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

2019-09-10牟善英

高教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

牟善英

摘  要:高等教育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将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思想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品德与心理健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有:1.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化哲理支撑;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命意义的源泉;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道德培养提供养分;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心理调节的阀门。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1. 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2. 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 有助于大学生激发抗压应变的能力;4. 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积极的心理情绪;5. 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为展开,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162-03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and positiv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rodu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ir personality and moral character and mental health quality.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as follows: 1. Provide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support f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2. Education provides a source of life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3. Provide nutrient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4. Provide a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value and positiv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re as follows: 1.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mselves;  2. Helping to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college students; 3.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stimulate stress Ability to adapt; 4. Conducive to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motions; 5. Help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It is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arried out with the edif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相关起源理论根植于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强调科学性、客观性与可重复检验性;但轻忽了社会性与文化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与重要性。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强调人格教育与群体责任感、重视人际关系和谐、倡导利他行为,这些正是架构于西方价值文化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变迁,互聯网信息的全面覆盖普及,大学生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发生改变,也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价值观。故现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都趋于多元化,但相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矛盾性与冲击性也更大。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而教育与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性格、心理、行为、思维等。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将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思想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品德与心理健康素质。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做出论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化哲理支撑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社会成员,其心理健康观念、思维行为模式、情绪情感的体验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因素则来自于其背后的文化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基石源自于黄帝、老子、庄子的黄老之学,而道家思想延伸黄老之学的思想哲理,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顺道而行,即自然发生作用,发展运行。

在汉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周易·干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横渠语录》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砥砺思想的正能量,以天下为已任、勇于承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史命感,均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坚定、丰厚的文化哲理底蕴支撑。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命意义的源泉

人与动物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会有生命价值感的需求,需要有生命的意义。如果追寻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会产生焦虑与迷惘,心理健康的平衡即遭受到破坏。

而生命的意义来自于价值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生命源自于天地,天人共构,强调“天人合一”。老子说:“天下之性人为贵”;孟子则认为:人有仁义礼智四端,故不同与禽兽。荀子曰:“人之所以惟仁者,何已也?以其有辨也。”以上都一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价值感的体现。

生命价值感与意义的更高一个层次是“真善美”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亦有许多启迪。《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论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里仁为美”、“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尽美矣,又尽善也”。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不同的层面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提升了生命价值感与意义感。

无论在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蕴含,或是真善美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均提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意义的源泉。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道德培养提供养分

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已经明确主张了思想道德的培养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而《大学》中的“德润身,心广体胖”,更进一步论述到:高尚的思想道德能使心怀善,无愧天地,自然能滋润身心,舒泰开阔。而道家则以“水容万物,以柔克刚”、“天道无为,无为而治”用宁静致远、滴水穿石的精神,作为思想道德、为人处世的引导。

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是需要靠长期的培养与形成,非一蹴可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发展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并善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道德培养的奥妙与精深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分。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心理调节的阀门

成长过程与所处现实环境的不适应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多数来源;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身与所处环境如何调节自处?维护心理平衡与健康,有着悠远流长的哲理思想渊源。

《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此即孔子在阐述君子应随时调控自我的心理状态,让自我心理世界与体验保持于适中状态,维持心理健康的平衡。而《论语·雍也》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则阐明孔子对颜渊在恶劣的外在环境下,自我心理调控得宜的称赞。

另一方面,道家在调整心理健康上则提出了“致虚守静、以柔克刚”的微妙思维。《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呐”。道家的心理调整角度是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不言则名,不战而胜;避免争强好胜,激化矛盾,减化消极心理反应。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心理健康调节的阀门概念是博大精深而微妙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反躬自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中极重要的概念与过程。《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有过,则勿惮改”、“君子不器”、“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中庸》则说:“存养省察内心”。大学生可以透过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反躬自省,调整自我的心态与行为,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进而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心理健康。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是大学生重要的阶段任务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可以滿足大学生在社会认同与情感归属的需求,并深化自我认识、完善自我。

《易经》:“上下交泰”;《易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以欲立而立人,以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是在学习或心理状态上,中国传统文化亦都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的人伦关系,即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于人际关系的核心概念,并以“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手段,以“理”为人际关系交往中的规范;希望透过“异同共存”、“忠恕为本”、“以直报怨”的方法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与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概念、规范、手段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人际冲突的途径。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激发抗压应变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适应力,挫折容忍度,激发抗压应变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核心环节。中国传统文化中则认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论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不器”、“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庄子》:“人之生与忧惧生”。无论孔孟或老庄思想,都阐述人应面对挫折与压力,放松身心,顺势而为,不患得患失。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维与生活方式是有助于大学生激发抗压应变能力的。

(四)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积极的心理情绪

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等适应问题常与情绪息息相关,各种消极情绪的产生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无法维持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乐观、豁达、忠恕之道均提供了积极心理情绪调节的促进作用。

《论语》:“不念旧恶”、“以直报怨”;《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陶渊明》:“由来大度士,不受流俗侵”。中国传统文化中,在面对任何的处境与不同的人,都应宽容大度、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这些观点与思维对于大学生学习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与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有极大益处的。

(五)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阶段任务之一,而大学生的学习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有校园生活、人际关系、课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的学习,所以大学生的学习是专业、多元、自主的。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中,学习不仅要术业有专攻,更要“游于艺”,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性不谋而合。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对象都有精辟的诠释,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一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奥妙深远,蕴涵丰富的哲学心理思维与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积极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展开,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尹顺民,陈卫平.中国传统文化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因素[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51-54.

[2]鲁力.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理论月刊,2016(3):38-41.

[3]汤晓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15):79-80.

[4]平延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高职教育研究,2016(2):79-84.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