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情境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丘伟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0期
关键词:瑙鲁情境教学

丘伟珍

【摘要】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是不会投入到学习中的,如果能找到一个办法激励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动力,情况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学习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更好、更广泛的理解和应用。本文着重探讨创设故事情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效果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中学地理;故事情境;地理教学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与方式

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生活意义,因此,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是一位合格的现代公民的必需素质。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地理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摆脱了枯燥的“满堂灌”,使地理课生动起来,成为学生最期待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改革,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如果学生一味通过背诵无意义、无情境的内容来获取信息,其理解是浅层次的,学生无法把学到的经验应用到新情境中去。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不同学科的情境学习有所区别:有些学科需要在实验室中实驗,有些学科需要系统地观察自然等。笔者认为,地理学科的情境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利用故事、新闻时事、歌曲、视频、实物、图像等认知材料,或者联系社会实际及学生已有经验,也可以运用游戏扮演、角色扮演等模式,有条件者甚至可以带学生走出学校,走向户外,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比如利用假期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二、故事情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1.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来自于兴趣,而这兴趣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调动和培养。我们应该设法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的心理特点,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讲故事的时机要恰当,一般把故事放在讲述新知识点之前,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注意力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中于学习对象,以此作为背景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形式等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得到结论。

例如,笔者在讲国际日期变更线时,为了解释从日界线中跨过的日期改变,就先引用了在日界线附近发生的“双胞胎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创设了一个质疑情境。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途中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一个女婴,时间是9月28日11点30分,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学生听完后都觉得故事很有趣,并且都在疑问,怎么会这样?我就马上向学生设疑:这对孪生姐妹各自的出生时间是在什么时候?谁先过生日?你能说出“妹妹”比“姐姐”大的道理吗?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了激烈的讨论中。

2.故事可以使学生对课本的某个结论或知识点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我们进行举例分析时,不妨找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来作为例子,因为学生往往会对教师所讲过的一个故事产生很深的印象,这时便更能体现出故事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通过故事实例的分析过程,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更加透彻、深刻。

洋流与季风都是地理的重点与难点,而季风与洋流的联系更是令学生们感到困难重重。在解决这个问题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分享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那时没有机械动力,他们是凭借自然动力——季风和洋流来航行,顺着洋流航行就可以加快速度。郑和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时间的风向和洋流流向,从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接着请学生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想想郑和的船队是在哪个季节从我国出发,又是在哪个季节返回的?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是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吗?

3.利用故事还可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往往是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地理学科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鼓励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历史上不少故事介绍了军事家利用地理知识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有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借东风”。二战时,德国利用密度流的规律关闭潜水艇引擎而偷偷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给以英国重重一击。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在看墙上的世界地图时,突然发现若把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对接,正好吻合在一起,他脑海中闪现出了一个使全世界的人们为之震惊的离奇设想——大陆漂移说。随着他的继续研究和研究手段的提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他的设想。笔者利用这个故事给学生说明了任何重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设想。

三、故事情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境学习虽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设置不妥,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赵蒙成教授曾经提出过有效学习情境的八大特征,即悬疑性或活动性、生活性、真实性、复杂性、情感性、典型性、主体性、可变性。因此,在例举故事时,不能一味地强调趣味性,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只管课堂气氛热烈而把教学目标丢在一边,只会是浪费课堂时间,失去了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所以,教师在选取故事情境之前应该先深入研究教材。所选取的故事应该能为教学服务,有思考价值的,与教学内容关联性强的,同时选择故事的精要之处来讲,要从地理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与生活密切联系、真实性强和能够制造悬疑、冲突的故事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先确定问题,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过程。故事与本质知识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实现,设计具有驱动性的问题是获取核心知识的重要途径。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水平如何?如何进行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探究安排?是否需要补充更多相关学习资料?设计的问题是属于封闭性问题还是开放性问题?为了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能力,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渐进性,应该由低阶要求到高阶要求,步步深入探究……只有把这些情况进行了充分分析,才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另外不能忽视:学生对情境的推理分析后,教师要进行评价归纳,提炼出本质知识。

例如,在讲到《可持续发展》知识专题时,笔者引用了“瑙鲁为何从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变成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岛国”作为故事案例,设计了一组具有进阶特点的探究问题。问题1:什么原因使瑙鲁作为一个面积只有21平方千米的岛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学生通过查阅地图、文字资料对瑙鲁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等基本概况形成初步了解);问题2:什么原因使瑙鲁现今成为一片不适宜居住的荒原?(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瑙鲁矿产几乎被采掘殆尽的状况);问题3:瑙鲁人的采矿方式是如何一步步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极致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露天开采如何造成土地资源、森林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4:如果你是瑙鲁岛的国王,为使岛国可持续发展,你会怎么做?(问题的升华,角色扮演,促使学生思考可行性的行动方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故事的收集任务。地理故事的收集与积累,需要师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和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查找。如果师生有意收集,就会在书本、网络、日常生活中发现很多适合于地理教学的故事与案例。例如,笔者曾经在网络上输入“地理故事”进行搜索,发现有不少网友共享的地理故事。学生接受的地理知识除了来自于课堂外,还有来自于日常生活当中,教师给学生布置收集一些地理故事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生活,从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广泛存在。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说说他们发现的与地理有关的事情,或者可以设置专门的地理故事分享课,不管说得对与否,都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通过故事情境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应用,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自动获取知识转变过来,从笔者的实践来看,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力”和教学效果。本文着重从故事情境的角度来探讨,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毕竟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情境素材类型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爱德华·E·史密斯,斯蒂芬·M·科斯林.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M].教育科学出版社.

[2]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3]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

猜你喜欢

瑙鲁情境教学
瑙鲁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最小岛国:走遍全国只要两小时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鸟粪”能让国家暴富,也能让国家毁灭
指责澳媒“干政”,瑙鲁拒其入境报道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