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秋意绵绵先补为敬

2019-09-10

养生阅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阴气立秋百合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8月7-9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35°。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节气的由来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节气习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节气养生

正确看待“秋乏”

当夏天的炎热渐渐散去,秋天悄然而至。此时人们开始觉得精力不济,疲惫困倦。这是因为人的身体在初秋会进入自我休整的阶段,即“秋乏”。

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秋乏是人体由于夏季过度消耗而进行的自我补偿,同时也是机体为了适应金秋的气候而进行的自我修整,它能使机体内外的环境达到平衡,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

“秋乏”可以通过逐渐适应和调节来消除,不用担心它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补充夏天消耗的能量,此时要适时摄取营养,同时通过适当的运动来顺应气候的变化,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关键在于保持规律的作息。最好晚上10点钟前入睡,中午补个小眠,从而让秋乏得以缓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夜间0~4时是各个器官功能降到最低的时刻,而中午12~13时是交感神经最为困乏的时刻,因此在这两个时段里,应该尽量保持休息状态。

冷水浴又被称之为“不流汗的血管体操”,它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反应更为灵敏,促进血液循环。秋天人的体温和大气的温度以及水温相近,冷水浴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强的刺激,十分适合此时进行。

秋预示着收获时节的来临,天气渐渐转凉。剧传统中医研究表明,金秋时节阴气逐渐滋长,而阳气慢慢收敛。由于肺部受到燥气的侵袭,会造成体内津液的损伤,如果可以按照四时的变化规律而养护阴气,就能够使得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至于散失,从而保证气血的循环畅通,保证生命机能的顺利运行。因此,若要在秋季保持身体的健康,应该着重养护阴气。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阴气分为两种,一种是病理性的,这种阴气是无用之物,应该排出体外;另一种是生理性的,这种阴气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作为阳气的根基,阳气倘若不足则会连带影响阳气的聚集,因此在秋冬两季对阴气进行养护,有利于为春夏两季阳气生发打好基础。

刚入秋时应该选择口味清淡、润肺养血的食物,以养护阴气。年纪较长、胃肠比较脆弱的人,可以在早上喝点粥,既易于消化,也可以益骨生津。另外要注意适时补充水分,服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药物或者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清热祛痰、滋阴益气的中药。

初秋运动有“四防”

立秋之后,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因此这个时期锻炼身体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防感冒。

立秋之后晨练,要记得关注气温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另外,不要没运动就脱衣服,要先把身体活动开;运动后如果身体被汗水打湿,千万不要穿着潮湿的衣服吹风,否则非常容易感冒。

第二,防受伤。

锻炼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热身活动的强度,把关节和肌肉活动开再进行锻炼。因为低温会导致我们的肌肉神经和关节韧带的灵活性降低,如果直接进入高强度的锻炼状态,非常容易发生拉伤扭伤等状态。

第三,防秋燥。

立秋之后,人们非常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喉咙肿痛、鼻出血、便秘等症状。这是因为低温和干燥的环境极易使肝气受影响,或偏旺、或偏衰,从而引发上述症状。因此,锻炼身体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吃具有滋阴润肺、补液生津作用的梨、蜂蜜、银耳、芝麻等。

第四,防疲劳。

“运动量越大,锻炼效果越好”显然是不成立的。运动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讲究限度。最好的锻炼效果就是感觉轻松舒服。如果运动量太大,锻炼后则会觉得疲惫不堪,甚至有头晕头痛、胸闷心悸、食欲减退。所以说锻炼时一定要结合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时间和强度。

节气食谱

适宜吃什么

1、注意养肺、养阴、润燥、护肝、药材可选择枸杞、麦冬、天冬、玉竹、沙参、细生地、西洋参、山药、百合、扁豆等。

2、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清肺润燥为主。

3、适当食用糯米、粳米、蜂蜜、乳品、藕、土豆、萝卜、海带、木耳、银耳、芝麻、猪肉、鸭、鸡肉、兔肉、鳝鱼、鲫鱼、黄鱼、柚子、梨、枇杷、菠萝、苹果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禁忌吃什么

1、少吃辛辣、煎炸性食物,如姜、葱、八角、茴香、蒜、韭、椒、炸鸡腿、油条。

2、忌食过咸、过甜之物,以免伤津耗阴,加得秋燥的症状。

3、不可多吃瓜果,以免伤脾胃。

过了立秋便要吃肉“贴秋膘”,这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但这种做法不应该长期采用,秋季进补一定要吃对东西。

首先,保持体内酸碱度平衡。通常人体中的血液呈弱碱性,要是吃了太多鱼、肉等酸性食物,容易让血液的酸碱平衡被破坏,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痛风、脂肪肝等病症。在“贴秋膘”的同时,应该适当补充蔬果,并多食用豆制品、栗子等碱性食品。

其次,按照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食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常的饮食就能够保证充足的营养,不用刻意吃太多的营养食品。适当吃些豆芽、菠菜、胡蘿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新鲜蔬菜,不仅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且不用担心会发胖。

“少辛增酸”很重要

秋天天气逐渐变凉、阴长阳消。所以养生的关键在于“养收”,即吃些祛除燥气、补气润肺、有益肝脾的食品,“少辛增酸”以保健康。

“少辛”指的是避免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由于肺属金,在金秋时节,肺气较为旺盛,“少辛”的作用就是不让肺气过剩,以免伤及肝脏。立秋时节多食山楂、橄榄、葡萄、苹果、柚子、石榴等酸味水果和蔬菜,对提高肝脏功能大有好处,避免肺气伤肝。

(1)百合土鸡汤

【材料】土鸡1只,水发百合50克,枸杞子10克。

【调料】盐、醪糟、啤酒、姜片、植物油、香葱花各适量。

【做法】

1.土鸡切块,加啤酒腌制10分钟;百合、枸杞子洗净。

2.锅中倒适量冷水,捞出沥水。

3.炒锅放植物油烧热,下姜片煸香,放入鸡块翻炒三分钟,冲入开水,加醪糟,倒入砂锅中炖45分钟左右,加盐调味,撒上香葱花即可。

(2)百合烧香芋

【材料】芋头500克,百合100克,

【调料】白砂糖、椰汁、牛奶、植物油、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

1.芋头去皮,切成大小均匀的三角形小块;百合洗净,掰成小片。

2.炒锅放植物油烧至五成熟,放入芋头,用中火炸3分钟,炸熟待用。

3.锅中留底油烧热,放入百合,用小火煸炒至断生,放入芋头,加入椰汁、牛奶、白砂糖,加入少许盐、鸡精,大火烧5分钟即可

综合:节气网 健康网 食谱网

猜你喜欢

阴气立秋百合
立秋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立秋吃什么
百合:润肺止咳宜炒宜炖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百合,你买对了吗
吃百合,不得“百合病”
青梨
立秋
鸭蛋百合汤治慢性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