如何做到党报评论言之有物、论之有道,这是写好评论的关键,要做到每一篇评论主题鲜明突出、选题精准,做到有的放矢,评论作者决不能闭门造车、隔空喊话,评论写作务必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关注点紧密相连,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密不可分。反之,如果评论作者脱离现实社会闭门造车,不能做到使评论接地气、有人气和带有泥土气息,只会使得评论写作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又谈何指导性和发鎖论引导作用呢?多年来,《伊犁日报》“新闻时评”第一热评栏目,由于其每一篇评论始终围绕国情、区情、州情作为切入点谋篇布局,使得第一热评做到言之有物,准确发声。《让非公党建真正发挥“红色引擎”作用》(见《伊犁日报》2019年4月22日“新闻时评”版)评论以问题众多的奎屯市某老旧住宅小区自成立基层党支部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为重点,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社区、物业、商圈、专业市场等的变革。由于新型党组织的出现,使党在基层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实践表明,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做强了是战斗力。
三、让主流声音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领航器
近年来,在新疆大地,干部下基层走访人户与农牧区百姓结对认亲,拉近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关系,也为巩固基层政权,扶贫攻坚,引导广大农牧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注入了活力。然而,一则网络上的微信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一位网友发出感慨,下基层扶贫一天,做了不少好事,帮了不少忙,却连一口水也没喝上,心里不免有了委屈。那么,其引发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评论作者敏锐地发现并分析原因,最终找出答案:一些干部按照每次人户下沉需要有“留痕”的要求,每次匆忙下去,匆忙离开,但照相留影却不能落空,没干多少活,照片却有一大堆,久而久之,干部下基层在许多老百姓心中留下的不是感激,而是反感,在他们的心里,所谓干部下基层,就是来合个影以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根本不是诚心实意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蜻蜓点水、花拳绣腿的联系群众可谓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不仅不能起到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找到问题的症结后,作者以《“一口水也没喝上”的扶贫问题出在哪儿?》(见2017年12月27日伊犁新闻网)为题刊发评论,评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充分的论点论据阐述观点:精准扶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扶贫干部要以涵而不是作秀来赢得贫困户的信任。评论一经发表即刻产生效应并引来热议:是干部去的太少了;是工作不到位;是作风不实造成的;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等等。评论最后以“只要干部进得了门、说得了话、交得了心,化解百姓心愁,打开百姓心结,敞亮百姓心灵,百姓自然就会把你、当自家人,也不会有一口水也喝不上的困惑了”(此文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三等奖)而结束,产生了预期的作用。
评论要观照社会,但不能被新闻热点牵着鼻子跑。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评论虽受到挤压,但其功能在升级,已经成为除新闻报道之外最能展示媒体价值取向的重要新闻产品。
2019年5月23日21时30分,伊宁市维吾尔族小伙用双臂接住从五楼掉下的孩子的一则信息在微信圏迅速传播。赞美声、点赞数呈几何式上涨,记者立即抓住线索不放,随即写出《危机时刻,他徒手接住从五楼掉下的孩子》的报道,并在《伊犁日报》刊发。随后,记者继续跟踪采访,写出了《真英雄!我们为你点赞!》《荣誉属于你!托尼可·吐尔干别克》等后续报道,这一救人壮举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引起包括中央台30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网上点赞数超过700万次。可以说,该事件产生的轰动效应足以说明对于这样的凡人善举,通过媒体的追踪报道让读者看到了做好事赢得的赞誉与社会肯定。那么,对于一家事发当地的地方党报和主流媒体而言,这样一则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社会新闻,如果仅仅停留在网络和其他媒体的关注,停留在新闻报道层面上,没有党媒的态度,似乎也是一种缺憾。于是,“第一热评”以《铁臂英雄为何感动众人》(见《伊掣日报》2019年6月3日“新闻时评”版)为题发表评论,呼唤正能量是社会的期盼和需求,托尼克不畏牺牲,侠肝义胆的精神气质,彰显了道德的光辉和人性的温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体现。评论发出呼吁: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风气,而这正是这一事件与社会及公众产生强大共鸣的原因所在。
在新时代的历史语境和全媒体的传播环境中,凝聚共识、守正创新,主流评论必将大有所为,也必将让“中国好声音”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