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课堂模式下作文评价策略初探
2019-09-10阮书畅
阮书畅
作为课改先锋,“三为”课堂模式在本地区推行几年来,课改理念所呈现出来的科学性、先进性越发彰显。
所谓“三为”课堂模式,即“简为道,学为本,得为上”。“简为道”真正为教师减负,课堂上少讲,方法的指导简单精准,不求“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只需“各个击破”。教者可以有更大的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为本”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产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得为上”乃水到渠成,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心病。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学生写教师改,这似乎天经地义。但是这种“学生两节课,教师一星期”的作文评价方式不仅大大削弱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弱化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也使得语文老师陷于繁琐的“精耕细作”之中,顾不上钻研教材和改革教学,甚至造成语文教学人乏质低的恶性循环;而更严重的是,破坏了作文教学中的“互动性”原则。
那么,能不能把作文评价批改交给学生?这个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如果学生养成了自己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三为”课堂模式的核心是“学为本”,这个阶段是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可以就学生作文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写作方法、遣词造句,乃至書写格式等等,进行简单的指导,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内化。当然每次只宜有计划地抓其一两点,循序渐进,一段时间后基本可以达成作文批改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讨:
一、整体评点,泛读通阅,排队分类择优
“三为”课堂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简为道”强调的是教师的指导需简洁明了,方法不可以繁琐,内容不可以多。教师首先通览全班作文,做到心中有数,全面把握,根据该次作文重点训练的目的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篇佳作,讨论交流,指出该作文亮点。这样,学生学有榜样、改有借鉴。
二、重温经典,借鉴写法,充分利用文选教材
“学为本”需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作文的“自批互改”中优势突显。学生自改作文,有两个方面:一是习作自改;二是习作互改。在批改特别是互批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发现有模仿痕迹的作文,亦会第一时间“检举揭发”,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向同学说明:模仿不等于抄袭,大凡学写文章,多从模仿入手。生活中模仿随处可见,而且每个人天生就会模仿,这是一项生存技能。我们从小说话是从模仿大人说话开始的,写字也是先看着文字一笔一画模仿出来的。所以作文模仿也是对所学成果的一种迁移和运用,不必苛责,通过模仿,可以从他人的文章中找到写作的窍门,让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学以致用,把它变成自己的写作方法。不仅如此,教者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重温已学课文的写法、构思、立意的特点,将所学的文选知识移植和应用到互批作文的实践中,从而使同学们牢固掌握批改标准,尽可能使批语中肯。
三、佳作传阅,自评优劣,比较鉴别寻找成功之路
学生“自改互批”作文后,学习小组或同班作文相互传阅,共同议论原文,这也是“三为”课堂模式中合作交流环节,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文章和批语,征求意见,甚至也可以发起必要的辩论。如何让学生在“自批互改”中有所得,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此时,教师需善于诱导,让其各抒己见,在议论争辩中提高作文能力和批改作文的能力。
四、小组评分,抽样分析,校刊发表,形成良性循环
“三为”课堂最终努力的方向是“得为上”,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如何让每个学生在作文的“自批互改”中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是关键。个别指导,因村施教,照顾“两头作文”,这是必须的,学生作文水平和批改水平参差不齐,分类辅导,小组分别评讲,让水平不同的学生尤其是暂缺自评和批改能力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有所发现的愉快、感受有所创造的自豪,领受个体成功的愉悦。这种幸福感对学生尤为重要。优秀作文推荐到校刊发表或者广播站播送,特别优秀的还可通过二次三次修改,投稿给有关报社、杂志社发表。
五、精准评语,锦上添花,相得益彰全面进步
“自批互改”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适时的点拨,还体现在最后的“点睛之笔”(评语)上。在给学生作文写评语时切忌泛泛而谈面面俱到,也不要“板着面孔”一通教诲。应当依据学生原作,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承认、肯定、表彰他们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