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三重奏

2019-09-10纪卫华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19年9期
关键词:行路读后原著

纪卫华

《西游记》是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之一,每每提及,学生们总是兴趣盎然,津津乐道。然而站在教者的角度,如何引导学生去读这本经典之作,曾让笔者几度困惑。欣慰的是,笔者和学生们最终还是完成了“西游路”,取得了一点“真经”。

一、消遣篇·情节自娱

最初向学生提出阅读《西游记》是依据盐城市中小学课外阅读要求,笔者提议学生重读原著,关注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从尊崇原著的角度,正确审视电视连续剧,摒弃其不合理的成分。

笔者专门在班上搞了一个《西游记》阅读交流会,本着自由阅读、自由互动的原则进行。学生阅读后成果交流形式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有的谈读后感,有的叙精彩一笔,有的议人物形象,甚至有几位演了一段“三打白骨精”,令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

热闹的气氛也引起笔者的思考:学生关注更多的仍是孙悟空斗妖魔的情节,这样的阅读是肤浅的,是形象思维阅读水平的一味停留。

二、功利篇·条文应试

书是要读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试也是要考的,笔者又为学生做起名著阅读的整理工作。学生的读可以了解书,笔者做的梳理可以让学生从容应试。

整理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简直是一项大工程,似捉迷藏一般难捉摸。最后也只能在作品主题、典型情节、重点人物形象上理个一二,编出讲义发给学生。再看看学生,由于没有布置阅读任务,没有检查反馈,多数学生懒得翻原著,都把笔者的讲义当作练读的经,机械记忆。因此当考试中考查“了解性阅读”和“精细性阅读”时,学生们常常不知如何落笔,如何表达。

这令笔者再度陷入反思:名著阅读还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当多做引导,多解决阅读中的实际难题才是关键。

三、熏陶篇·情境共鸣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历经了“消遣”与“功利”二难之后,笔者带着学生们踏上了“取经”的征程。

先读后说

让学生们设想自己就是孙悟空,重温西游路。设置导读问题:概述师徒西天取经故事的来龙去脉,他们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西行路上你觉得最精彩、最重要的是什么?

再读后赏

学生选择愿意扮演的角色,教师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一角色?其他人物是怎样的形象?让学生结合原著中的细节来评价,做到言之有理有据。

学生读书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迅速进入了情境,审视起小说中的各式人物形象来。有的对唐僧的顽强执着钦佩不已;有的为悟空智斗、勇斗妖魔的神通喝彩;有的认为八戒的忠勇善良可圈可点……

三读后议

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合作探讨:从原著语言的字里行间洞察小说时代背景;分析作家创作小说的缘起与目的,故事情节的安排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走完西行路,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心路体验……

读而有所思议,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寻到门道,才能俯视试题,给出见解,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应当带领學生反复温习经典,使学生懂得读什么,怎么去读,读后该做什么,学生方能“功德圆满,摘取真经”。

猜你喜欢

行路读后原著
生如逆旅
岁末雾晨赴友处尝酒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人生如行路
读后活动的多元设计
陈万兵
秋雾
网络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