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音乐课堂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听觉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9-09-10曹鑫江
曹鑫江
音乐听觉思维是感悟理解音乐的桥梁,一般人会认为那是抽象思维的过程。但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却有着特殊的方式,是音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思维过程。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离不开音乐听觉思维能力,音乐听觉思维能力越强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才会越深。那么如何才能通过我们的音乐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能力呢?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提炼教材中管弦乐作品包含的音乐表现要素来设计有效的问题。
1.提炼小学高段教材中管弦乐作品包含的知识点元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音乐表现手段是音樂元素的运用。而管弦乐作品中几乎涵盖了所有音乐知识点元素,根据对教材中管弦乐作品包含的知识点元素整理,提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作品,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音乐听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魔法师的弟子》这首管弦乐作品。这是一首交响诗也可以说是交响童话,涵盖的知识点元素非常丰富。比如感受营造神秘气氛的音乐,魔法师主题的力度,音乐主题使用的乐器音色,音乐要素、记号在音乐当中的作用等等。通过对这些音乐知识点元素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受作品,真正学会聆听作品。作品中知识点元素的整理可以根据欣赏意图来进行挖掘整理。
2.根据作品知识点元素设计探究式的问题
探究式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如教师设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不同乐句有什么变化区别?为什么有这种感觉?”等等问题。实质性的将音乐元素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意图联系起来。及时引导、层层递进、从简到难,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去探求问题,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音乐的情趣。带着音乐听觉思维聆听音乐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音乐要素,从容面对艺术素养监测。
例如:欣赏《丰收锣鼓》这一课时,重点是学习了解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作品分为四个部分,我们设计分段欣赏。首先欣赏第一部分:
①聆听、交流第一部分,学生自由描述音乐情绪和表现情景。
②出示谱例,随钢琴哼唱第一部分两个主题曲调。同时设问:“两个主题音乐情绪是否一样?说说它们的情绪和速度有什么不同?”
③提示学生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两个主题的变化重复,在情绪上形成对比,更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欣赏第二部分:
①请学生自主聆听,设问这两个主题情绪是否有对比?自主完成表格(表格同上)
②思考:他们使用的乐器是一样的吗?模仿乐器演奏动作。
然后欣赏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探究乐曲的演奏乐器:
①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那个清脆的声音是什么乐器?(笛子)
②在悠扬的笛声后,有没有听到一种柔美的乐器声?(云锣)
③简单介绍云锣。
欣赏第四部分:
①乐曲的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听听有什么变化?
像《丰收锣鼓》这样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段落较多,在一节课中听透不大可能,为了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我主要让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来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理性的认识作品,以培养、提高学生音乐听觉思维能力。
高段年级所欣赏的管弦乐作品大多篇幅较长、音乐主题多,致使学生容易混淆,难以辨析和记忆,需要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问题要提在疑惑处、关键处、能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立足“听”始终以音乐为本,探究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对所听到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学习并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例如:《魔法师的弟子》,在欣赏魔法师的主题的时候可以设计问题:城堡里住着怎样的一位魔法师,音乐的力度是怎样的?是用管弦乐队当中的哪一类乐器表现的?聆听扫帚主题时设问:哪些音乐要素、记号帮助小扫把走的更具有弹性?此时就可以提炼出顿音记号、休止符、八分音符的学习。随着音乐继续可以继续设问:小扫把的主题出现了几次,每一次都一样吗?每一次演奏乐器和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不光只是“听”了一遍音乐,而是真正的利用音乐听觉思维“听”音乐。不断地在音乐课堂积累欣赏、学习音乐的经验。
二、基于作品知识点元素设计寓教于乐的体验方式
1、感知旋律—从旋律层面培养音乐听觉思维
①音乐主题记忆与哼唱
主题即欣赏作品的主题音乐,是整首欣赏作品最核心的本质,体现着音乐作品最根本的构思,乐思段落都围绕着音乐的主题展开。在音乐作品中,“主题音乐”是作为一个创作、发展的素材而存在于音乐之中的。通过挖掘教材知识点元素,参考教材配套教参发现,主题记忆是每一部作品的重点体验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枯燥的听唱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音乐课堂及学生的需求,那么如何更好地来进行主题记忆呢?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有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因此,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体态律动、旋律哼唱等等手段反复地深入体验,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自然而然将会在思维深处打下深深地烙印。
例如:五年级上册《晨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看谱哼唱主题旋律,并进行主题记忆。围绕这一教学目设计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首先用音乐制作软件将主题剪切好,然后将剪切好的音频速度减慢,把主题的谱例出示在多媒体设备上。见谱例:
请与谱例音符数相等的同学数量直线站立,用一根长玻璃绳连接每一位同学。这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说:“让我们变成灵动的音符吧?”然后根据柯尔文手势相对于的身体部位高度来作为学生起蹲的高度。每一个同学代表一个音高,同时做出柯尔文手势,用同学们的身体“画”出旋律线,当音乐结束时保持姿势,最后请同学们看着这条由自己“画”出的旋律线看谱哼唱。
②听辨音乐段落与情绪
听辨音乐段落与情绪是音乐欣赏的重点体验内容,直接灌输式的教学,学习听过就忘,没有深刻的记忆。通过感知音乐情绪变化来分析音乐段落的变化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及实际学情,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体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视、听、演等活动,使学生直观、生动、形象的感受音乐,往往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波斯市场》这一课,我们重点体验的是不同音乐主题段落的情绪、旋律特点、节奏、速度的变化,记忆主题并联系音乐形象。在分段欣赏的时候为每一个主题乐段设计一种律动方式:
