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育的春天里行走

2019-09-10陈爱芬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2期

陈爱芬

【关键词】教研组长;教研团队;团队学习

【中图分类号】C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4-0044-02

初心:做一个称职的教研组长

当校长让我担任教研组长时,我犹豫了好久。在我看来,教研组长是一个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不仅要有扎实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能提携组里的年轻教师不断成长;不仅要对教材的结构体系、重点难点了然于胸,还要对教学评价的每份讲义和练习卷的题型及难易程度把握得当……教研组长凡事得冲在前面,身先士卒,用实力和能力“征服”大家,从而获得向心力、凝聚力。顶着压力,我接下了“重担”。进入角色的第一步就是学习。于是,我捧起了《江苏教育》《七彩语文》,我与特级教师管建刚“对话”,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交谈”,我希望从专业杂志和教育大家那里学到教育教学的艺术,以厚实自己的底蕴。我认真钻研教材,认真解读文本,努力把一篇篇简短的文章读厚、读深、读透,让我的同事有收获,让我的学生有收益;我努力地回忆我的前任组长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的,且默默地向其他组的资深组长讨教。

是的,当你真的接下一份新的工作时,原有的自卑、羞涩、矜持,全会抛之脑后,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就像附体了一般甩也甩不掉了。它容不得你退缩,容不得你撒手,平时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想着如何带好这个团队。所以,当我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开始慢慢摸索如何开展工作。我给自己列了一张表,“备课班”该做些什么,每天的教研时间做些什么,一周一次的集中学习又学些什么,我一点一点地安排;教研课该怎么上,安排谁上,主题是什么,我得先有个思考;讲义的编制该如何进行,如何分配人员,什么时候通稿定稿,都得早做规划。我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

教研:教与学的精准和有效

六年级组的教师有种自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她们想学习,爱学习,善学习。每学期刚开始,我就会带着组里的教师们学习课程标准,精准教学目标,适度拓展练习。教学参考用书的前言,也是我们必学的内容,它对本册教材的体系及重难点进行了详细解剖,对7个单元内容安排的意图做了明确解释。胸中装了整本教材,才能游刃有余地教好每一篇课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我都会召集组里的所有姐妹团团围坐,共商下节课所授内容,每个人都必须谈自己的想法,拒绝一言堂。可以谈整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或文章难点的突破;可以谈对某一个环节的设计,或一句话的理解;可以谈课内练笔的训练点,或课后延伸的阅读内容……直到每个人心中有章法了,才能走进教室授课。而课后,大家又及时反馈课堂所得或还需改进的地方,我们力求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课。

每周四的教研活动专用时间,我们会交流最近阅读所得;我们分享各人撰写的教学后记,以供来年借鉴;我们共议讲义的编制,大到阅读短文内容和体裁的选择以及题型的设置,小到每个题目要求的表述甚至标点的使用。我们也会请优秀的教师畅谈自己的做法和得失以做参考,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共学:促进每一位组员的成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为了锤炼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自己的底蕴,为了让自己的师者形象更优雅、更有底气,为了能游刃有余地胜任各年级教学,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我们相互提醒,相互监督,讀教学杂志,读中外名著,读散文杂文,也读评论报道。遇到了心仪的好书或美文,我们会立即交流,相互推荐。每天,我们的办公室里总有一段时间,要么如静悄悄的黎明,那是我们在阅读;要么热闹非凡,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那是大家在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寸步不让,然后又相视大笑。大家就在学习与争论中,不停地进步着、成长着。

不知何时起,学习成了我们组内教师们的常态。年轻教师更是自觉地人手一本笔记本,她们记录下阅读所得,记录下突然灵感闪现的金点子,记录下大家讨论时出现的小妙招,记录下向老教师讨教来的写作技巧,记录下管理学生的好办法……本子随时在手,只要于自己的教学、于学生成长有用就随手记下。相互扶持,努力进取,是我们组坚持的方向。

一个人走路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路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将永远携手走在教育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