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助力青春成长
2019-09-10游忠
编者按:早在2003年,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就开始了心理课程基地的建设探索。十几年来,学校潜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以青春文化成长课程基地为载体,不断探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2016年,学校获评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摘 要】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以学校青春文化成长课程基地为载体,深入思考,探索、实践出一条有效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路径。课程基地坚持文化活动常态化,课程建设创新化,教师发展前瞻化。
【关键词】青春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獻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8-0019-03
【作者简介】游忠,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江苏泰州,225500)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一、理念指引,明确心育方向
1.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全员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依靠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合力进行: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组、班主任及心理健康辅导员、全体教师构成学校心育三层级梯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家庭层面,全体家长构成心理健康教育后援团,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学生层面,心理气象员、心理健康社团成员、全体学生构成心育主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全过程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致力于实现学生的终身成长,全过程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入校时的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和辅导;通过生涯规划指导,指导学生明确自身发展优势,扬长补短确定人生目标;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获取第一手信息数据,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基地的发展方向。
全方面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基于学生青春期的困惑,提出“去依赖性,培养独立性”“去冲动性,培养自制性”“去压抑感,培养渴求感”“去封闭性,培养开放性”“去幼稚感,培养成人感”等心育方向,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的心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2.渗透青春文化特色理念。
青春文化是丰富多彩、自由奔放、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性、发展性、多元化的文化,建设符合青春期学生特点的青春文化,能充分发掘青春期学生的潜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校建立以“青春文化”为核心的青春成长指导中心。中心以学生为本,坚持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拓展,关注学生积极品质和潜能的开发,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在基地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坚持青春文化与德育内容互相渗透,创设丰富多彩、生动和谐、内涵深厚、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
二、四站一库,建设心育机制
1.心理健康指导站。
学校的心理健康指导站设有接待室、心理咨询室(包括个体心理咨询室和测量室)、沙盘室、宣泄室、放松室、档案资料室、图案活动室、团体音乐放松室、身心反馈室等。心理健康指导站每年组织学生进行量表测量,将感性问题理性化、定性问题定量化、隐性问题显性化,及时筛查出疑似学生,进行跟踪辅导或及时转介。同时,组织班主任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班主任以更健康的心态和更专业的姿态进行班级管理。
2.综合实践指导站。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拓宽活动的内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组对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开发设计,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进行评估,确保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心理学特色,使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目标落地生根。
3.生涯规划指导站。
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定位,提前规划。生涯规划指导站对高中学生分别进行指导:高一主要指导学生自我探索,认识生涯规划,探索个人兴趣、特质和价值观,掌握自己的学科兴趣倾向。通过访问学长、校友以及参观相关院校企业等方式进行环境探索,认识职业、专业和高考模式。高二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目标管理,通过平时学习、生活及生涯规划小组的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个人特质,开发个人潜能,拓展个人能力;通过参观游学、实践体验等方式认识职业、专业,进一步探索个人与职业或专业的适切度,完善生涯规划。高三主要指导学生学会时间管理,掌握时间管理技巧;进行情绪管理,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学会生涯抉择,整合四方(个人、家庭、社会和高校)资源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展望大学生活。
4.家校互动指导站。
家校互动指导站坚持集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家长在教育中面临的疑难问题,与家长、学生共同制定成长进步的行为规范。家校互动指导站坚持“三新”原则:新主题——充分结合日益增长的需求,升级更新新的主题;新形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微课、微信、沙龙、讲座等形式展开互动;新主体——坚持多元主体相结合,杜绝教师“一言堂”,邀请专家、家长、学生代表走上互动的主讲台。
5.学生成长综合资源库。
在近20年的心理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建设了学生成长综合资源库。资源库纳入了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道德品行素养评价、学习探究素养评价、身体健康素养评价、心智心理素养评价、创新实践素养评价等问卷及相关资料。这些资源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数据支撑,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
三、文化活动,构筑心育载体
1.八大文化节。
八大文化节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设计。植树节指向人生规划核心理念,达成培养社会实践性的指标;师生节指向师生和谐核心理念,达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指标;心理节指向阳光成长核心理念,达成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的指标;艺术节指向展示才情核心理念,達成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与良好艺术修养的指标;秋游节指向舒展身心核心理念,达成感受生活的美好,积极憧憬美好未来的指标;科技节指向启迪智慧核心理念,达成培养动手能力的指标;感恩节指向孝悌教育,达成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指标;成人节指向未来责任,达成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的指标。
2.“六个一”校长综合实践作业。
每逢寒暑假,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特别的作业——“六个一”校长综合实践作业:访问一个贫困家庭,理解什么是生活的艰难;访问一位75岁以上的老人,感受健康的重要性;访问一名成功人士,明白任何成功都要付出艰苦努力;调查一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了解每一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学会珍惜劳动成果;读一些有价值的书,让内心更强大、生活更有情趣。这些实践活动拓宽了学校心育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组织和执行任务、交往与合作、学习技能和思维、独立与责任担当、身体和心理承受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四、课程建设,渗透心育理念
1.开展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引领。
基地坚持以课题为抓手,鼓励教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做到“教在研中,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目前,基地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走向青春文化的德育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适应性研究”等课题。
2.开足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心理发展注入能量。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主题,基地坚持“心理健康教师上试水课,心理健康核心组全员磨课,面向全体班主任上示范课,全校正常开展心理健康课”的授课流程。每学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功大赛,达到以赛促改、以改促教、以教促学的目标。
3.创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选择。
基地挖掘本土的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开设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选择,如《做更灵动的自己——感知觉统合训练》《探索心灵深处的秘密——团个体沙盘游戏》《人生如戏——心理剧表演》《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青春无敌——青春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告别寂寞——寻找良好人际关系交往的技巧》等。另外,学校还面向部分学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类社团,如小小心理护理师、我是心理气象员等。多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舞台,挖掘自身潜能,提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