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越国王钱俶与佛教僧人的交往

2019-09-10何勇强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延寿永明禅师

何勇强

五代时期吴越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佛教文化繁荣。吴越国王钱俶尊崇佛教,广建寺院,大量印刷佛经,多次举办佛教讲学、放生等活动。上行下效,吴越国全社会崇佛成风。吴越国与当时诸多高僧交往,探研佛学,更留下佛教史上许多佳话。

一、钱俶与国师德韶

对钱俶崇佛最有影响的僧人当数法眼宗高僧天台德韶。

德韶,俗姓陈氏,处州龙泉人。十五岁时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岁依本州龙归寺受业。十八岁纳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中寻访名山,参问各处高僧不胜其数。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他拜谒过的高僧有五十四人。[1]初往投子山,参大同禅师。最后德韶前往抚州,参法眼宗创始人文益,深受文益器重,在文益那里得到印可。回浙后始居天台山,建寺院道场,传播法眼宗,归依者甚众,声势极盛。在他的努力下,法眼宗成为吴越国境内佛教的最重要宗派。《宋高僧传》谓其“《语录》大行。出弟子传法百许人,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2]

德韶作为一个出家人,能够成为俗世闻人,一方面是靠他具有预言的特异功能。《宋高僧传》载他“每有言时,无不符合”。传说苏州节度使钱仁奉得疾,派人拿着香火到他那里发愿。德韶在题疏中告诉他:“令公八十一。”钱仁奉大喜,以为自己可以活到八十一岁,没想到却在当年八月十一日去世了。

德韶在宗教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凭着他与吴越国王钱俶的特殊的关系。德韶在文益门下时,文益就告诉他:“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到天台山时,正值钱俶任台州刺史,经常向他延请问益,德韶则告诉他:“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祐元年(948),吴越国大将胡进思废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倧,钱俶被迎立为国王,应验了德韶的预言。钱俶把德韶迎到杭州,尊为国师,“申弟子之礼”,署大禅师号。

德韶在说法时也非常强调“国王”的厚恩,据《景德传灯录》,他教导弟子“莫虚度时光”,说到佛教信徒应该报答的“四大恩”,即“国王恩难报,诸佛恩难报,父母师长恩难报,十方施主恩难报”,将国王之恩排在“诸佛恩”前,列于四恩之首。说:“若非国王恩力,焉得如此?”德韶在说法时经常提到一些祝愿话,如“久立珍重”,又如“国王万岁,人民安乐”,又如“国土安乐珍重”,又如“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安乐,无诸患难”,又如“天下太平,大王长寿,久立珍重”,“增益人天寿命,国王安乐无事”,等等。开宝五年(972)六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八十二岁。[3]

二、钱俶与净慈寺两任住持

净慈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寺,它正是钱俶在位时修建的。钱俶与净慈寺的首任住持道清理、次任住持延寿同样有很深的交往。

道潜,俗姓武氏,河中府人。道潜学佛以及被钱俶尊崇的经历与德韶非常相似。

首先,道潜与德韶都是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弟子,是同门师兄弟。

其次,两人都曾被文益预言。道潜初谒抚州文益,文益就对他预言:“子向后有五百毳徒,而为王侯所重。”

第三,道潜与德韶都被钱俶尊以师礼。道潜开始时驻锡于一衢州古寺,阅《大藏经》。到显德初,文益的预言终于应验。钱俶命入王府,受菩萨戒,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这就是净慈寺的前身。钱俶请道潜住永明院,赐号曰慈化定慧禅师,别给月俸。又赐十八罗汉铜容。后又在赐号中加“应真”二字。

建隆二年(961)九月十八日道潜去世。[4]

凈慈寺的第二任住持为延寿。延寿是中国佛教哲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也是法眼宗思想的集大成者。

延寿,字冲元,俗姓王氏。延寿本贯丹阳,后迁居杭州人。[5]他生于唐开祐元年(904)。《五灯会元》卷10《永明延寿禅师》,“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唯一食”。他读《法华经》,才六旬即能背诵。

据《净慈寺志》卷8,贞明五年(919),延寿十六岁那年,他向钱元瓘献《齐天赋》,受到众人的称赞。长兴二年(931),二十八岁的延寿出任华亭镇将。此外,据《东坡志林》卷2《寿禅师放生》,延寿还曾提任过“北郭税务专知官据”。据说,延寿曾奉命督纳军需,用库钱买鱼放生,事发入狱,被判处死刑。据《东坡志林》卷2《寿禅师放生》,弃市之日,文穆王钱元瓘特地让人去观察延寿的反应,如“悲惧如常人”,即杀之;如不是,则将之赦免。后见延寿在临刑时“淡然无异色”,就网开一面,让他出家。时值翠岩令参主持龙册寺,延寿寿拜在他的门下。

当时国师德韶正在天台山弘化法眼宗,延寿前往参学,获得印可,成为德韶门下首席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德韶曾对他说:“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兴佛事。”延寿出山后初住雪窦寺,据《宋高僧传》卷28《大宋钱塘永明寺延寿传》,他在那里“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嘿”。

延寿深受钱俶爱重,钱俶曾请他行方等忏,购物放生。建隆元年,钱俶因见灵隐寺颓废倾圮,命延寿到杭州主持修复工作,寺成后延寿入住其中,成为为灵隐寺第一世。次年,吴越国修成永明寺,命延寿为住持,系永明寺第二世。他在永明寺,门下弟子达二千人,时号“慈氏”。延寿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延寿一生著述丰富,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宗镜录》是一部佛学巨著。当时吴越国境内各种佛教宗派都很发达,彼此之间不免产生佛学理论上的分歧。延寿在钱俶支持下,曾广泛召集慈恩宗、贤首宗、天台宗僧人,“分居博览,互相质疑”,最后“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在此基础上汇集成《宗镜录》一百卷,对当时佛教各宗派之间的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书成后,钱俶亲自为《宗镜录》作序。序云:

