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与人格

2019-09-10李浩军

天津教育·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文言文人格

李浩军

【摘  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关键,且很多学生有较好的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渗透人格教育,发挥出文言文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双重指向,首先站在不同视角,从两个方向出发,分析文言文教学人格指向和审美塑造情况,从而实现两者的融合,促进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升,塑造审美和人格的双重指向。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审美;人格;双重指向

一、文言文教学人格指向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透地彻理解课文,需从课本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时代背景和人物个人经历积极联系起来,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更清晰地了解文章产生的原因意义重大。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经典的体现作者情怀和人格的作品,是给刘禅上书的表文,表现出北伐中原前诸葛亮的忠诚之心,以及对刘禅治国所寄予的厚望。分别从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方面分析:其一,结合刘备三顾茅庐历史典故,诸葛亮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他尽心辅佐刘备,且在其病逝之后尽力辅佐刘禅。其二,在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之际产生的此作品,诸葛亮临危受命且蜀国内外交困,当蜀国实力逐渐增强后诸葛亮承担起实际的责任,率军北驻汉中。但是通常事情会展现出事与愿违的一面,天有时就不随人愿,刘备儿子无能,昏庸无志,诸葛亮依旧秉承兴复汉室的使命,竭力辅佐后主。通过上述总结,能够得出《出师表》所蕴含的人格内涵,甚至于孔明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关注作品背景,可提升学生理解、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向往和敬仰之情,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怀,达到文言文教学的人格指向。

二、文言文当中的审美塑造

丰富的審美情趣存在于我国语文课本当中,且在我国文化兴盛的唐代和宋代中,唐诗宋词是其最经典的文学形式,且很多散文中依旧有很高的审美情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中学的语文文言教学中,是极其关键的篇目,分时节细致地介绍了岳阳楼上的景观,说明这篇文章产生的背景,并提及春和景明的时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是对雨季的表现,会让人产生感激而悲、忧谗畏讥的情感。因作者面对景象的不同,尽管处于同一地点,均能够产生不同心境。

三、中学文言文审美和人格的融合

在文言文教学中,审美和人格是难点和重点。所以教师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应当练习全文,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指导,做到审美和人格的双重指向,实现全面教育。例如:《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是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单纯停留于某一方面并不可行。在备这一课文时,教师需帮助学生了解北宋末年人民生活状况、国家状况,需大量的背景资料,在充足背景介绍下,需详细介绍吴用、晁盖等“智取生辰纲”内容中的主要人物,帮助学生大致了解宋江、梁山泊团队的宗旨和精神内涵。循序渐进,以育为主。恰当地选择难度较小题材进行课外训练,坚持以课堂文言文教学为主。文言文教学需培养学生对词解读正确性,并积极赏析和解读整个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需给学生留足充足的时间。同时选择有教育意义的,能拓展阅读文言文的课外题材,不选择人文色彩非常浓厚的文章,减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抵触情绪。

古代名著有利于对中学生人格和审美的培养。语言教师可通过名著让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解读,对文言文的兴趣,对忠、孝、义人格的塑造。因此,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文学魅力,需实现对文言文作品人格和审美的充分理解。

参考文献:

[1]叶红.审美与人格——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指向[J].新课程·中学,2018,2(12).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审美文言文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