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社会化与专业化转向

2019-09-10马斯和段义龙李会明

高教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化专业化

马斯和 段义龙 李会明

摘  要:对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实践变迁与模式创新进行研究。针对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科学化程度低、缺乏创新举措的现状,提出:1.高校引入体育企业(组织)参与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管理模式由高校自治下的行政化转向社会化、由无序化转向专业化是实习管理变革的要求;2.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之间的协同及内生外引,能实现二者对实习管理的组织化参与、常态化参与、均衡化参与;3.对实习管理主体结构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社会购买服务积极化、社会资源链接与整合最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模式;社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143-03

Abstract: Studies the practice change and mode innovation of sports practice management.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w scientific degree and lack of innovative measures in practice manage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roduce sports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practice manage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2. The coordination and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introduc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s) can realize their organizational participation, normal participation and balanced participation in internship management; 3.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structure of internship managemen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ervice content, the active purchase of social servic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link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Keywords: social sports major; internship management model; social; professional

管理可以增效。创新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工作,是为了有效发挥新时代背景下实习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众所周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是人才培养工作中培养学生一线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科學、合理的实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加强实习管理是确保实现实习目标的关键,是全面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实践变迁与模式创新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变迁轨迹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2],与此相对应,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若干管理模式,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尝试,以寻找实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实践轨迹

社会体育专业自设置之初就备受国内专家学者的争议,高校也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与我国社会化发展进程是否一致?社会体育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长期困扰高校,进而存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手段上无差别。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传播,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转型,我国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单位制、协会制到社区制的变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也呈现出由体制内向体制外转变,突出表现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从一元走向多元,从管控走向服务与契约。为此,在突出“社会化”这一重点的同时,从“实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也伴随着体育与社会服务、体育与经济发展、体育与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二)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创新

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用来说明事物结构的主观理性形式[3]。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在经历了委托实习、顶岗实习等模式后,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以及国家的劳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实习管理重心逐渐从定点集中实习向分散自主实习转变,高校开始尝试对社会体育专业进行社会化实习管理,学界也积极从理论上关注这些创新,以回应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并进一步打破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同质化”的现象。

创新实践中,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研究的重要范式,相关学者尝试以高校、社会、市场的参与程度划分模式,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管理学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受高校与社会两种力量强弱发展的影响,主要有高校管理型、社会(团)管理型、合作管理型三种模式,由传统的高校管理型向合作管理型和社会(团)管理型发展是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必然趋势[4]。社会学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可以充分借鉴社区治理实践,实习管理主要包括科层化模式以及合作化模式[5]。部分体育学者从“高校、社会、学生”三要素说来描述和解释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模式,主要有学生参与型、高校主导型、社会引导型三种模式;另一部分体育学者则从“高校、市场、社会”三元角度分析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可以抽象出高校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社会主导模式、专家参与模式。

二、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现状与难题

(一)实习管理科学化程度低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作陪衬”“填框框”“补计划”的现实仍存在。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实习组织机构不健全,无标准化的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习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结合程度不高,难以发挥组织在实习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等方面的职能,无法调动实习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等多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实习管理上的随意性,已成为了阻碍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绊脚石。

(二)实习管理缺乏创新举措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方案及实习环节安排基本上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体系而制定,很多是照搬多个名校的“优点”后形成的一个“拼盘”,开展工作难以摆脱制度性安排,而形成“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需要的科学管理体系和合理组织结构。实习管理工作滞后,管理思维落伍,造成了实习安排与实习需求结合不紧。实习管理因“求稳”而缺乏创新,成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

三、社会化与专业化: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变革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具有较强的同构性,一方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需要具备超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需要具备全面的体育工作能力。于此,“社会与高校共同培养、协同管理”的实习管理模式,对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利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人才培养改革,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社会化与专业化具有双重变革意义。

(一)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之间的协同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社会化是社会体育主体的各要素遵循社会发展逻辑,协同共生,共同参与管理实习事务,共赢互促的过程[7]。社会化意味着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作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主体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要加强,将原来由高校直接供给的实习人才交由体育企业(组织)承接,而承接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生工作需要良好的社会组织基础,只有组织化程度高的社会体育力量不断壮大,才能更好地与高校开展合作并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社会化。高校通过与体育企业(组织)、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寻求开放,积极倡导并协助体育企业(组织)或社区开展体育公益活动,协助它们获得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以项目化的形式扎根社区,开展输送优质实习生服务,实施优质服务奖励,依法开展有偿实习服务;体育企业(组织)和高校通过建立实习评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偿实习的监察评估,完善对社会体育企业(组织)的监督管理。

