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小语教材的插图使用策略

2019-09-10张弛

关键词:狐狸教材课文

张弛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符合当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不仅能带给学生视觉的享受,还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语文教学中使用插图的相关策略有:挖掘插图丰富的意蕴,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观照插图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帮助学生丰富学习体验;聚焦插图的主题统领价值,帮助学生领悟语文要素。

关键词:统编教材插图意蕴艺术表现手法主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精美、有趣而又不失韵味的插图。这些插图在风格上具有中西交融、雅俗共赏的特点,在内容上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种类,符合当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插图不仅能带给学生视觉的享受,还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本文主要探讨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插图的相关策略。

一、挖掘插图丰富的意蕴,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之前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大多讲求课文内容与插图内容的对应,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则注重补充课文未提及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以更多元的视角,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发挥“补白”作用的插图,往往潜藏着丰富的意蕴,传递着重要的文本信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

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口耳目》中有这样两幅插图:一幅呈现的场景是两个小女孩在赏花,一个小男孩在追蝴蝶,在他们的口、耳、目、手、足处出示生字;另一幅与句子“站如松,坐如钟”对应,展示的是京剧中站立的旦角和端坐的老生形象。深层挖掘就会发现,第二幅插图不仅还原了语句所描述的画面,还蕴含着文化元素:“站如松,坐如钟”是京剧戏班里师傅对徒弟的要求,学生也应该领会这种精神,争做品行端正、有骨气的人。教学时,我聚焦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分析插图,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也很好地贯彻了统编教材“语文学习,除了感知语言文字,还要浸润传统文化”的编写理念。

再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的插图选用了文章作者吴冠中的水墨画。表面来看,画中展现的江南小屋、小桥、小船、静静的水面等元素,与“父爱如舟”的主题联系并不明显,似乎只是背景。但深层挖掘就会发现,画中的小船是有意象的。这小船,是承载深沉父爱的小船,渗透着吴冠中对父亲的无限情意。吴冠中的画作是他生活的映射,他的生活又鲜明地反映在他的文字中。因此,教学时,我带着学生走进这幅清简唯美的水墨画,品读“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等语句。学生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画中徜徉,逐渐理解了一只简单的万花筒蕴含的父爱,体悟到小船上的那一晚“我”的精神的成长。这样使用插图的效果,不是通过单单告诉学生作者的身份所能获得的。

二、观照插图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帮助学生丰富学习体验

相对于之前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功能感”明显,即一幅插图主要说明一个画面,或再现主要形象、主要情景的特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大胆、细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观照这一特点,能使学生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丰富学习体验。

比如,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的内容主要由人物对话构成,没有与人物表情和心理相关的描写,但插图却以写实、传神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小熊和狐狸的神态。两只小熊懵懂又专注地盯着狐狸手中的奶酪,显出贪吃却又不想吃亏的神情;狐狸则举着奶酪,露出狡黠、得意却又佯装公正的笑。教学时,我启发学生结合插图评判狐狸的做法是否公平。低年级学生对图的感知非常敏锐,他们边读文字边看插图,很快就捕捉到了插图中角色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狐狸说“你们谁也没少吃一口,谁也没多吃一口”是不对的,如果自己是小熊,一定不会找狐狸帮忙分奶酪,也不会因为谁分得多一些、谁分得少一些而发生争执。

再如,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一课的文字富有想象力,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从桥上把辫子垂下去,就能钓到鱼呢!”插图便将女孩小真的长辫子“穿过”整个文本,一直垂到页面底端。页面底端则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水池和游向长辫子的金鱼。这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插图,不仅形象还原了文本的意境,还呼应了标题中的“长头发”,突出了小真头发的“长”。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这幅插图出发,想象长辫子还能有什么用途。学生自觉运用了插图中表现出来的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不仅快速领会了课文用长辫子套牛、当被子、晾衣服等充满趣味的情节,还主动为这个故事创作出了更多奇妙、有趣的情节。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还有不少衬于文字下方、作为背景的插图。这些插图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有插图的。实际上,本课是用古代棉纸作为背景,在突出主题的同时,渲染了历史的厚重感。再如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以五彩的日月星辰图作为背景,营造了奇异瑰丽的氛围。在古诗类课文中,更是经常能看到以水墨画为衬底的插图处理方式。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能让学生在强烈的情境感、带入感中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意味。

三、聚焦插图的主题统领价值,帮助学生领悟语文要素

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对应一个主题,并配有整幅的插图,旨在通过主题和画面的引领,让学生领会并逐步掌握单元语文要素。乍一看,这些单元主题插图与本单元内容无直接联系,实则具有统领单元内容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构建插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领会插图蕴含的深层价值,进而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校园”,插图场景是:一个绽放笑脸、身着粉裙的女孩,骑在蜗牛背上,一只手举着一朵大红花遮雨,另一只手去接雨。这幅插图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认真研读单元导语就会发现,“美丽”“成长”“启航”是关键词;“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是需要观照的语文要素。插图向学生传递的,是一种印象、一句宣言:校园是美丽的、新鲜的、有趣的,是培养我们成长、承载我们梦想的地方;我们的梦想在美丽的校园启航,行进的过程也许会像蜗牛行走一样缓慢,但随时都能感受到花儿的芬芳和雨露的润泽;我们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穿梭,虽然会经常遇到困难,但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乐趣,能让我们眼界大开,愉悦前行。教学本单元,我先让学生带着画面感解读单元内容,学生便对课文、《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习作:猜猜他是谁》等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对美丽校园的向往与好奇进行交流讨论,有意识地运用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针对性地描写身边的同伴……整个学习氛围都是积极向上的。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图则是另一种风格。单元主题是“思维启迪者”,单元导语是“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单元主题插图展示了这样的场景:被绿色覆盖的郊野上,镶嵌着树、河流、村镇……纵横交错的小道,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这样的场景看似与“思维启迪者”主题的关联度不大,甚至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认真推想不难发现,这幅插图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大千世界,充满各种疑问,需要我们去猜测、推想;纵横交错的道路,象征不同的“阅读之旅”,每个岔路口,象征不同的“旅者”,也就是读者;读者猜测故事情节的不同可能,就像选择不同的道路。教学本单元,我先向学生传递了插图所包含的信息,然后让他们将每篇课文当作一条充满秘密的小路。学生作为探秘者,可以根據故事情节去预测、推想,甚至可以将插图中伸向远方、看不见尽头的道路当作可以发挥无限想象力的故事,创编“旅行”故事。通过这样的解释与引导,学生对原本较为抽象的“猜测与推想”的阅读方法有了形象化的认知,意识到这幅单元主题插图统领着本单元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内容,并与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他们便会在学习每一课时主动将插图与文字结合起来,于循序渐进间习得猜测与推想的阅读方法。

另外,教材中还有的主题图用女孩、大海和夕阳渲染“诗歌”的主题,用巨大书本摆成问号凸显“为学有疑”的主题,用华表、红缎与和平鸽烘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题……不同的单元,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插图,以含蓄优美的意境,无声地启迪着学生的思维。

教材插图,是语文与美术的相遇,是文学与艺术的交融。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发挥其育人功效。

猜你喜欢

狐狸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狐狸和猫
狐狸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