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赣商文化的互补研究

2019-09-10崔玉霞

高教学刊 2019年9期

摘  要:地方院校在商科人才的培养上,既要着眼于国际大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同时更应该注重人才培養的本土化意识,立足本土企业人才需求,突出地方商科教育的个性化特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赣商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赣商文化为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土壤、根基,是商科人才培养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另一方面,通过赣商文化的涵养与熏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商科人才,会反哺赣商文化,为其增加新的元素和色彩,丰富其精神实质和内核。

关键词:赣商文化;商科人才培养;互补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156-03

Abstract: In the training of business talent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rnationalvision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wareness of localization, the talent needs of local enterprises and the individu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an merchant culture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is respect. On the one hand, the Gan merchant culture provides a rich soil an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business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and source of thought for the training of business tal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culture of Gan merchants, the new generation of business talents that have been cultivated and edified will feed back the culture of the Gan merchants, add new elements and colors, and enrich their spiritual essence and core.

Keywords: gan merchant culture; business talent training; study of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江西历史上被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渔米之乡的称号,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带来商业手工业的兴盛和繁荣,从而滋养了江西经济的发展,繁衍出与晋商、徽商等十大商帮比肩的商帮——赣商。

一、赣商的发展历史

赣商通常又称为江右商帮,江右商帮起于唐,壮于宋,兴盛于明清。其中杰出的商人有建筑和规划设计行业的领军人物、样式雷第一代创始人雷发达;民国扬州最大盐商、中国首富周扶九;中国近代纺织业开拓者朱仙舫等。

江西经济早在唐代就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后期的兴盛做了铺垫。到了宋朝,江西地区各种手工业、商业经济得到长足进步,街市繁华、店铺林立。据《南昌史话》记载,宋朝时期,“洪州城的纺织、兵器制造、印刷造纸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手工业的组织叫做‘行’、‘铺’或‘作’,如油漆作(油漆)、碾玉作、竹木作、砖瓦作以及‘金银铺’、‘漆器什物铺’等,都是封建性的手工业行会组织。”随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移,精明的江西人以家乡发达的商业手工业为基地,将手工制品带到外省贩卖,从而使赣地商品向外辐射。到宋元时期,作为赣商家园的一千多座江西会馆和万寿宫已遍布各地,江右商也开始形成帮派,他们以乡为单位,互相提携,共同发展。各种会馆和行帮逐步取代“作”、“行”。经济的发展和商帮的繁荣给国力带来了财富和税收收入,据史载,从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万历年代,江西缴纳税粮居全国第一。明朝建立后,为加强海疆国防,抵御倭寇的侵扰,朝廷实行了长时期的禁海政策,国内外贸易都依靠水上通道。“运河——长江——赣江——北江这一通道成了全国贸易的黄金水道,这条通道长达3000多公里,在江西境内就有1000余公里,”(陈玲芳《浅论江右商帮精神形成的原因》《文学界》2012.11)交通的便利使得货物的流通更加快捷,这给江西和江右商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商机。从相关的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出,江右商帮兴盛的原因,一是由地方资源所决定,江西的自然资源(如景德镇的高岭土适合制瓷等)、历史文化资源等(樟树药都的形成与葛洪传说、道教传说等有关)成为江右商帮壮大的关键土壤;二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是使江右商帮走出去和外来商品运进来的重要条件;三是江右商人自强不息的赣商精神所支撑和引领。

二、赣商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赣商具有蒲公英种子的扎根精神

蒲公英在春天生长,不择环境,耐旱抗涝,到处可见;夏天开花,花儿简单、低调、朴素、顽强;秋天结出一大团种子,风一吹,散落到天涯海角,一旦有合适的环境,就会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赣商精神里有着蒲公英一样的坚韧和生命力。江西在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地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税赋过重,产生了大量流民。江西人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只好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福建、两湖、两广甚至北方各省谋生。他们无孔不入,操业灵活,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渗透性极强。出门在外,为了寻求安全和依靠,江右商人以地域宗族为核心,抱团取暧,自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商帮。明人徐世溥曾在《榆溪集选·楚游诗序》中对江西商人的活动范围进行了论述:“豫章之为商者,其言适楚犹门庭也。北贾汝、宛、徐、邳、汾、  ,东贾韶、夏、夔、巫,西南贾滇、  、黔、沔,南贾苍梧、桂林、柳州,为盐、麦、竹箭、鲍木、旃  、皮革所输会。”从中可看出江西商人的活动范围已经到达今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山西、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总结江右商帮足迹所到之处,大致如下几个区域比较集中:湖广地区、云贵川地区、闽粤地区、中原地区、京师、江浙地区、边疆地区、海外。江右商人流散到各地,每到一处,就有些大的商帮兴建江西会馆,兴建万寿宫,成为当地赣商聚集的中心和精神家园。江右商帮以这种抱团发展的方式,尽力创造生存的条件和土壤,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而飘,随遇而安,顽强地在各种土壤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赣商具有蜜蜂采花成蜜的勤奋担当精神

