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止“小学化”倾向 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2019-09-10姚婷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教育

姚婷

摘 要: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产生的原因较复杂,需要采取综合的策略进行纠正和防止。重要是要在幼儿教育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回归幼儿教育本位,正确衔接小学教育等。入学问题不是知识与技能的问题,而是心理准备的问题,对幼儿进行任务意识的强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纠正防止

正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年来的教育现象,它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兴起,“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的强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性。由于广泛性和严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对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然而更重要的是要防止。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这其中有办园思想不端正、办园条件不具备、保教人员素质低下,保教经验缺乏的因素,也有招生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社会评价偏颇等问题。由此,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当采取综合的策略。

一、推行素质教育、强化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

二、遵循幼儿教育规律

幼儿教育的规律是什么?通俗的讲,就是在幼儿适当的年龄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有一个典型的实验研究说明了这个道理。“哥哥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到52周时,他能熟练爬上5级楼梯。而弟弟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大愿意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梯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双胞胎爬梯实验,其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教育只会事倍功半,而到适当的年龄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不正确的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的评价观,一些幼儿园不得不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记诵英语单词。为迎合幼儿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功近利思想,一些幼儿园借鉴小学做法,纷纷打出各种特色班、实验班的招牌。总之,趋利性、媚俗化,使一些幼儿园放弃了正确的办园理念,背弃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

四、开展竞赛游戏,回归教育本位,激发幼儿上进心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重要的在于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外在表现为偏离了它的教育位置,承担了本身不应承担的教育义务,在履行一些重要教育职责方面错位。因而应当根据《规程》和《纲要》的要求回归本位。在教育理念方面,要摆正智育与体育的位置,要让体育回归首位;在教育任务和内容方面,要由“教学”回归“保教”,做到保教有机结合;在教育方式方面,要回归游戏基本活动方式,不能再举办特色班、实验班;在教育常规方面要回归幼儿每天的“自主”和“自由”,不能再过分强调秩序和纪律;在教育评价方面,要由统一定性定量的评价回归注重幼儿个性发展、身心协调发展的素质评价。总之,幼儿教育就应 当做好教育幼儿的工作。

五、正确衔接小学教育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发,幼小衔接的问题得到了教育界专家们的认可和支持,逐渐形成了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重要性的共识。我们通过以下几点内容做出相应的努力:

(一)培养初步的责任心,树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从心理上更加渴望独立,成就感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希望成为活动的主人,所以对一些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任务意识。

1、加强值日生工作,明确值日生的主要任务

当值日生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教师在指导幼儿值日时,要注意落实值日生的具体工作,使他们有事可做,并便于同伴和老师进行评价。

2、建立责任区,明确责任区的任务

对班级的活动区进行了分配,每个活动区都由几个幼儿一起负责,幼儿自愿选择所要负责的区域,负责该区的玩具材料的整理及监督工作,教师随时进行提醒督促、表扬鼓励。

3、通过大带小活动增强幼儿的责任感

大班幼兒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参与能力较强,让他们到小班去,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去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感。

(二)教幼儿学习并记住一些完成任务的方法

孩子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成人无数次的提醒和要求,同样。要让孩子养成善于记忆任务的能力也要经过多次的教育和训练。让孩子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图示来记录一些任务,如:请幼儿第二天带一盆植物或者带春游需要的一些物品,幼儿会在纸上用自己看得懂的图画记录这些任务。我想,孩子能自行设计图案表示某种具体的任务,也就能在初入小学时用自己的方法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三)口头布置任务,及时检查,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持久性

孩子的短时记忆明显优于长时记忆,对于当天或第二天应完成的任务可能记得,而对一周前或更长时间之前的任务则很难记得,因此在口头给孩子布置任务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上午布置下午的任务,今天布置明天的任务,这周布置下周的任务。教师要及时检查,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教师及时的检查与表扬对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持久性非常重要。

(四)争取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幼儿园中布置的许多任务都需要幼儿在家完成,家长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周一幼儿来园时纷纷介绍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家长也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是怎样鼓励孩子去完成此项任务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布置的任务幼儿均能完成,使孩子的任务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要从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成人更要做有心人,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从小就有责任感。愿意接受任务,能够按要求积极地完成任务,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加强保教队伍建设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并逐步优良的幼儿保教队伍。

七、改善办园条件和环境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创造幼儿教育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产生,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一些幼儿园办园条件差,设备、设施和相关的教育资源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基本的、充足的条件。对此,幼儿园的主管部门和举办者(法人)应当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按照办园标准加快建设,以逐步达到规定的办园条件。同时,幼儿园也要注意丰富、积累和创造园内、社会和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使办园条件更趋完善。

总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

[2]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 .

[3]余晓红.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

[4] 国家教育委员会25令.幼儿园工作规程.

[5]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儿教育
如何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浅析学前教育中的问题和“小学化”的危害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