实现协同的两个途径。一是引进和扶持体育企业(组织),即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能提升实习管理能力、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实际。高校通过建立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大力引进社会体育工作机构,承接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参与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提高人才服务效果。协同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定向委托和招标形式,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体育企业(组织)指导开展实习、实训、培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建立规范运作、诚信执业、公平竞争、信息公开、奖励惩戒、自律保障等机制。二是培育和孵化体育企业(组织),即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瓶颈,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习实训着手,将实习成果转化为现实效力。高校借助和利用体育企业(组织)的力量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管理,主动承担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帮助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生了解不同类型社团的孵化流程,积极挖掘和培育社团领袖,储备创业行动能力。

(二)高校与体育企业(组织)之间的内生外引

专业化的基本特征要素是有用性和不可缺少性,它是专业得以生存的现实基础,可以概括为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必需性”[8]。向体育企业(组织)输送可用的实习生是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基础工作,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专业化就是要将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系统知识和理论,通过社会实习环节转化为实用技能。首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课程,根据体育企业(组织)的实习反馈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技能以及先进的组织管理经验。其次,加强教育和培育,以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为目的,探索建立人才教育培训制度,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能师、健身教练、营养师等多种资质培训和认证。第三,开展严格的实习前培训和实习入职测试,确保实习生的能力水平与体育企业(组织)资质对等,确保实习生在毕业时能最大限度的被实习单位吸收,进而解决就业问题。

四、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转变维度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是高校探索人才培养专业化水平发展的必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相伴而变。如果说传统的实习管理主要以高等教育计划型人才输出模式为主,那么创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则通过推进实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建设、培育社会体育企业(组织)、实施社会购买服务等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由高校自治下的行政化转向社会化,由无序化转向专业化。

(一)由高校自治下的行政化到社会化

传统的实习管理行政化以高校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管理为主要特征,高校與实习单位之间既是协作关系,又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后,负责下达实习任务,指导实习工作;对实习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则由高校指派的实习带队教师负责,高校要按照实习生人数向实习单位支付实习指导费。与行政化治理模式不同的是,实习管理社会化改革改变了社会体育实习管理结构,高校将实习期间的指导权、管理权委托给体育企业(组织),社会主动参与实习管理,能最大限度的整合高校及社会资源,为体育企业(组织)订购或购买实习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了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主体结构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社会购买服务积极化、社会资源链接与整合最优化。

(二)由无序化到专业化

高校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主体,体育企业(组织)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主体。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创新需要动员广泛的组织化参与,社会体育组织化能聚合体育企业(组织)资源,是提高实习管理效能,增进社会体育人才资本的基本途径。体育企业(组织)不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要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才能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具备长远的个人发展目标,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主动学习、汇聚强大的职业竞争力,才能获得好的发展空间。去无序化就是要强化实习管理工作,创新实习管理模式,专业化就是要运用专业化方法引导和培育,促进体育企业(组织)的迅速发展,激发社会体育企业(组织)的自治活力,重构自治的社会秩序,以实现组织化参与、常态化参与、均衡化参与。

五、结束语

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管理主体来看,高校引入体育企业(组织)参与社会体育实习管理,多元管理主体结构初步形成,但无论是专业人才的前期培养还是社会购买服务的推行,都是高校主导,社会力量在实习管理中尚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从管理资源来看,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资源难以做到向体育企业(组织)无限开放,加之社会体育市场的分化现象突出,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尚处于探索初期,大量社区社会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从管理机制上来看,社会购买服务的行为能力低,其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体育企业(组织)在承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过程中,主要是按照高校的意志行事,自主性较弱,高校行政强势与社会弱势平衡短期难以打破。从管理内容来看,体育企业(组织)只按市场需求来管理实习生,而高校希望用人才培养质量来管理,寻找双方的契合点需要时间。综上,全面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管理的社会化模式与专业化模式还面临着重重困境。

参考文献:

[1]王进.社会体育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3):103-105.

[2]张伟健.体育教育实习指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7.

[3]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

[4]肖林鹏.现代体育管理(第2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7.

[5]王桢桢.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与转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22(2):93-98.

[6]胡茵.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12-15.

[7]羅家为,冯志峰.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转向:社会化与专业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6):114-124.

[8]柴定红,熊贵彬.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种理论解释[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09,28(1):133-137.

猜你喜欢

社会化专业化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基于学科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得体会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