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类报纸“智库型媒体”转型初探

2019-09-10刘永涛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转型

刘永涛

摘要:传媒形态迭代,新媒体全面崛起,给转型发展中的传统纸媒带来极大挑战。经过数年实践,“媒体转型必须围绕自身核心优势展开”成为业界共识。严格训练的优秀采编团队、优质原创内容,才是传统媒体最大的比较优势。就都市类报纸而言,如何让业界共识变成个体现实?传统纸媒比较优势如何延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共赢?追问没有止境,探索还在继续。打造“智库型媒体”,正是当下都市类报纸的转型抉择之一。在当下传媒语境中,创建智库型媒体平台,是促进传统媒体提质转型、融合发展,以思想力壮大传播力、以传播力转化营销力的优先选择。

关键词:都市类报纸;“智库型媒体”;转型

一、都市类报纸转型概述

经济下行、新媒体分流,令纸媒赖以生存的传统广告收入持续下跌。曾经动辄几十上百个版的都市类日报,如今多以每天8个版面的体量支撑。转型、融合、创新,迫在眉睫。但出路在哪里?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提高媒体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举措,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媒体定位,统筹推进媒体结构调整和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政策导向非常明确。而从现实来看,都市类报纸浴火重生,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面临巨大考验。

梳理都市类报纸转型实践,《南方都市報》《大河报》是可以参考的两个样本。

(一)《南方都市报》智库化转型

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到“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型媒体”转变,《南方都市报》的转型基本目标是:内容智库化、传播智能化。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支持下,《南方都市报》2018年初成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深圳大件事新媒体研究院,形成数据新闻、榜单评价、民意调查等八大产品形态;内部以产品、民调、技术+课题中心为主要架构,围绕城市治理、区域经济、新经济新业态等五个领域,组成垂直研究团队对50多个立项课题展开研究,将研究成果精准传递到政府和企业决策层、行业群体,渗透到多个垂直领域。

南都向智库化转型,并非不做新闻,而是以新闻生产的影响力为基础,向数据生产转型,以数据生产的研究力反哺新闻生产,促进新闻生产和智库生产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2018年,南都智库产品经营收入近5000万元。2019年以来,南都智库产品经营收入突破1亿元。《南方都市报》2018年总营收比上年增长7.04%,历史性地实现了6年来营收的正增长。

(二)《大河报》打造“大河财立方”

地处中原腹地的《大河报》,代表都市类报纸突围的另一种尝试:打造“大河财立方”,即以《大河报》财经新闻为基础,整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络传媒集团等优质媒体资源,确立移动优先战略,构建立体分发通道和传播生态,着力打造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全媒体平台。

2017年12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共出资7500万元(股权35%,单一大股东),携手“金融豫军”主力,与中原金控、中原证券、中原资产等共同注资2亿元,组建河南大河财立方传媒控股有限公司,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国内财经媒体领域首家金融投资服务链接商,着力打造“传媒+金融”创新产业模式,实现传统媒体与“金融豫军”跨界整合,裂变出1+1+1>3的效应。

2018年,“大河财立方”综合营收2500万元,净利润300万元。2019年预计综合营收4000万元,净利润500万元。

二、“智库型媒体”建设的发力重点

都市类报纸打造“智库型媒体”,必须强化规划设计,稳定采编经营军心,形成较为一致的发展预期。着眼于转型发展的多重影响因素,宜从如下方面重点发力。

(一)平台创新:构建智库平台,跨界融合,定制服务

都市类报纸应以开放的心态,吸纳互联网基因,整合都市报所在区域内其他行业资源,线上线下立体化,为满足用户需求,打造平台型媒体。通过构建起由企业、社团组织、专业传媒等聚合而成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媒体转型创新的重要方向。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三湘都市报》,不妨探索成立诸如“湖湘财经研究院(中心)”之类的智库平台,吸引省内外经济领域知名人士作为顾问团,吸纳重点国企、民企、金融机构等成为理事单位,进行分众传播、圈层营销,推出创新产品、定制服务:中高端财经系列论坛、研究发布系列智库报告、制作发布经济细分行业影响力榜单……

通过平台创新,定位成为区域和行业治理链条上的一环,在传媒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基础上,延伸裂变研究力、连接力、服务力。对《三湘都市报》而言,成立具有“链接”功能的新平台,可籍此形成发展的新战略支点。

(二)内容创新:强化独家原创新闻,开拓数据化、可视化内容生产

都市类报纸转型发展,需要以有影响力的原创内容作为依托,这也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彰显。提供原创高质量内容是都市报获得网络舆论场话语权、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根本路径。相对于新兴媒体,都市报拥有新闻报道专业能力,内容生产上可以做到更为深入精辟。

