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建设的本土实践

2019-09-10徐树忠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0期

【摘 要】“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建设,主要采取合作、多元、自然的名师培养文化主张,明晰从单一到整体、从同质走向特色的名师文化建设路径,实现从“化文”到“化人”文化价值的转变。

【关键词】集群式;名师文化;本土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8-0012-03

【作者简介】徐树忠,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08)副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南京市有6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还有数以千计的区级、校级名师工作室,它们是以共同的愿景、价值与情感为基础,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水平,通过深层次引领与反思、互动与合作,为实现共同教育理想而形成的学习成长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每个成员既是一种关系的依存,又是一种互动的适应。这种依存与适应其实就是名师培养的“软环境”,它指向的是文化气质,追求的是智慧生长。

一、“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主张:合作、多元、自然

“集群式”名师培养,意在积极主动地调动工作室主持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与成员们进行教育智慧的分享。将工作室的活动开展置身于“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时代背景之中,更有利于教师相互合作、多元发展与自然成长,从而凝炼成名师团队的精、气、神,真正让教师在自觉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1.合作发展。名师工作室的成功开展关键是看这个团队合作关系的建立。只有在真诚、真实的合作中,才能将原本孤立的、零碎的、片面的、个别的学习经验、实践探索,转变成一种系统的、统一的“集群式”合作行为。这样高效的合作方式,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产生物化的教育思想,还可以敞亮教育理解,甚至可以提炼教育主张。在工作室之间或工作室内部积极开展自评、互评、导评、审评等“四评”活动,逐步建立并完善起开放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为合作发展提供方向目标。

2.多元发展。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成长,仅靠外部激励机制产生的动力是走不远、提不高的。名师“集群式”培养的关键就是要集聚名师工作室成员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之“气”。“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建设,要接受多元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以此博采众长,吐故纳新。名师“集群式”培养不能只重视成员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升、经验的积累、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而应该更加注重团队价值、精神、制度、行为等多元文化关照下的生动实践。

根据《南京市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要求,非热点学校的成员不得少于20%,同时还鼓励工作室主持人将工作室落户非热点学校。目前全市超过25%的名师工作室挂牌在了非热点学校。

3.自然成长。名师“集群式”培养的价值,主要是促进名师们人格完善和素养的提升。从年轻教师加入工作室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提出“站稳课堂、写好文章、放飞理想”的要求,努力使个人发展规划与自然成长相一致。年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会感受到许多现实问题带来的痛苦、烦恼和茫然,从而触发自我提升发展的迫切需求,油然而生促进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真实愿望,并使之成为自身自然成长的原生动力。

二、“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建设路径:从单一回到整体

“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使理念变观点、观点变方法、方法变行动。从学习、借鉴、研究直至走向创新,从单一思维向结构化思维转变,由同质化走向个性化、特色化,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轨迹。

1.以点切入。不断挖掘,形成独特。南京市张爱平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借助互联网+ 平台,拓展线上学习功能,开通了“在线伴读”“在线课堂”“在线讲坛”等功能,采用互联网众包抢单换积分的方法,让名师们置身于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将南京名校、名师资源惠及全市千家万户的目标。在新时代南京教育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努力增进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全市人民对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需求,开启新时代南京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2.立体架构。“集群式”名师培养必须顺应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文化要求,进而为名师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集群式”名师培养文化建设应突出教、学、研三位一体化,跳出单一学校集体备课和“传、帮、带”的教师成长模式,通过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拓展和延伸,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孵化一批名师,带动一个学科发展,建设一批学科资源,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开展一些培训活动等。名师工作室通过统筹推进和分层实施策略,发挥“集群式”的整体优势、规模优势,在具体操作中做到文化引领突出导向、制度建设突出设计、活动推进突出机制、团队培养突出精神的办法,努力找到更多打通和融合的方法,实现名师“集群式”培养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章立制。南京市有完善的、多措并举的名师培养的“三级”成长通道:第一级,一年适应,三年合格,五年骨干,练好内功;第二级,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区联动,三年一循环,逐级申报,奠定基础;第三级,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教育家培养对象,螺旋上升。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名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作用,根據省相关文件精神,南京制定出台了《南京市中小学教师政府专项奖励实施办法》,强化了培养和考核,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走名师成长之路的热情。如今,在南京崇尚名师、立志成为名师已蔚然成风。

4.长期坚守。“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建设要将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把个人特长与团队角色进行匹配,使团队成员能发挥专长,各尽其能。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并能在长期的坚守中,逐步由外显现象提炼出内隐精神,使其稳定上升为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中特有的文化品质。我们要努力厘清课堂、课程、课题之间关系,积极探索实践导向下的“集群式”名师培养范式,不断提升“集群式”名师培养的文化气质。

三、“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价值走向:从化文到化人

“集群式”培养名师不仅要担负起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任,还应努力提升师生感受幸福水平的可能。让名师培养充满生命的温度,让人的发展更灵动、成长过程更鲜活。

1.愿景修炼。教师的专业发展仅靠外部激励机制产生的动力是不够的,而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的心态和追求。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就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使得名师们的心态结构更加合理和谐。

新时代教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苦”与“乐”只是相对的,教师的职业并不缺少乐趣,缺少的是享受这份乐趣的心境。当一个人不想变得更好,他已经不优秀了;你不优秀,优秀的孩子就会离你而去。唯有用你的优秀,引领学生的发展。

2.学术修炼。每位工作室成员都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学科视域、丰厚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科知识应该处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个角落,而不应该在中心,更不应该是全部。”培养名师必须注重文化层面的学术素养提升。而学术素养提升源于教师个性化的思考与实践,在于直指本质与精粹的提炼。这种修炼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诗意和远方”,而是教育思想不断走向深刻,同时也是回归本原、回归初心的个体表达。

3.心智修炼。“集群式”名师培养中“化文”向“化人”转变需要依靠主体活力的激发,来唤醒主体的自觉,尤其要学会哲学思考。教育哲学家奈勒认为:“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无论你拥有多少知识或是经验,当你面对一个问题时,权当那些东西都不存在,而是直面事物的本身,像一个无知的人那样思考,也就是要回溯教育原点,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本质进行寻根究底地反思与追问:为何教?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写在纸上的东西只是教育的理念,心底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信仰。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讲,“集群式”培养的名师文化建设可能影响到生活在这个场域内的所有人,直至改变他们的精神气质,这也正是我们所期盼和追求的价值所在。<\\Ysc04\d\姚\2019\2019教师发展\2019教师发展7期\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