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教学资源初探
2019-09-10胡建新
胡建新
【摘要】针对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短缺、利用欠妥的现状,恰到好处地利用课本内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插图”“每课的阅读提示”每首课外古诗的“诗海导航”,这些资源往往被师生忽视。殊不知,这些教学资源对单元知识结构的了解,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课文的内容,理解、背诵课外古诗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单元说明;阅读提示;教材插图;诗海导航
部编版教材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每单元有单元说明,每篇课文前有阅读提示,教材中有插图,课外古诗词有“诗海导航”等,这些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和学生忽视的最经济的课程资源。如能把这些资源用足、用活、用好,做到“物尽其用”,对学生帮助理解课文,运用语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将从“单元说明”“阅读提示”“教材插图”“诗海导航”等方面来简单谈谈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
一、重视“单元说明”的作用
“单元说明”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起提纲契领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说明”是这样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保姆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抓住这些,也就抓住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二、重视教材中的每课阅读提示
语文书的每一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很多老师都觉得它可有可无,最多是上课前让学生齐读一遍了事。笔者觉得如果能用好、用巧阅读题提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用以导入课文
有些阅读提示的内容既涉及到了课文的大意,又有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小问题,完全可以当做讲解课文的导入语。
我们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这篇课文写父亲臃肿肥胖的身材,蹒跚的步伐,穿着粗布大衣,走在人群中是极普通的一个人,课文的语言也很朴素。那么,这篇课文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请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阅读提示还告诉我们,本文的大意是歌颂父爱,文中的关键词是“背影”。 臃肿肥胖的身材,啰嗦重复的语言,都蕴含着深深的爱。这样的提示,注重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活动;多好的导入语,如果不用简直就是浪费。
2.用以抛出问题
课本中还有一些阅读提示,直接把课文应该思考的主问题穿插其中了,我们在讲解时,完全可以加以运用。
例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阅读提示是这样的:“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角度的选取材料和确定记叙的重点的?”你看,非常具体的要求,非常详细的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进行繁琐复杂的知识点解析,而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用以联系背景
有些“阅读提示”还为学生考虑得更多,他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这正好就是我们老师在延伸阅读时要提醒学生做的,其实编者已经给大家考虑进去了,不得不叹服编者的细心。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阅读提示这样说:“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提示还告诉我们,这些往事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而且是鲁迅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长遭侮辱的时候受到恩师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了解这些写作背景,课文的感染力就会深入很多,学生也就因此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教材中插图的利用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1.利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下转第12版)(上接第11版)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语文老师上课时如果能利用插图把学生潜在的内驱力激发出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2.利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文插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人物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面理解人物形象。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提辖惩恶图”都与课文的文字刻画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可让读者更加形象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在说明文中,插图可弥补语文课直观教学的不足。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时,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从文中找出写“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再结合这特征,赏析文中的插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意蕴,省去了老师很多费力不讨好的解释。
总之,教师应正确把握图文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四、“诗海导航”的作用
每册教材的最后,都选了几篇课外古诗词。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课后去背诵。很多学生的背诵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所以,课外古诗词背是背了,但在默写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要么是错别字百出,要么是理解性默写不会。仔细问问学生,你就会发现他们是怎么样背诵古诗词的:拿到一首古诗,死记硬背,根本无视古诗词前还有那么一段或精彩或深刻的语句——我们称之为“诗海导航”。
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稍微变化一下默写形式,如《送友人》中,笔者一改以前的给前句写后句的默写形式,有选择地让学生默写:写出作者借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离别情绪的诗句,结果发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由此可见,学生在背诵古诗时,根本没有理解内容。其实,只要他们读了本首诗的“诗海导航”,也應该很容易就知道是哪些句子。可是很多学生在背诵前完全忽视了“诗海导航”的作用,甚至都无视它的存在,根本看都没看它们一眼,多么悲哀的“被忽视”。笔者想即使是只看一两遍,前面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所以利用好古诗的诗海导航,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人的写作意图和对整首诗的把控。
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恰当运用、充分挖掘课本中有用的教学资源,语文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