大力增加优质原创和符合智媒方向内容,逐步放弃低价值浅表资讯;追求独家视角、数据化新闻内容;追求可视化内容表达,重视短视频、微视频,成为即时视频、新闻调查、创意视频、纪录片等提供方。

(三)渠道创新:升级“两微一端”,强力入驻第三方聚合平台

有好内容,还得有最大化的传播。在原创内容分发渠道上,借力传播平台是扩大都市报优质精准内容影响力的关键。

做好“—报一网、两微一端”建设,借助第三方聚合平台扩大内容产品传播范围,形成高效高能的“出海通道”,是都市类报纸转型发展的基础。

在自建渠道方面,诸如《南方都市报》的“并读新闻”、《华西都市报》的“封面新闻”、《深圳晚报》的“深圳ZAKER”、《大河报》的大河APP、《楚天都市报》的看楚天APP,起步早,成效好。湖南的《潇湘晨报》有“ZAKER潇湘”,《长沙晚报》有“掌上长沙”。

《三湘都市报》则可用好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强力入驻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企鹅号、百度百家号等各种聚合类平台,加快提质升级,实现影响力转化。

(四)管理创新:扁平化管理,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内容生产流程创新上,《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等纷纷建立“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机制,记者一次采集信息、产品多种生成、渠道多元传播,已经初见成效。

以此参照,都市类报纸组织结构方面,对现有部门拆、停、并、转,优化人员配置,采用扁平化管理、商业化运作,打造统一协调、执行力强的采编经营团队。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可成立事业部运营。

人力资源管理上,随着各项改革的持续深入,支撑都市报转型创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措施等都应设计出来,并能落到实处。

(五)出版创新:优化出版周期,打造精品化、深度化报纸

以智库平台为驱动,打造精品化、深度化都市类报纸,考虑将出版周期由每天出版改为周报(一周出两期或三期),版面由8个版改为16-24版。

三、“智库型媒体”转型的待解难点

在都市类报纸“智库型媒体”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一)资金投入匮乏,政策支持有限

传统报纸真刀真枪改革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尤其需要足够的资金力量作为保障。

目前都市类报纸在资金方面普遍捉襟见肘。传统广告经营收入巨幅下滑,使都市报依靠自有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投入,几无可能。与此同时,大量都市类报纸则陷入经营衰退、无力开发新项目、持续衰退的恶性循环。各种投资方对都市报项目的投资回报难有乐观预期。

都市类报纸日渐式微,一旦没有亮点故事、创新概念可讲,很难纳入所在报业集团的战略考量,获得的政策支持相对有限。

(二)观念转变不够,创新突破不足

都市类报纸在转型过程中依然呈现出“传统报纸+互联网”的发展思路,即以传统报纸的内容生产为根本,新媒体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渠道,转型驱动主要在于通过新媒体渠道和第三方聚合平台,扩大报纸内容传播范围,使都市报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跨界融合,更遑论自主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新型平台,比如构建“智库型媒体”。

面对媒体融合转型带来的风险与机遇,都市类报纸仍缺乏足够的创新突破魄力。尽管当前媒体转型发展的方向很明晰,但每到落地推进,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难免开始浮现,导致都市报的融合进程出现“自我放逐”局面,鲜有重大突破。

(三)核心团队不断流失,新型人才难以引进

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快速扩张,相关岗位薪酬待遇水涨船高,都市类报纸自身衰败加速,其人才资源加速流失,核心内容生产、经营创收团队不断出走。

有丰富从业经验的编辑记者、资深营销人员,是报社最宝贵的财富。但传统媒体在福利待遇、激励机制、晋升通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积重难返,迫使大量优秀人才选择“逃离”,留下的多为冗员。近年《三湘都市报》大量资深人员跳槽投入新媒体,或转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内部其他岗位,或离开报业另觅出路。

都市类报纸转型,还需要大量懂内容生产、移動互联网话语体系的新型人才。但报社惨淡经营现状,制约了为这类人才提供高薪待遇和发展预期。

四、结语

传统纸媒进入“寒冬期”已非一日。在媒介融合进化过程中,时代需要有能力的传播载体,更需要有质量的新闻产品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需要训练有素的传播者,更需要勇于创新的开拓奋进者。这一价值判断、趋势使命,为都市类报纸转型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给予了改革发展的方向指引。尽管前路艰难,但康庄大道或许就在跳跃前行的不远处。

猜你喜欢

转型
艺术市场的机遇与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课后服务时空下的作业转型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转型进行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企业家的困惑来自于没有解释
企业家的困惑来自于没有解释
制造企业数字转型面临三个问题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