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大豆品种兴化豆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9-09-10郑龙
郑龙
摘 要:兴化豆1号是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浙98002×浙880057配制组合经系谱选育而成的菜用大豆品种,于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菜用大豆兴化豆1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并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地块选择、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
关键词:菜用大豆;兴化豆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Abstract:Xinghua Soybean No.1 was a variety of vegetable soybean bred from Zhejiang 98002 and Zhejiang 880057 by Puti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 Fujian Province, which was approved by Fujian Crop Variety Examination and Approving Committee in April 2018.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vegetable soybean, Xinghua Soybean No.1,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plot selection, sowing at the right time, reasonable density planting,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insect pests and weeds, and timely harvest.
Key words:Vegetable soybean; Xinghua soybean No.1;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technique
菜用大豆是指在R6(鼓粒期)至R7(初熟期)生育期间,籽粒饱满而尚未老熟,荚色、籽粒色翠绿时采青供蔬菜食用的专用型大豆品种,中国称之为毛豆[1-2]。菜用大豆籽粒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一定含量的淀粉和糖分,营养价值高,食用口感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2]。菜用大豆在中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我国各大产区均有栽培,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为多[3],在东南沿海一带,菜用大豆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4],目前是福建省出口创汇蔬菜之一[5]。兴化豆1号是福建省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浙98002×浙880057配制组合经系谱选育而成的菜用大豆品种,于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6]。2018年春季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引进试种3.6 hm2,表现出丰产性好、品质优、食味佳、抗病性强等特点,当地群众普遍反映良好。现将兴化豆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兴化豆1号特征特性
1.1 主要农艺性状
2016-2017年兴化豆1号参加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春播出苗至采青荚天数78.5 d,比对照毛豆3号迟1.2 d。植株直立,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42.25 cm,茎粗0.65 cm,主茎节数8.1个,有效分枝数3.3个,单株有效荚数21.1个,标准荚数14.4个,标准荚长6.05 cm、宽1.47 cm。椭圆叶,叶色绿,幼茎绿色,茸毛灰色,花白色,籽粒椭圆形,鲜粒色淡绿,无脐色。成熟籽粒种皮淡绿色,脐淡黄色。该品种每千克标准荚数270.8个,单株荚重62.32 g,鲜百粒重82.21 g,荚大粒大,商品性佳[6]。
1.2 产量
2016-2017年兴化豆1号参加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 m2鲜荚产量为744.91 kg,比对照毛豆3号增产5.95%;标准荚每667 m2产量为576.98 kg,比对照毛豆3号增产12.50%[5]。2018年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引进试种3.6 hm2,平均每667 m2鲜荚产量798.6 kg,最高产量达832.6 kg。
1.3 抗逆性
2016-2017年福建省区试田间调查兴化豆1号均未发现病害、倒伏、受涝受旱现象。根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室内接菌鉴定结果表明:2016年表现中感(MS),2017年表现感病(S)[6]。2018年在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试种未发现病虫害。
