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海派”工笔人物画的收藏与投资

2019-09-10翟海月

理财·市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任伯年海派工笔

翟海月

书画收藏,不仅在经济上是一种保值、升值的手段,而且在文化上可以充分享受到生活情趣和艺术熏陶。

众所周知,在货币不断贬值的时代,股票、房产和艺术品是对抗通胀最有效的三件法宝,尤其是书画,又被称为“挂在墙上的股票”。书画收藏,不仅在经济上是一种保值、升值的手段,而且在文化上可以充分享受到生活情趣和艺术熏陶。而其核心的内在流通价值,则必须通过现代的艺术市场予以体现。

在今日书画市场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人物画作品的拍卖价格及投资回报率高得让人咋舌:《华祝三多图》是清末工笔名家任伯年已知的单件最大尺幅、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被称为“任伯年之王”。2011年由西泠印社拍卖,当时的成交价是1.67亿元。

1997年,这幅《华祝三多图》在拍卖会上亮相,由于此作为“海派”收藏名家钱镜塘先生旧藏,故当时吸引了很多藏家追捧,后被臺湾买家以266万元收入囊中,此价创当时任氏作品市场价的新高。2005年又推出任伯年的《华祝三多图》,成交价高达2800万元,8年中价格翻了10倍。有趣的是,2011年再推此作,更是引来各路藏家追逐,后以1.67亿元的天价成交,轰动当时的艺术收藏界。

从题材上来说,《华祝三多图》是为上海富商方仁高七十大寿所作,“三多”,指多福、多寿、多子,人们通常以寿桃或者其他清供图代替绘之,而任伯年独辟蹊径,选用古代典故,把寿星比作古代的帝王尧。

任伯年是我国清末杰出的花鸟、人物画家,又是清末“海上画派”(又称“海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则比较全面。我们知道国画通俗意义上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他却无一不能,堪称奇人。

由于他受家传影响,重视写生,又能融汇诸家画法,并吸取外来西洋绘画之水彩色调之长,所以他的作品勾皴点染,格调清新。

虽然任伯年的艺术成就高超,但其作品目前的市场价位也实在是有点高不可攀,其实任伯年字画价格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涨幅明显落后于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1991年他的《花鸟》(四屏)在拍卖会上以23万港元成交,同年他的《钟馗》被拍至76万港元,1993年他的十二开《花鸟草虫册》在拍卖会上以95万元成交。这些价格在今天看来,只是其爆发前的沉默。

任伯年是清末“海派”画家。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自清末起,在“海派”粉墨登场的艺术家,浙江籍贯者占有总人数的六至七成,比如任伯年就是浙江山阴人。

因此,“海派”艺术的几点关键特性,似乎相当符合浙江画家、浙江人的性格和一贯的行事作风。比如:

浙江人的艺术风格下笔多浓墨苍劲、富丽重彩,作品具有清晰可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从历史的角度看,浙江艺术家有很多人是画工出身,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文人画孤芳自赏的眼光看来,也许有落俗之嫌,然而“落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如钱慧安(1833-1911),作为清末民国“海派”工笔的核心人物,用笔用墨,丰富多变,虚实相间,浓淡相宜。虽不能用冰清玉洁来形容,但也算生动传神、别样风情。和任伯年相比,钱慧安的真正价值,目前仍有待发掘。虽然其所作多幅画作被上海博物馆及天津博物馆收藏,北京翰海、嘉德拍卖公司等也对其作品作重点推出。现在他的画每平尺高达数万元,一幅四下对裁约四平尺的人物画精品可拍出五六十万元,但比起任伯年的千万、上亿元的纪录不断被刷新,相对来说,钱慧安的画作反而正是默默吸筹的最佳时期。