详夫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虚无以止乎乘风驭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心修。《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总乎百卷。包尽微言,我佛金口所宣,盈于海藏,盖亦提诱后学。师之智慧辩才,演畅万法,明了一心,禅际河游,慧间云布,数而称之,莫能尽纪。聊为小序,以颂宣行云尔。

钱俶在书中也表达了他自己的佛教思想。对于儒、佛、道三家的关系,钱俶将佛教置于儒、道之前,难怪他几乎把佛教当作国教了。

三、钱俶与天台宗两任国师

钱俶对于佛教的贡献,第一件大事是支持法眼宗在吴越国发展壮大,第二件大事便是扶持天台宗中兴。他因此与天台宗的两任宗师羲寂、义通结下不解之缘。

天台宗是以浙江为基地的一个全国性佛教宗派。会昌灭佛,天台宗受到毁灭性打击,大量天台教籍被焚毁,天台宗一蹶不振。到山家十三祖元琇时,他坐堂说法,居然连徒弟都招不到,天台宗黯然不振的局面,可见一斑。到元琇的弟子清竦时,由于他与吴越官方的关系处得不错,天台宗的情况似有所好转。但是,天台宗与当时其他一些佛教宗派相比,仍显得势单力薄。据钱俨《建传教院碑铭》记载,即使到清竦的弟子羲寂时期,愿齐相中了一块宝地,想给他兴建一座寺院,但因“财施不供,莫能遽成其志”,后来虽然建起来了,不过“法堂三间,厨屋数舍,覆茅累块,悉尚朴素”,[6]相当简陋,与禅宗僧人如德韶一人就拥有数十个道场的规模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羲寂在法眼宗僧人德韶与钱俶的帮助下开始其中兴天台宗的事业。

羲寂,或误作义寂,天台宗山家十五祖。字常照,俗姓胡氏,温州永嘉人。生于贞明五年(919)。幼出家,旋入开元寺。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受具后,往越州学南山《钞》。既通律义,去天台山学止观。因会昌灭佛后,天台教籍散佚不全,羲寂中兴天台宗的第一手措施便是着手搜集、整理天台宗典籍。他在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他后来听说高丽、日本尚有完整的天台的典籍,他请求钱俶遣使从高丽、日本取回这些天台宗的典籍,这为后来山家中兴局面的形成打下了文献上的基础。

羲寂与当时在吴越国势力很大的法眼宗僧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尤与国师德韶交往甚密。羲寂能从海外取回天台典籍,德韶功不可灭;他能够认识钱俶,也完全是依靠德韶的引荐。德韶还为天台宗推荐可堪造就的僧人,如行靖、行绍,本在德韶弟子延寿门下学习,德韶命他们拜入羲寂门下。又如天台宗的山家十六祖宝云义通初来吴越也是先到德韶门下,后来才到羲寂那里“闻一心三观之旨”的。[7]羲寂门下的弟子也常常到德韶那里听讲。

羲寂在吴越国深受尊重,钱俶在位时累请开演,又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今《四明尊者教行录》录下钱俶给羲寂的三道制书。制书中记录了羲寂讲经以及钱俶给予赏赐等事,是钱俶与羲寂交往的实证。

吴越亡国后,太平与国五年(980),羲寂下山,入州治寺居住。此間他曾去黄岩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又至海门灵石寺,劝人修寺塑像。雍熙四年(987),十一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羲寂的继任者是宝云义通,天台宗山家十六祖。义通字惟远,高丽人,俗姓尹氏,幼从龟山院释宗为师,受具之后学华严起信,为国宗仰。晋天福时来中国,初至天台云居,礼法眼宗僧人德韶。后谒螺溪羲寂,闻一心三观之旨,叹曰:“圆顿之学毕兹辙矣。”遂留受业。

义通回国时,途经明州,时明州地方长官钱惟治将他留在明州。义通从此在明州传教。开宝元年,顾承徽舍宅为传教院,请义通居住。义通与他的老师羲寂一样,与钱俶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宝云振祖集》中还收录了钱俶写给他的两首诗,曰《诗寄赠宝云通公法师》两首:[8]

海角复天涯,形分道不赊。灯清赞圆觉,香暖顶袈裟。戒比珠无类,心犹镜断瑕。平生赖慈眼,南望一咨嗟。

相望几千里,旷然违道情。自兹成乍别,疑是隔浮生。得旨探玄寂,无心竞利名。苑斋正秋夜,谁伴诵经声。

从“南望一咨嗟”、“相望几千里”等句可以看出。钱俶这两首诗当是他纳土归宋后写的。当时钱氏举族北迁,文武官员也都随往开封,钱俶在南方值得他想念的朋友,也就是这些佛教同道中的僧人了。

参考文献:

[1]《景德传灯录》卷25《天台山德韶国师》.

[2]《宋高僧传》卷13《大宋天台山德韶传》.

[3]吴任臣《十国春秋》卷89《德韶传》.

[4]《景德传灯录》卷25《杭州永明道潜禅师》。吴任臣《十国春秋》卷89《道潜传》.

[5]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卷6《国初永明寿禅师》,《乐邦文类》卷3《大宋永明智觉禅师传》.

[6]宗晓编《四明尊者教行录》卷7《螺溪尊祖集》.

[7]志磐《佛祖统纪》卷8《宝云法师本纪》.

[8]宗晓《四明尊者教行录》卷7《宝云振祖集》.

猜你喜欢

延寿永明禅师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闭门思过
爸 爸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延寿法的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