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磁铁与我们的生活》的教学思考
2019-09-10宋瑞媚
宋瑞媚
【摘要】《磁铁与我们的生活》是磁铁系列课程的最后一节课,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前面的知识,更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中,老师倾向于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与交流来开拓思维、固化知识,并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设条件。
【關键词】磁铁与生活;思考与交流
一、通过对比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1.发散性思维之对比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通过复习的方式总结了之前学过的有关于磁铁的性质与特点的内容,然后才开始教授拓展内容,在拓展教学中,老师利用对比式教学会使学生注意力更专注、思维空间更开阔的特点,在引导学生去回忆或寻找生活中与磁铁有关的事物后,通过提出问题“那有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替代磁铁完成磁铁的任务呢?”引导学生产生一题多解式的发散性思维方式,通过对比磁铁与其他事物的效用的异同,不仅做到了知识的再复习,更能促进学生将所学转换为可用,之后再递进式进行深一步的对比,对于“有哪些?哪个好?好在哪?”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解析,这一对比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有兴趣自主归纳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验证,这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多思、多问的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发散性思维之反向思考
当学生在接受前一个问题的想法思路后,老师立刻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又有没有什么事情是磁铁可以做到但是没有使用磁铁做的呢?”这一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思路相反,可以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反向思考能力并以此来促使学生转换思维模式。通过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思维活跃性,以致达到在以后对于一类的问题可以自然而然地多角度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在问答过后,针对学生的答案,笔者再次与学生一同归纳磁铁与其他东西在被使用时的各自的优劣点,然后在对比分析后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不用磁铁的问题。通过频繁的对比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雏形、进一步开发发散性思维。
二、通过交互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1.思维交互之平等
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要做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而在对比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创设师生相互质疑的情景,促使学生和老师之间更深层的信息交互,让教师更容易明白学生内心的疑问与迷惑,并加以解答。更进一步的平等是教师在思维上的引导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描述,“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老师在开放平等式的教育中应该做的只是指路者,而踏上路的应该只有学生自己,不能直接将固化的思维方式直接展现给学生,应该是让学生知道要向哪里想,然后要想什么该有他自己的空间。
2.思维交互之合作
在对比式教学过后,老师先以磁悬浮列车为例,通过介绍磁悬浮列车的原理与优势来引导学生想象,并启发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能不能以磁铁为基础想象出更便利有用的东西来。而在这一进程中,老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向组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做出取舍与相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互相的分享交流中互相学习。大型的思维碰撞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广度可以有更大的提升,更何况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引起天马行空的强大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恰恰是创新的基础。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的思维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自己想法辩护的行为产生,而这种辩护可以使学生整体的思路更完善,教师只需要在其中调控氛围,让学生之间能够更有利的思维碰撞。
3.思维交互之表达
在小组的讨论之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代表的方式进行思路想法的表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不脱离话题并自主梳理思维,更重要的是表达想法可以比较直接地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偏向展现出来。要知道,再好的思维都需要依托现实基础印证或展现出来才有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表达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逼迫学生整理思维并转换的方式,而在这过程中,也需要组员的一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就无疑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顺便还能够帮助学生能够有效梳理之前课程与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4.思维交互之评论
在小组分享之后,鼓励不同组的学生互相质疑所持有的思路,让学生之间展开一场大型的“天真”实验辩论,让学生在质疑与回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或知识盲区。而小孩子不服输的心理更强,在其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因为过于激动而偏激说谎,要建立良好的交互平台。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老师应该通过激发兴趣,观察指导等方式去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主动性,将思考的权利交还学生,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与追寻的科学素养,这将会是他们人生最宝贵的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