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政治教学再造
2019-09-10徐勇刘金松
徐勇 刘金松
用好“互联网+”思维,给政治课堂增添新动力,实现课堂激得起兴趣、留得住学生、提得高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
一、跨界融合,实现教材文本的再造
目前使用的教材文本往往囿于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对本学科以外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一笔带过,学生刚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却戛然而止。要破解这一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跨界融合,实现政治教材文本再造,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和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并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充分洞悉潜藏在教材深处的奥秘,从更深更全的角度去灵活引领,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的把握。
如“文化塑造人生”这一课的难点是“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在教案设计中,渗透“互联网+”思维后,我们借助适切的音乐和历史相关知识,与课文相融合,跟学生一起追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史,了解当时的音乐家们在这段历史中的贡献,欣赏当时的爱国音乐家创作的影响深远的抗战音乐。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建构教材文本后,各种资源在文本中进行串联,教师无需赘言,学生自会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作为课堂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容易达成。
教师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变“预习—导入—讲授—总结—练习”为“创设情境、自主导学—小组合作、质疑讨论——师生合作、反馈矫正—拓展延伸、迁移创新”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展现在集体和他人面前,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为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自尊等更高一层的动机,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班上曾经有位“双差生”小李,学习态度差,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发现他上课喜欢开小差,经常不交作业,即使交了,质量也很低。自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后,在小组竞争、督促机制的作用下,他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为了不拖小组后腿,他开始主动在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个学期下来,小李的壞习惯慢慢得到了纠正,再也不是那个没有自信心的小李了。可见,“互联网+”思维下的课堂模式再造,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政治课堂学习之中,提高课堂高效。
二、开放生态,实现教学空间的再造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然而传统政治课堂将教学禁锢于45分钟之中,大部分教师仅凭自身经验和上级要求按部就班授课,这样的课堂对知识传授的效果毋庸置疑,但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往往有所欠缺,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高分低能”便是最好的写照。
如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和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运用“互联网+”的开放生态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有机整合课堂内外,实现教学空间再造。“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课堂开放就是要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开放教学形式,实现班级教学、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相结合;开放课堂内容,实现书本理论、社会时事、学生生活相结合;开放课堂媒介,实现翻转课堂与微课相统一。“生态”是相对于人造而言的,课堂生态侧重强调要尊重学生的自然生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已知经验,特别是已经获得和通过努力即将获得的直接经验。通过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在感悟中提升人文素养。
三、尊重人性,实现师生关系的再造
“互联网+”的形成是网络不断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各个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和人性的发展。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效率往往事半功倍,并将不断促进人和人性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只有关注人性,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摒弃“眼中只有知识、心中只有成绩”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使政治课堂更有活力与生命力。
去年以来,我校开展了合作学习,通过各种激励和评价机制实现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我充分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跟每个组员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点燃了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有一次,学校的导护教师告诉我,我班张同学午休时不睡觉,趴在床上看政治书,结果被扣了分。当时我十分惊讶,张同学平时政治成绩不怎么样,他怎么会对政治产生兴趣?怀着好奇心,我偷偷地观察他,果然看到他在很多场合旁若无人地背政治,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了解后我得知,他在政治这门课上一直拖小组的后腿,组内同学不断督促和鞭策他。为了体现自我价值,他把压力转化成了动力,这才出现“午睡扣分事故”。作为政治教师,我们难道不希望这样的“事故”多一点吗?
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果的必要保证。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开阔眼界,坚持与时俱进,善于运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条件和资源,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提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和水平,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他们并不是教师的附属品,更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有自己的人格、主体地位和合法权利。因此,除了依靠传统途径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各种网络平台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走进学生内心,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成熟与发展。
“互联网+”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育的躯壳上,而是把互联网的理念浇灌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努力催生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互联网的作用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件演示、网络课堂和作业、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等,而要从“育人”的根本目的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政治教学再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在充满参与性和对抗性的课堂环境中,将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