①骆驼商队——随音乐行走加串铃伴奏。
②乞丐——重音拍手、仰天祈祷、感恩
③公主——随音乐行走,纱巾摆动表现公主的优雅与高贵。
④魔法师——双手手臂的上下摆动,营造神秘气氛,表现变幻莫测的魔法表演。
⑤玩蛇人——模仿吹笛,手臂的晃动表现蛇的扭动。
⑥酋长——列队行进
通过类似于这样的体验方式,让学生感受主题,听辨音乐情绪,一定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将音乐形象具象化,逐步形成对音乐的形象思维。《波斯市场》这一课中要求的听音乐为音乐段落排序便迎刃而解。
2、律动表现—从感知音乐要素提升音乐听觉思维
音乐要素不是从教师概念化的知识点出发来分析音乐特点,音乐要素的理性分析都是建立在学生充足的感性体验基础上的,通过律动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要素,学习节拍、节奏、音色、音区等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可以将音乐要素的感知内化与心。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我们实践的主要方向。他强调在律动中再现音乐要素,通过律动引领学生直接参与到音响中,去感觉捕捉这些音乐要素带来的内心情感,从而提升音乐听觉思维。
例如:欣赏《晨景》,第一部分出现了七次乐句重复,但每一次重复的音色(乐器)、音高(音区)、情绪都有变化。我设计如下律动进行乐句重复及音高、情绪变化的体验并深入感知以提升音乐听觉思维:
第一次:坐着交叉双手在胸前做手掌开合。(随音乐节奏)
第二次:坐着展开手臂在腰侧做律动。
第三次:起立用双手交叉在胸前做手掌开合。
第四次:起立展开手臂在腰侧做律动。
第五次:起来展开手臂左右手轮流在腰侧做律动并加大动作幅度顺势向上举。
第六次:向前一步展开手臂在头侧做律动,动作幅度继续加大。
第七次:再向前一步展开手臂高举过头做律动。
然后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主题旋律的重复,以及每一次乐句都变化。
孩子们通过以上律动,慢慢积累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的经验与能力,小组间师生间交流讨论,真正读懂、走进了一部音乐作品。我相信这样的律动过后学生对整个乐曲的第一部分已经具备了感性认识,并能把具体的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结合起来,知道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三、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
学生在通过音乐课堂中对管弦乐作品的欣赏,是否形成了一定音乐欣赏的经验,音乐形象思维能力与音乐素养是否得到提升,需要教师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经常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探索学生喜欢的方式。如“世界好音乐”活动,把班级分为若干组,运用“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的模式进行团队知识竞赛活动。首先根据每一课内容中出现的知识点元素,准备好音频及问卷。然后进行听音乐答题的比赛,回答方式设置为抢答,进行淘汰制。题型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哼唱主题等等。班級模式之后可以延展为全校性的管弦乐欣赏比赛。成为学校体艺周的一项常规活动,提高学生对管弦乐欣赏的兴趣及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应该避免学生为了比赛进行题海战术。
四、实践的反思
关于以管弦乐作品为抓手,提升高段学生音乐听觉思维的实践从2016年5月立项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实践研究。这一年我们团队合作,包括兼职的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老师一起集体备课,围绕教材中的管弦乐作品逐一分析,提炼挖掘作品中的知识点元素,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实践国际三大教学法与教材融合,从音乐本体出发,紧紧围绕音乐表现要素展开教学。我们感受到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了,课堂中举手发言的学生多了很多,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愿意带着思考聆听音乐作品。
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审美体验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普遍过分的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忽略了审美体验,而新一轮课改后又普遍强调审美体验,为了审美而审美,反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新课标指出“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素养的组成部分”。有时审美体验,体态律动也要为知识与技能学习服务,很多时候我们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完全为动而动。其实,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关注音乐。教师应随时带领学生从音乐要素要来分析音乐,让高段音乐课堂更具有音乐知识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提升,必须建立在两者兼顾,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
(二)遵从以听为先原则,注重带着问题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无论多么巧妙的教学方法,多么有趣的教学活动,都应将听觉置于首位,遵从听觉导入原则,然后围绕“听”展开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在音响的基础上进行,以发展学生音乐听觉思维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大家唱说的“以音乐为本”。 有时学生在进行律动时往往缺乏对音乐本身的关注,而注意力都在动上了,以至于音乐结束了,学生还在继续律动。同时要充分利用音乐的“弥漫性”特点,立足于听,从多次聆听中听辨音色、力度、速度、节奏,感知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让音乐作品不断地弥漫在耳边。当然多次聆听应该避免单调的一遍遍听,而是应该注重带着问题听,每次聆听设置不同的思考题。
(三)立足学生主体,强调音乐实践
基础音乐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心中有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凸显音乐课堂是为了学生发展。集体备课中设计的活动,首先要考虑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情,设计多套方案。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音乐实践,因为音乐活动的审美体验和听觉思维是通过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实现的
五、结语: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及实践经验都有所提高,在管弦乐作品聆听上,应逐步在教师引导下提高学生对作品探究性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教无定法,贵在得“道”,作为一名高年级的音乐老师应准确把握音乐特点,为学生更好的聆听找到正确的路径,使其在多样的管弦乐欣赏活动中积累欣赏音乐的方法与学习经验,培养敏锐的音乐听觉思维。
参考文献:
[1]蔡觉民 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瑞士]达尔克罗兹著:《节奏、音乐和教育》[M] . 1935年英文版
[4][美]戴维˙埃里奥特著《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 .上海音乐出版社
[5]《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方案》(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