唐代诗人罗隐在《咏蜜蜂》诗中说“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采蜜,不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族群,它们不辞辛苦,为了采集花蜜,每天甚至要飞行寻找十多公里。江右商人具有蜜蜂采蜜的勤奋担当精神。江西古代有崇德重文之风,历史上通过科举考试成功步入政坛的江西文人不计其数。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影响在江西人心目中深厚而久远。江西商人虽为生活所迫走上了与从文完全不同的经商之路,但他们头脑中的儒家文化使他们非常注重修德敬业、诚实守信,遍布全国的江西会馆和江西万寿宫就是赣商家国情怀的外在表征。江右商人有如蜜蜂一样,诚而有信,为富有仁,勤奋而有担当。采得百花成蜜后,不忘回报乡恩故里。很多赣商在致富后,非常乐于出资助族中子弟读书业儒,博取功名;还有些回乡建祠修谱、救灾赈灾、修桥修路、助学助贫。宋洪迈《夷坚三志》辛卷7载:“阎大翁者,居鄱阳,以贩盐致富,家资巨亿。夫妇皆好布施,诸寺观无不沾其惠”。明清江西商人对于桥梁、道路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与资助,颇为用力,尤其是修桥方面则更为用心,很多地方志记载了江右商人修桥修路的事迹。 关于江西商人捐资助学的情况,各地方志中也有许多记载,如永新县商人刘以佩“倡建崇正书院”。吉水县商人萧应灏“建祠宇、置祭产、立家塾,义举甚多”,夏秉和“捐资倡建吉安府试馆”;夏鸣  “立义学,族一子弟赴试,皆丰其助”。

(三)赣商具有蚂蚁啃骨头的不服输精神

蚂蚁个头虽小,但无处不在。为生存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从不因为利小而不为。赣商精神就是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江西人经商,大多数为生活所迫,借贷起家。但江右商肯吃苦、擅勤力,兢兢业业,本小利薄,一点一滴地积累,脚踏实地,成就大事业。宋洪迈《夷坚志》补卷20记载:江西“乐平向十郎者,为商,往来湖广诸郡。尝贩茜  数十箧之桂林,值久雨,憩僧寺中。天乍晴, 委曲如旧交。良久,率尔言曰:“尊客此物能捐十之一见赠乎?”向笑曰:“鄙人不远数千里来贸易,以觊锱铢之息,归养妻孥,不幸困于雨,进退无计,君何为出此言? 且素昧平生,何缘之不已。”这个故事侧面写出了当时江右商贩行商四方的艰难和辛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叔、南丰人曾叔卿,也曾经多次前往饶州景德镇购瓷,销往淮北。江右商人资本较大者不多,大多为贫弱的中下小贾,“究之曾不得比于通都大邑之一小贩”大多数是因家境所迫而弃农经商、弃儒经商者,他们携一点土产,小本经营,负贩往来,但他们赚钱不傲慢,失败不气馁,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由小做大,以求养家活口。同治《九江府志》载瑞昌县(今瑞昌市)的董伯益,起初以打渔采樵为业,积累起资本后,经商于湖北、江浙等 ;再有如玉山县的王允聪,成年后即负贩营生,壮年后与兄长建立烟业行店,经营于江苏地区,获得巨大利润,“累资巨万”。