浙江画家性格普遍外柔内刚,且善于灵活应变,而不至于陷于僵化。因此,“海派”画家大都具有兼收并蓄、继承并发展的勇气。正是这种不甘于守成且原地踏步的精神面貌,才开创了清末民国“海派”画家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并保证了“海派”艺术发展之树的万古长青。任熊(1822-1857)也是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许多“海派”画家一样,也是个绘画全才:人物、花卉、山水、翎毛、虫鱼、走兽,无一不精通。他的人物画对衣纹的勾画向来十分精彩,铁画银钩,很见功力。特别是一些临摹陈老莲的作品,活灵活现,相当传神。任熊的书画作品是博物馆的重要收藏品,因此流入市场并不多,价格也并无太多炒作。1986年5月香港出售的《十万图册》是4.2万港元,第二年3月出售的一幅扇面就达到18万港元的高价。1991年4月卖出的立轴《春风及第之图》也达到11万港元。任熊画作的价格在“海上四任”(任熊,弟任薰,儿子任预,侄任颐)中是较高的,仅次于任伯年(任颐)。

从各大拍行的成交数据来看,任熊画作的价格受任伯年风头正劲的影响较大,成交价一般都能较估价要明显高升,形势一片喜人。

上升到整个中国文人士大夫文化精神追求的层面上,“海派”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最能体现浙沪传统文人的气节、抱负与高雅情趣。除了先前谈到的接地气的老百姓较能接受的栩栩如生的风格之外,一种高雅的淡泊的文人风格,也在“海派”工笔艺术中独树一帜。清末民国“海派”工笔人物同为十大名家中的一对师徒——潘振镛(潘雅声)和沈燧(沈馥岩),便是“风雅海派”的典型。

潘振镛、沙馥、吴友如又被称为“清末三杰”,意为此三人的工笔人物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

潘振镛出身于绘画世家,祖父潘楷精于花卉,父亲潘大临精于仕女。幼年的潘振镛便耳濡目染精妙家学,才六七岁的他便能画人物,众人纷纷奉其为神童。父亲去世后,潘振镛为生活所迫,曾当过短期商店学徒,但他不甘就此消磨时日,仍专心习画。

潘振镛画仕女师法清代著名画家费丹旭(晓楼),用笔遒劲挺秀,设色淡雅,清丽绝俗。花卉和书法师法著名画家恽寿平。其人物画与沙山春、吴嘉猷(吴友如)被称为“三绝”(三杰)。潘振镛的传世作品甚多,著名的有《贵妃图》(长卷)、《明妃出塞》、《西施浣纱》、《霸桥风雪》、《寒江独钓》等。除上海博物馆藏有其作品外,西安华清宫、福建陈嘉庚纪念馆亦都有收藏。和其他的“海派”画家一样,潘振镛曾往来上海、杭州、南浔、桐乡等地,敬求其画者甚多,真可谓生意兴隆。潘振镛天生刻苦勤奋,长卷大轴,应之不倦,画作颇丰。

沈燧是潘振镛的得意弟子,其画风隽雅秀丽,颇得师风。

民国初年,出于文人强烈的济世情怀,潘振镛在上海偕其画家弟弟潘振节,与当时的另一位名家高邕之等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以鬻画所得,半充义举,一时得到众多“海派”画家的喝彩和支持,响应者越来越多,至今成为“海派”艺术的一段佳话。

但与其艺术成就相比,师徒二人的作品价格仍然与其艺术水准太不协调。对于爱好“海派”艺术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两人的确是可以关注的重要“海派”仕女画九大家。以同为“海派”大咖任伯年为例,其最好的吸筹时间早已过去,而潘、沈两人现在正像两朵羞答答的玫瑰在角落里静悄悄地开。特别是潘振镛,作为“清末三杰”之一,其潜力不能低估。

2003年,潘振镛的《汉宫春晓通景》在中国嘉德获价26.12万元;2004年中贸圣佳推出的《仿各家人物》四条屏以56.3万元的价格成交;2005年,潘振镛的作品价格增幅更大,其中《仕女》四条屏在中国嘉德以156.2万元的高价成交;2016年春拍的艺术市场上,潘振镛的一幅《花神图》以236万元的价格成交。

艺术品投资,既需要资金的实力,也需要文化修养和对时机的把握。“海派”作为清末民国的重要画派,在花鸟画有已贵为天价的任伯年、吴昌硕,也有尚未步入上升通道的人物画“三杰”。但是,真正的实力是谁也夺不走的,是金子总有闪光的那一天。

猜你喜欢

任伯年海派工笔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卖假画获良机
海派剪纸
任伯年
海派赏石概述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