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核心素养意识在师范生技能训练中的渗透
2019-09-10赵俊杰代海芳汤菊香戴创新
赵俊杰 代海芳 汤菊香 戴创新
摘要: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更是生物学教师教育者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师范生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水平较低,所以,生物师范生必须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指导,构建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新模式,而其深化改革也势在必行。从书写技能、普通话训练、教学工作技能、教师礼仪形体训练及微格教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意识渗透的方式及方法,以期加强在校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认知,更快适应入职后的工作。
关键词:核心素养;师范生技能训练;生物学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核心素养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提出中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此后,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热点。高校师范类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义务,同时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教育人才的职责,因此,高校师范类专业需要全面履行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教育类人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是生物学教育界的讨论焦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生物学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成为教师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生物学教师教育者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生物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特别是师范生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渗透。
一、核心素养的现状分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包含交互地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互动、自主行动三个类别。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包含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八个方面。美国提出的核心素养包含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生活与生涯技能。2013年,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提出“21世纪型能力”由三部分构成:基础力、思考力、实践力。可以看出,各个国家的核心素养都大同小异。2013年5月,我国林崇德教授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专项负责研究我国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于2016年3月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征求意见稿,最终于2016年9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成为指导我国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指导方向。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如下:第一,生命观念。包括科学世界观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思想方法,以生物学内容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第二,理性思维。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学会理性思考。第三,科学探究。包括研究生命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未来公民在创新型社会中从事生产和生活应具备的能力,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学习成果。第四,社会责任。包括个人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并能够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强调,师范生已经进入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已有的调查显示,对核心素养的认同,大四师范生的认知水平更高,因此,核心素养应贯穿师范生的整个学习阶段。
二、核心素养的渗透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有书写技能、普通话训练、教学工作技训练、教师礼仪训练、微格教学训练等几个环节。中学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渗透需从各个环节人手,从大一开始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意识,综合来看,在生物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渗透。
(一)书写技能、普通话技能训练
师范生基本上都能够熟练掌握2500个常用字,但对次常用字不能熟练掌握。针对生物学师范生来说,根据专业需求,将碘、硼、锰、肪、钙、钝、钠等一些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属于次常用字的汉字,归属到常用字表中,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概念性的知识。在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科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及专业术语。
普通话是我国教师的职业语言,高等师范毕业生应达到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二级水平,熟练掌握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所组词语的标准读音,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讲课和交谈。如,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呼吸作用”和“呼吸运动”不加区别,应强调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再如“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养”,有的学生容易忽略“一般”,产生科学性问题。在普通话训练中,采取朗诵比赛的形式,以生物科学专业为基础,展示专业特色。同时,作为生物师范生技能训练的第一个环节,也能够增强专业情感。
(二)教学工作技能训练
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指备课、上课、说课、课件制作等环节,此环节要求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途径,初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教材、了解分析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并能形成教学方案;熟悉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技巧,能比较自如地顺利完成一堂课,学会教学自我反思,能对他人教学做出客观评价分析。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是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听者进行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研究活动。其与上课的区别在于上课是“我是这样教的”,说课其实是“我为什么要这样教”。在上课和说课中,需师范生根据学科特点制作教学所需的教学课件,在课件制作中要体现人性化、互动性等特点。所谓课件的人性化主要是课件制作者本人的个性化展示。课件的互动性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课件的互动以及学生与课件的互动。
此环节训练中,重点指导师范生设计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把握好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同时,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生物课程标准,而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物学科其自身的特點,要求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学会理性思考,掌握研究生命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设计时围绕教学目标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中人手,具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
(三)教师礼仪形体训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的期许。作为教师,应用实际行动把真、善、美传递给学生,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教师作为一个讲道德、重形象的特殊群体,更应注重讲究礼仪,包括行为举止、言谈、眼神、站姿、手势语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
现代教师礼仪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现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为原则,注重学生素质和修养的提升,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塑造形象,协调关系,优化社会环境。教师礼仪主要有微笑礼仪、语言礼仪、课堂礼仪和仪表礼仪等几个方面。作为教师,微笑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微笑能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增強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以鼓励。语言礼仪指讲课或与学生交谈时语气要和蔼,指导学生时要有耐心,不要长期使用高音量,与学生交谈时不反唇相讥,语言要分清场合,人情人理,在交谈时要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与学生谈话时,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内容一致,不使用过分夸张的表情。课堂教学礼仪即讲课表达要准确,特别是生物学专业应使用专业术语,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练。同时,与学生谈话也要做到热情迎候,不居高临下,营造平等的气氛。仪表礼仪即教师应衣着整洁、得体、庄重,同时也应具有时代感。通过此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到“言传身教”,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微格教学训练
微格教学以其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而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育策略,得到相当多学生的喜爱与支持,也能积极引导学生改变教学态度与教学观念,更能有效协助学生学习教学技巧与策略。虽仍有需要继续研究与证实之处,但大致说来,其在师资培育上的贡献,仍可予以肯定。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仍可能有其盲点,特别是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数量少的院校,微格教学活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前微格教学理论学习的缺失。二是课堂环境模拟不够真实。三是内容缺乏演示实验技能训练。四是缺乏课后信息反馈评价、训练过程时间不充裕。
微格教学训练中应注重改革。首先,微格教学中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注重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作用,可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技能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训练,运用微课程的录制这种随时可进行的训练方式获得宝贵的交互性能。最后,要充分利用分组学习,分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