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州区淮海小学:改变中触摸德育 细节中彰显成效
2019-09-10赵芳
赵芳
淮海小学始建于1948年,是一所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军工子弟学校。多年来,学校本着“传承与创新”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并以“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为抓手,以“两导两探生态教学模式”的实施为着力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策略,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荣获“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以及“全国校园环境管理项目学校”“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生态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山西省环保宣教奖”“山西青年转型跨越‘五四’奖状”“山西省文明校园”“长治市首届百姓心中的品牌学校”“长治市城区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目前,学校正在朝着创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同行称赞、社会认可的品牌学校阔步前行,为创办“全市领跑、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潞州区教育和长治市“教育文化中心”而努力奋斗。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课程都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那什么是课程呢?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學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与此相应,学校的育人职能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因此,课程育人是学校德育的基本路径,要让“课程”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很难通过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来实现。因此,我们在课程育人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改变教学观念,课程突破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除此之外,要想真正实现全科育人,不能只是依靠少数学科,必须在每一科课程中都要落实德育目标。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比如,利用语文课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利用数学、科学等学科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思想品质;利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利用英语课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我们还结合长治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借助学校特色和资源等,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关注上党,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这样,把课程作为推进德育一体化的关键,实现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再造,努力追求“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的大课程观。
2.改革课堂模式,育人出新
在不断探索中,淮海小学创建了“两导两探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逐步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积极构建自主、合作、开放、高效的课堂,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通过教学内容育人、教学过程育人、学习方式育人、教学评价育人等途径,把育人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
学校以课堂为核心,组织学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照课标的每一个知识点,深入挖掘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音体美等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学科育人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德育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通过学科育人示范课、育人公开课、研讨课和育人精品课等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对任教学科育人的把握和理解,提升教师学科德育的自觉意识和育人能力。
在优质课等各类课程资源评选中,将德育实施情况纳入评选标准。目前,每个学科均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精品课程。
3援构建活动课程,加强实效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总结提炼出学期德育教育主题,开展“一月一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有:行为习惯月、安全教育月、书香校园月、阳光体育月、环境教育月、感恩教育月、文化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旨在通过“一月一主题”的德育活动,使不同阶段的主题教育与不同类别的主题教育交互融合、相互推动,增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渐渐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越来越爱上了读书,也学会了讲卫生保护环境,懂得了感恩父母和他人。
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课程开发研究与实施的重要支点。学校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主题月”的统领下,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主题演讲、讲故事以及各项比赛、各种小社团等活动或形式,捕捉问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开展“一节一主题”教育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认知。
对于课程育人,我们的理解是:不仅要全科育人,还要实践育人;德育课程要一体化,德育工作要日常化。必须将德育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中,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德教育,健康成长。总之,对课程育人而言,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长治市潞州区淮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