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换景,写好游记
2019-09-10马娟
上海民办福山正达外国语小学马娟
同学们,古人常说:“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上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喊出“不到长城非好汉”;乘着竹筏泛舟漓江,方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此言非虚;漫步在烟雨迷蒙的西湖苏堤,细柳扶堤,真的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踏进雄伟浑厚的敦煌莫高窟,更能明白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假期,出去游玩之后,回来写游记,一般会怎么写呢?写游记需要一个思路清晰的写作线索,一般来说,参观游记的文章线索是作者的参观线路。
一、什么是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也就是按游览的顺序写游记。
二、跟着《小石潭记》学写作文
唐朝文人柳宗元贬官永州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愁闷,常常访山探水,这期间写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观赏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成林的竹子)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水中高地),为屿,为嵁(kān,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呆呆的样子)然不动,俶(chù,忽然)尔远逝,往来翕(xī,迅疾)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和蛇爬行那样曲折弯曲),明灭可见。其岸势互犬牙差(cī,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作者的朋友),龚古(作者的朋友),余弟宗玄。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崔氏(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年轻人):曰恕己,曰奉壹。
这篇小古文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头(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整篇游记的结构十分完整。
第一段写了小石潭奇丽的景色,使用的就是“移步换景”的方法。作者边走边发现,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还未见到石潭就已经听见流水的声音;再是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然后将视线移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之上。
三、《颐和园》里的游览路线图
课文《颐和园》也是运用“移步换景”的典型例子。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读过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行踪的移动,如果将路线图画下来,应该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