三、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从清代至今,我国的商科人才培养历经百年,虽然时间长,跨度大,但由于战争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商科人才的培养一直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商科人才的培养上普遍存在师资基础不强、理论教学过多而实践经验不足,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轨、与国际脱轨、过分重视外在知识的教而忽视内在精神的养成等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科人才培养已经逐步转型,努力与国际接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目前我国商科人才培养的方案设定上看,大部分商科院校把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上,一般的人才培养方案大致设定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三个部分。在基础理论部分,因为种种原因,思政占了大部分课时,心理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比重过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几乎被挤占得没有空间。因为过分注重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一再增加学生技能实习和训练的比重,忽视了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进入社会后要和各种各样的金钱和诱惑打交道的商科人才,怎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防止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对商科人才培养来说更为重要。商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教育出一大批只精通经营之道,发财之术的赚钱机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据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有社会责任感和懂得丰沛个人生活的新一代儒商。地方商科院校在商科人才培养上,因为过分追求就业率,更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导向误区。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商科人才的培育和储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发展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需求。中国目前的全民创新创业,给地方院校商科人才的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1. 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机遇。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商科人才,地方商科院校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战略中势必成为关键一环。在这个全民创新创业的大时代背景下,地方商科院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

2.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商科人才需求量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动包括共享经济等在内的“新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网络生态的成熟,出现了共享经济的新商业趋势 。当前,共享经济的商业形式已遍及从消费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怎样充分应用共享模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这就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性、商业意识、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商科专业人才的引进和介入。

3. 地方院校办学优势明显。地方商科院校就是为地方发展创新商科知识、培养商科人才服务的。同时,大部分地方商科院校都是在改革开发以后建立的,办学时间短,办学方针及人才培养顺应历史潮流。尤其是商科办学,很多院校商科的设立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一开始就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前沿,办学指导思想上基本没有官学色彩,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桎梏,建立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商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师制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区域品牌。地方院校在商科人才的培养上,要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既要着眼于国际大视野,提升国际性,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同时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意识,立足本土企业人才需求,突出地方商科教育的个性化特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千万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脱离实际。

四、赣商文化与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的互补关系

地方院校商科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专注“商”字,应该放开眼界,让学生从更大的文化土壤里吸收养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赣商文化是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土壤和丰富的资源。一方面,赣商文化为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土壤、根基,是院校人才培养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引入赣商文化进校园,可以提升地方院校商科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内涵。通过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上真正做到“以为人本”,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赣商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和经营理念,通过将赣商文化与商科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可以将具有赣商文化特色的内涵和精神渗透到商科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优化地方院校的学科专业布局,突出为商科为主的办学特长和办学思路 。地方院校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将具有赣商精神和家国情怀、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意识相结合的复合性商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从而提升地方院校商科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提升商科专业学科建设的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精明高雅、敢闯敢干的新赣商,最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引入赣商文化进校园,可以通过赣商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来提高商科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锤炼商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指引,为以后修业经商积累坚实的文化底蕴。俗话说,创业难,守成更难。对于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年代的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荫庇和呵护使他们很难体会到艰难的含义。相反社會转型时期各种功利、实惠、拜金、捷径等不良价值观反倒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追名牌拿苹果手机的学生在校园里比比皆是。如果问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大部分学生还只停留在小学中学所学的几首唐诗宋词,至于对古代先辈经商的历史和艰辛,则更是一无所知。地方传统商业文化是地方商科人才培养的土壤、根基,是取之不尽的素质教育宝库,通过引入赣商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以熏陶和浸染,让他们知道创业艰难百战多,一把包袱一把伞闯世界背后是有无数的辛酸和曲折的,要通过不断努力和不懈的坚持才能成功的。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赣商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成功史,从别人的人生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豪情满怀走出去创新创业闯天下的同时,也能做好吃苦、挫折、失败、甚至可能输得一无所有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通过赣商文化的涵养与熏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商科人才,会反哺赣商文化,为其增加新的元素和色彩,丰富其精神实质和内核。通过赣商文化的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职业意识和商业思想。将赣商精神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会认同或传承赣商文化积极的经营理念和奋斗精神,吸取赣商文化中的人生智慧,将其精神渗透到灵魂深处,在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前辈为榜样, 并实现其自身的超越。同时成长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商科人才在长期的经营实践和商业活动中,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和支撑。他们会吸收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商业文化和商业理念,反过来不断完善和践行赣商文化的内涵和实质,为其增加新的元素和时代色彩,丰富其精神实质和内核,反哺赣商文化,从而促进赣商文化进一步发展,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开阔的商业视野,更前瞻的变革力量,最终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J].中国文化研究,2000.

[2]朱兰芝,孙占元.立足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4]毕雪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J].中国大学教学,2008,8.

[5]方志远.赣商文化与江西商业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1,3.

[6]崔玉霞.江西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研究[J].科技广场,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