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病细菌检验技术在儿童血液病患儿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2019-09-10卢宝军岳建华宗丽丽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9期
关键词:血液病诊疗儿童

卢宝军 岳建华 宗丽丽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收治儿童血液病患儿采用血液病细菌检验技术进行辅助诊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就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血液病患儿74例进行分析,比较常规诊疗的37例对照组患儿和在细菌检验技术辅助下的37例观察组患儿病情稳定率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病情稳定率及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予以儿童血液病患儿的诊疗中,采用血液病细菌检验技术进行辅助,可促进患儿病情的稳定及其家长满意度的提升。

[关键词]儿童;血液病;细菌检验;诊疗

[中图分类号]R446.5;R7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5-0225-02

随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而衍生的物理、化学以及污染等因素对人体,尤其是儿童造血系统的影响极大,造成近年来罹患血液病的儿童比率持续上升。因该系列病症的恶性程度通常较高,病程较长,在反复的治疗及化疗下进一步损害了患儿的免疫及造血功能,使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感染风险增加,威胁患儿健康。以往临床为及时将感染有效控制多采用经验用药,使得病原菌耐药性增加。为减少抗菌药物滥用,避免耐药株增加使病情发展更为迅速,以细菌检验技术对感染病菌种类进行准确鉴别,进而指导临床用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以我院血液病患儿7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病细菌检验技术辅助儿童血液病患儿诊疗的重要作用。现予详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74例研究对象均自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儿童血液病患儿中选出,患儿家长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符合我院伦理协会要求。接受常规血液病诊疗的3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12岁,均(5.6±13)岁;细菌检验技术+血液病诊疗的37例患儿纳入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2-13岁,均(5.9±1.5)岁。两组基线资料经统计软件分析无较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经验方治疗,在出现感染症状早期即刻采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诊疗过程中采取血液病细菌检验技术辅助,在感染症状出现后,即行细菌检验,期间对症治疗,维持各项生命体征,在检验结果出来后,以所检测菌种予以针对性用药。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同—个治疗周期内的病情稳定率,即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测病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统计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

1.4统计分析:以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病情稳定率及满意度等计数资料均采用n与%表达,x检验;计量资料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t行差异检验。p<0.05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病情稳定率相较:如表1,观察组病情稳定率89.19%高于对照组67.57%,两组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满意度调查相较:如表2,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为94.59%,对照组则仅有56.76%,相较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凡与造血系统生理、病理有关,并以其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均属血液病范畴,诱发因素有遗传、免疫、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诸多因素。因之多与现代工业化有关,故被称为现代病。临床常见的血液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地中海贫血以及血友病等,治疗难度均较大。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血液病患者的存活率得到大幅提升。但长期的激素、化疗治疗,亦增加了患者遭受各类致病菌感染的几率,加剧了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儿童血液病患儿更是如此,本身免疫机制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的儿童在疾病及长期治疗侵袭下,整体身体素质与抵御感染的能力均处于劣势,属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人群。因细菌、病毒感染并终至败血症为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快速、准确的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解析对临床指导用药、促进病情稳定极为重要。

因儿童血液病患儿在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之后,病情多呈迅速进展态势。为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临床多于患者表现出发热等感染症状时即采取经验方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耐药菌株数量及疾病治疗难度。血液病细菌检验技术所涉及检验理论知识面极为广泛,相关方法诸多,包括形态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病原菌分离培养与药敏试验以及非培养感染指标检测等。其中细菌形态学检查可迅速了解临床采集标本中有无细菌及大概数量,并据其结构、形态与染色行予以种属初步判断,为后续细菌鉴定提供可靠依据;病原菌分离与药敏试验在临床素有金标准之称,应注意在执行检验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非培养感染指标的检测相较细菌培养而言,出结果更快,在对感染早期及严重程度的评估方面有积极意义,常涉及的指标有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广泛指标以及降钙素元、细菌内毒素等特异性指标;核酸雜交、核酸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检测因费用高昂而在临床的普及程度较低,不具有推广性。通过细菌检验,可使临床医师对患儿致病菌感染状况有更为确切和全面的认知,进而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一方面降低了细菌耐药性,另一反面促进了病情的快速稳定。于患儿与家长的身心健康及和谐医疗环境的构建大有裨益。本文研究结果示,观察组病情稳定率89.19%高于对照组67.57%,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94.59%高于对照组56.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血液病细菌检验技术的辅助,针对性抗生素的应用,血液病患儿的病情控制及治疗效果获得显著提升,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患儿家长对此颇为满意。

综上,在临床予以儿童血液病患儿的诊疗中,采用血液病细菌检验技术进行辅助,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进而促进患儿病情的稳定及其家长满意度的提升,深具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血液病诊疗儿童
叙事关怀护理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初期的影响
消化内镜诊疗中引用舒适护理的临床价值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新进展
MICM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
调查探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六·一”——我们过年啦!
活血化瘀法治疗血液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