1.4 品质
2017年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测试结果:兴化豆1号鲜籽粒粗蛋白质11.47%、粗脂肪5.9%、粗纤维2.4%、还原糖0.64%、蔗糖1.3%、淀粉6.45%[6]。2018年在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试种,农民普遍反映清煮口感甜糯、食味佳。
2 兴化豆1号高产栽培技术
2.1 地块选择
宜选择前茬未种过豆科植物,且排灌方便,土壤耕层深厚、肥力中上,土壤pH 6.5左右的四周无污染田块,最好水旱轮作,前茬为水稻最佳。
2.2 种子处理
菜用大豆种子籽粒较大,福建省春毛豆种子成熟季节恰遇高温多雨,种子成熟过程中胚萌芽或劣变,种子发芽率低,春播毛豆留种到次年春播时发芽率一般只在30%左右。因此,宜选择秋繁种子。播种前,选择晴天将种子晾晒1~2 d,以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出苗势,但应避免暴晒,以免籽粒蜕皮或裂粒。
2.3 适期播种
菜用大豆籽粒大,籽粒吸水保水性強,出苗受气温影响较大,播种后遇低温容易产生烂种。春植,当地气温稳定在15℃以上或土壤温度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抢晴播种,可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种植。露地春植的,在莆田市平原和沿海地区一般在3月上旬就可播种,山区和高海拔地区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播种,但不宜过迟,避免植株生长后期遇高温早衰,籽粒灌浆不饱满。为了争取提早上市,可采取地膜覆盖种植,不同地方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适当相应提前。秋植,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种,为了延长营养生长期,提高籽粒灌浆饱满度,提高产量,宜早播种,最迟不超过8月20日。
2.4 合理密植
一般采用“窄畦双行穴播”种植方式。春植,畦宽带沟90~100 cm,每穴留苗2~3株,每667 m2种植密度16000株左右,根据地块水肥条件适当调整。秋植,由于生长前期高温而后期温度剧降、日照缩短,造成营养生长期缩短,植株相对矮小,因此畦宽带沟90 cm即可,同时为了提高产量可比春植适当增加密度,每667 m2播种量为5 kg。
2.5 水肥管理
播种前,结合整畦每667 m2基施钙镁磷肥25 kg和三元复合肥15 kg,条件允许下,还可基施农家肥1000 kg。初花期根据苗势结合中耕除草,在双行中间开浅沟条施三元复合肥6~10 kg后覆土。
兴化豆1号植株较高大,春植时苗期应注意蹲苗炼苗,预防徒长倒伏;花荚期与鼓粒期应供足水分,保持土壤湿润,同时应特别注意抗旱排涝防止渍水,以防植株早衰立枯;秋植时,整个生育期遇旱应及时灌跑马水,速灌速排,既要保持土壤畦面湿润,又要防渍水,以利于苗期齐苗壮苗,延长生育期,有效提高籽粒饱满度。
2.6 病虫草害防治
在灌好促苗水后,应及时喷施草甘膦或丁草胺控制前期杂草为害,注意秋植应在灌好促苗水后2 d内喷完以防药害;生育中后期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以保证植株群体通风通气,降低群体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饱满度;结荚鼓粒期,应注意防治田间病虫害,特别是防止鼠害的发生。病虫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禁止施用高毒农药,同时临近青荚采收期禁止施用农药,避免荚果农药残留,以确保鲜荚食用的安全。兴化豆1号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蚜虫、豆荚螟、高隆象,可采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粉病、锈病等,在开花后用25%炭特灵500倍液喷施防治炭疽病,用25%多菌灵500~700倍液喷施防治白粉病,用15%粉锈灵1500倍液或75%百菌清750倍液喷施防治锈病。
2.7 适时收获
菜用大豆主要以鮮食为主,适时采收是保证品质的关键。在全田80%荚果充分鼓粒饱满,即荚壳翠绿色,豆粒饱满而尚保绿色、四周仍带种衣时采收青荚。早晨和傍晚气温低,此时采收品质最佳。采收后应迅速分冻,不能堆积,最好用聚乙烯塑料袋分装后置于0℃下贮藏保鲜[1]。大面积种植应注意分期播种、分期采收。
在全田80%荚果荚壳转为灰褐色时收获种子,即在植株多数叶变黄、茎秆干枯,豆荚呈褐色、豆粒已干硬脱离荚壁时采收。采种时选择无病株的下部荚作种,收后摊开晾晒,促进后熟,脱粒后晒干,避免暴晒造成种子失水过快,以保证种子完整率和活力。种子含水量12%左右时贮藏[3]。
参考文献:
[1]顾卫红,郑洪健,张燕,等.菜用大豆的国际需求及科研生产动态[J].上海农业学报,2002,18(2):45-48.
[2]徐树传,刘德全.福建省菜用大豆生产与研究动态[J].大豆通报,1995(2):28-29.
[3]陈学珍,谢皓,李婷婷,等.我国菜用大豆研究与生产利用现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4):311-315.
[4]韩天富,盖钧镒.世界菜用大豆生产、贸易和研究的进展[J].大豆科学,2002,21(4):278-284.
[5]胡润芳,张玉梅,王志纯,等.菜用大豆新品种‘闽豆5号’的选育及高产稳产特性[J].福建农业学报,2014,29(8):741-744.
[6]李清华,蒋文广,林海峰,等.菜用大豆新品种‘兴化豆1号’的选育[J].福建农业学报,2018,33(6):587-590.
(责任编辑:林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