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烟雨楼上的金匾
2019-09-10傅祥荣
傅祥荣
我曾数次参观承德避暑山庄,对山庄内青莲岛上的烟雨楼印象颇深。
第一次参观烟雨楼,是承德市消防支队韩则明陪我去的。那时,他是一位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警官。但他却对避暑山庄内的古迹非常了解。走到青莲岛上的烟雨楼前,他给我讲了烟雨楼上那块金匾的故事……
第二次参观烟雨楼,是承德市消防救援支队陈子明陪我去的。陈子明是支队的宣传科长,也曾是一名武警消防警官,但那时武警消防部队已经改制,他成为一名消防指挥长。有意思的是,他对山庄之内的古迹也很了解。走到烟雨楼前时,他再次给我讲述了烟雨楼上那块金匾的故事。于是,我便牢牢地记住了这块金匾。
原来,这青莲岛上的烟雨楼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1780年。是根据皇上的旨意所建。大概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经到过嘉兴,并曾经在烟雨楼前静坐,感受过那种烟雨之中的江南美景吧,于是特降圣旨,让能工巧匠们在此仿建了这一湖一岛一楼。
避暑山庄烟雨楼的主体是一座两层的阁楼。在二层阁楼的檐下,悬挂着一块金匾。匾上题着乾隆的御笔“烟雨楼”三字。这块匾很有讲究,与众不同,是一块十分珍贵的“金漆云龙匾”。在烟雨楼的西面建有一座庭院,院内的建筑有“对山斋”,斋南建有一座假山,那都是用太湖石叠砌的,其顶部建有“翼亭”。在烟雨楼的东南还有屋三楹,名曰“青杨书屋”。据说乾隆皇帝常在此看书。特别是在雨中,这里满园空朦,雨态烟容,恍如仙境,可以再现嘉兴的美景意境,别有一番情趣。
陈子明对我说,为了捕捉这一烟雨美景,他曾多次于雨中在此静候佳景的再现,以记录那美妙的瞬间。
而楼上的那块金匾,则更有故事。韩则明和陈子明两位兄弟,都曾饶有兴趣地给我讲过这块金匾的故事——
原来,这块金匾,十分少见。首先,它是由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上雕乾隆皇帝的御笔“烟雨楼”三字。字上又覆有金漆。字的周围雕有云龙花纹。如此珍贵,价值极高的一块匾悬于此处,不用说,当然是因乾隆皇帝特别喜欢的缘故。
但正是因为这座楼被乾隆皇帝所看重,所以也引起了旁人的重视;正是因为这块匾极其珍贵,所以也引起了旁人的关注。于是,有人打它的主意了;于是,这块金匾便丢了——
怎么丢的?
是被人偷了。
是谁偷的?
当然不是一般的人——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畔响起了枪声,日本侵略军向驻守在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史称“七·七”事变。此后,日本侵略军疯狂地向天津、河北等地发起进攻。很快又把目标锁定了承德。当时驻守在承德的奉系军阀温玉林慌忙撤退。撤退之前,他把避暑山庄内的文物搜罗个遍,凡能带的都带走了,甚至连高悬于烟雨楼上的这块金匾也没有放过。
这个温玉林是东北人,他将这些文物悄悄带回东北后,私存于家中。后来因多种变故,也许是因其不易保存的缘故,便将此匾送与了他的一个亲戚。可能是他家的亲戚只知此匾好看,又来自有钱的人家而不知其他,所以并未珍藏,只是挂在了自家所开的一个饭馆门前,以壮门面。但是这块金匾并未给他家带来多少好处。因为用火不慎,其家的饭馆着了一场大火,致房倒屋塌,此匾也被火烧的残缺不全而被弃于断壁残垣之中,后被有心之人拾回收藏……
新中国建立后,文物部门多方寻找线索,费尽周折,最终在民间将其发现,并将其收回,加以修复。
这块金匾在经历了兵燹战乱和家火的焚烧之后,最终物归原处,重新悬于烟雨楼上。但是,每逢游人至此,除了那無限的遐想和对建筑、书法的感叹外,如果没有消防界这“二明”的特别解说,谁能知道那块高高在上,熠熠生辉的金匾也曾遭受过火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