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习题的设计初探
2019-09-10何芬芬
何芬芬
学习数学离不开习题,习题不仅能够深化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体会各部分各章节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现对高中数学课堂如何设计习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习题设计应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
数学解题思维活动始于问题情境,让学生从问题及其情境中接受信息,从已知状态一步一步走向目标状态。在习题设计中应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新的问题产生敏感,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尽快进入迫切“问题解决”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述必修四的《三角函数》中可设计下面习题:已知某海滨浴场的海浪高度y(m)是时间t(0≤t≤24,单位:h)的函数,记作y=f(t),下表是某日各时的浪高数据。
经长期观测,y=f(t)的曲线可近似地看成是函数y=Acosωt+b。
(1)求函数y=Acosωt+b的最小正周期T,振幅A及函数表达式。
(2)依据规定:当海浪高度高于1m时才对冲浪爱好者开放,请依据(1)的结论,一天内的上午8:00时至晚上20:00时之间,有多少时间可供冲浪者进行。
解:(1)由题意可知2T=24
∴T=12= 解得 = 而振幅A=(1.5-0.5)÷0.5
∴y=0.5cos t+b 又当t=0时y=1.5
∴0.5cos0+b=1.5得b=1
∴y=0.5cos t+1
(2)由0.5cos t+1>1得cos t>0
∴2kπ- < t<2kπ+
解得:12k-3 ∴可供冲浪者进行运动的时间为上午9:00时至下午15:00,共6小时。 如此设计可将所学三角函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巩固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出习题教学的应有功能和价值。 二、习题设计应注重阶梯延伸性的设置 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应有一个必要反复过程,才能达到新知识的稳定。若老是停留在模仿的机械重复阶段,学生自然感到枯燥乏味,觉得有劲没处使,形成思维的惰性,所以,在设计习题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及个人的认知规律,使习题有的放矢,循序渐进,逐级而上,完善知识。例如,讲述函数单调性时可设计以下两道习题。 例题一:证明函数f(x)=x+ 在(0,1)上是减函数。 证明:任取x1, x2 ∈(0,1),且x1 < x2 则 x1-x2 <0 f(x1)-f(x2)= (x1+ )-(x2+ )=(x1-x2)+( - ) ﹦(x1-x2 )+ ﹦(x1-x2) +(1- ) = ∵0 ∴ x1x2-1<0,故f(x1)-f(x2)>0. ∴f( x2)< f(x1) ∴函数f(x) =x+ 在(0,1)上是減函数。 例题二:判断函数f(x)=x+ (p>0)的单调性。 解:任意取x1, x2∈(0,+∞),且x1< x2则f(x1)-f(x2)= x1+ -(x2+ )=(x1- x2)+ =(x1- x2 )· 要判定此式的正负只要确定x1x2与p的大小,由于x1,x2的任意性,考虑到要将(0,+∞)分为(0, )与( ,+∞)。这 样,学生在分析解决例2的过程中必然会联想到例1的求解过程。这一过程并非完全简单的重复,在例2的新情境下,鼓励学生尝试如何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重新建构,体验如何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数学化归思想,完成知识阶梯的上升和延伸。 三、习题设计应注重开放性 学生解题时思维常存在定势,为了打开思维的禁锢,在习题设置中应增加开放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呆板性,提高解题能力。例如讲述《解三角形》时可设置下面例题。 例题,在△ ABC中,已知角A,B,C所对的边长为a,b,c,若a= ,b= ,A= 45°求边长c。 解法一:在△ABC中,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a2=b2+c2―2bccosA,即c2- c-6=0,∴c= ±3. ∵c>0,∴c= +3 解法二: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