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感悟

2019-09-10王呈刚

理论与创新 2019年9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方法

王呈刚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在改革中求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情趣,鼓励学生激情,切实发挥历史课的导向作用,有效地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和健康成长,是我们大家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发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请大家指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引言

历史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才能够帮助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其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度。

1开放的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观念主张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但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的落实、运用,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作为历史教师绝不能仅仅做学生的引路人,而应该为学生拓展一条走向未来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们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精心选择,适当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活动式的教学。如讲授《张骞通西域》课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用历史剧的形式将这一课堂内容表现出来。该剧的线索可分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出使西域的艰辛,出使西域的成果,三个部分,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张骞、匈奴人、大月氏国王等角色,戏剧的编写、排练、服装制作、道具、配乐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表演中去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兴趣,对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颇为有利。同时,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讲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讲《鸦片战争》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映电影《鸦片战争》的画面,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了解战争起因,认识鸦片战争是英国殖民者挑起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学习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等人物的英勇事迹,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经济、军事上的落后,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振兴中华。通过情景交融的讲述,既让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重视思维过程训练,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如在讲授《三国鼎立》课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讲授完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国家的分― 裂 历时400多年的秦汉统一的局面结束了,是历史的倒退。”而另一部分则学生认:“三国鼎立后,魏、蜀、吴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为此统治者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凋敝的局面而言,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再加上,三国时期又出现民族大融合,这难道不是历史的进步?”笔者对这两种观点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们继续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分析问题时不能忽略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分析三国鼎立的意义。“相对秦汉统一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而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三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的进步。”通过这样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2合理使用多媒体

实践证明多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功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使用多媒体时应注意的“度”,过滥或过乱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成了“放映员”,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这不但不能使多媒体的优点得到发挥,而且會产生负面的影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配合使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知识是双向传递的。但多媒体毕竟是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的、常规的历史教学密切结合,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更不能使两者脱节,或互相排斥。

(2)使用课件时要注意课件的容量与播放节奏。多媒体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而且也省去了写黑板和擦黑板的时间,这样教学内容可以很大的增加。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容量太大使学生很难消化,教学效益反而下降了,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由于用多媒体展示板书,切换的时间也短了,节奏加快了,也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课件时,首先要控制好容量,不要过多,难度的选择要注意由简单到难的梯度上升,同时注意控制上课节奏,语速放慢,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在课件播放中减慢切换的速度,让学生对整堂课能够较好的吸收和消化。

(3)教师的主导性与多媒体的辅助性问题。近年来,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堂课从头到尾按鼠标,企图以多媒体代替教师,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手段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3重视开展课外学习

课内学习是有限的,要以课外学习为补充,两者可相得益彰。我们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和社会,去收集材料,思考问题。如,举行历史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教育。总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学工作者的应尽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安小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J].考试周刊,2016.

[2]曾令生.初中历史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和新要求[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7.

[3]李知新.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思索[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7.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方法
新历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