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路滑坡处治措施分析
2019-09-10韦旋馨
韦旋馨
摘要:文章以某在建公路碎屑岩边坡发生滑坡为例,通过查明滑坡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滑坡成因,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方案,为碎屑岩地质条件下滑坡防护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碎屑岩;公路;滑坡;处治方案
中图分类号:U418.55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82/j.cnki.wccst.2019.09.007
文章编号:1673-4874(2019)09-0022-03
0引言
广西西部,特别是百色市片区地层主要由碎屑岩组成。随着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工程建设中必将遇到诸多碎屑岩高边坡,而此类高边坡在施工开挖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滑坡现象,针对此类滑坡治理措施的分析总结,对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在建公路碎屑岩边坡发生滑坡为例,分析其处治措施,对公路碎屑岩边坡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滑坡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1.1工程地质
滑坡区属丘陵地貌,地面高程520-651m,原始地形坡度约为22°-30°,地表为第四系残积地层覆盖,局部地段见基岩出露,地表植被较发育,主要种植灌木。根据勘察成果,滑坡区从地面依次向下主要地层及特征如下:
粉质黏土(Q):黄棕色,硬塑,韧性及干强度中等,摇震无反应,层厚3-5m。土、石工程分级属Ⅱ级普通工类。
强风化砂岩(T):灰黄、灰色,砂状结构,薄层状构造一中厚层状,岩体裂隙发育,泥钙质胶结,岩质较软,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块径2-6cm,个别短柱状.层厚14.5-30m。据岩石试验检测报告,岩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1.7MPa,属软岩。土、石工程分级属Ⅳ级软石。
中风化砂岩(T):灰色、深灰色,砂状结构,薄层状构造一中厚层状,泥钙质胶结,层理以倾向70°、倾角37°为主,部分層理为倾向277°、倾角74°,裂隙较发育-发育,据岩石试验检测报告,岩石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0.1MPa,按岩石坚硬程度划分属较坚硬岩。土、石工程分级属V级次坚石。
1.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
滑坡区共见有两条构造破碎带F1和F2。其中F1:走向64°左右,倾向和倾角不明,宽度约10m,两侧岩层产状变化大,沟谷地形;F2:地表出露,钻孔ZK3揭露,走向42°左右,近直立,宽度变化较大,介于1-12m,带内岩石风化较强,岩芯呈石夹土状,两侧岩层产状变化大。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钻探揭露的情况及区域地质资料,滑坡区上部多为第四系坡积层,下伏三叠系中统砂岩,岩石风化裂隙主要有两组较发育,产状分别为138°∠31°,5-7条/m,240°∠72°,3-6条/m;裂隙面多有铁质渲染及泥质充填,部分无充填。岩体结构面发育,平直光滑,局部有泥质充填,结合程度差,岩体呈碎裂状结构,完整程度属于较破碎。
滑坡走向310°,坡脚位置岩体层理产状70°-110°∠22°-66°,滑坡段产状70°∠37°,和边坡坡向夹角为30°,视倾角为33.1°,为顺层坡,属于不利组合。坡顶滑床位置岩层产状80°/66°,视倾角为59.8°。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滑坡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10g,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处边坡处,地形较陡,对建筑抗震属不利地段.
1.3气象及水文地质
滑坡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降雨量为1650mm,集中在5-10月份,年均蒸发量为1406.9mm。
地表水:经地质调查,场地附近的地表水主要为滑坡两侧沟谷中的小溪水,雨季大气降水汇集于沟谷中,向低洼处排泄迳流,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旱季水量较小.
地下水:地下水为砂岩裂隙水,赋存于风化砂岩的节理裂隙中,裂隙多为泥质充填,连通性较差,赋水条件一般,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沿裂隙渗透形式或地形切割部位排出地表,山体的斜坡部位受其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排泄快,水量贫乏。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为23-30m左右。
2 滑坡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
本边坡属于正在滑动的新生滑坡,如图1所示。
2.1原边坡防护方案及滑塌成因分析
原设计为4级挖方边坡,最大高度为43m。边坡坡率第1级为1:0.75,第2-4级为1:1;第二、三级采用间隔预应力锚索防护,平均长度为22m.28m。施工之前对设计方案进行复核后发现,该处为顺层边坡,原方案偏弱,因此在第一、二、三、四级改用满布预应力锚(杆)索防护,锚索平均长度为30m、28m、22m、17m。
根据滑坡现场地质调查、钻探勘察、变形监测等系列勘察技术手段,联合分析滑坡病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顺层碎屑岩岩体破碎、锚索框架梁嵌入深度不足是内因;人工开挖形成临空面及连续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外因。
2.1.1内因
(1)岩层倾向与坡向夹角为30°-40°,前缘视倾角为33.1°,后缘视倾角为59.8°,为不稳定组合。
(2)滑坡区有构造破碎带分布,带内岩石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呈石夹土状。构造破碎带两侧岩石受其影响,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完整性差,不利于边坡的稳定。
(3)框架梁嵌入深度不足导致底部土体流失,进而预应力损失,发生渐进式破坏。
以上三点为边坡变形提供了基础条件。
2.1.2 外因
(1)路堑边坡的施工开挖,形成了高、陡的临空面,破坏了坡脚力学支撑,降低了坡体的抗滑能力,破坏了边坡工体的原有平衡状态,为边坡变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2)滑坡场区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①地表水对坡面冲刷严重,引起水土流失。②运移入渗边坡中的地下水,一方面饱和了边坡原有岩土体,使工体天然自重增加;另一方面使土体间产生软化,加剧了工体间潜蚀软化的作用,使其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对边坡的整体性造成了很大影响。③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其循环交替作用强烈,在坡体中形成一定的动水压力,也是滑坡产生的不利影响因素之一,如下页图2所示.因此,强降雨是变形发生发展的直接因素.
2.2滑坡处治措施
2.2.1处治原则
(1)综合治理,分步实施;监控跟踪,动态调整;一次根治,不留后患。
(2)要求是技术可行、工程可靠、经济合理、有利工期、排水与工程支挡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措施.
(3)根据滑坡变形特征分析,采取全面规划、分部实施的方针,通过动态设计及施工监测,适时调整滑坡处治工程措施和施工方案,保证工程施工安全。
2.2.2 處治措施
(1)支挡:在坡脚位置设置直径2.5m抗滑桩,桩长25-28m,桩间距4m;桩顶设置3根6束预应力锚索,锚索长35m,锚固段长10m,锚固力为750kN,张拉力为650kN;悬臂段设置桩间板,该位置滑面剩余下滑力为1705kN,深层滑面剩余下滑力为1650kN;抗滑桩及挡土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护壁强度等级应≥C20。如图3所示。
(2)抗滑桩桩顶以上修正坡面后按现浇混凝土骨架防护。
2.2.3 排水措施
地表排水:滑坡坡顶开挖线外5m位置设置截水天沟,根据实际地形顺接;另外在滑坡后缘裂缝外侧,根据实际地形设置第二道截水沟;所有截水沟与坡体两侧;中沟或坡顶急流槽接顺。桩顶设置上挡式截水沟,各级平台截水沟需接顺。另外对坡顶外侧裂缝用黏工夯填封闭处理。
地下水排水:在第2、3级坡脚做超长斜式泄水孔,泄水孔间距为5m,平均长度为35m。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层条件及坡面出水状态等实际情况调整孔数、孔位和孔深,以保证泄水孔的正常出水率达50%以上,确保排水的工程效果。
检修踏步(兼急流槽)间隔约30m,宽50cm。台阶宽40cm,高27m,台阶下设置28Cm厚铺砌,台阶两侧设置C20混凝土预制挡块。
3 结语
(1)滑坡治理过程中排水尤为重要。施工时应根据仰斜排水孔出水量做好平台临时排水系统,使得坡体出水能够及时汇排至边坡外,不至于在坡脚下方出现大量积水,软化坡脚土。
(2)鉴于碎屑岩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开挖揭示地层条件及坡体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设计方案,即按规范要求进行“动态设计”,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