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自豪为祖国祝福
2019-09-10
为祖国自豪,我们有无比强大的底气。从一穷二白、满目疮痍起步,历经七十载艰辛奋斗,我国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复兴号”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领跑世界,神州处处有最新最美的文字,处处见最新最美的图画,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尽千辛万苦、越过千山万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这是多么不容易,多么了不起!
为祖国祝福,我们有无比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铸就我们人民共和国新的更大辉煌。
(摘自《人民日报》)
一堂阐释“大道理”的实践之课,教育引导青少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国庆庆典的大课堂,既有历史视野、国际视野,也有哲理深度、情感热度,同学校思政课的小课堂形成行与知、实与形、活与美的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哲学和艺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赋予这堂思政课以生动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充分认识思想之光、实践之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堂传承“大使命”的信仰之课,擦亮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员干部在国庆庆典中拉近了与革命前辈、党史大事、历史大势的距离,心灵为之震撼,精神受到洗礼,更鲜活也更真实地读懂了初心信仰的内涵,知晓了使命担当的分量。共产党人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方可告慰历史、赢得民心、创造美好未来。
一堂彰显“大情怀”的家国之课,引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投身新时代的壮阔征程。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圈粉”无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备获尊崇,一辈子躬耕三尺讲台的教育家受人爱戴……国庆庆典活动突出礼敬先驱先烈和共和国建设者,彰显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激励人们传承家国情怀,主动投身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摘自《人民日报》)
“快”,打开天窗直面问题。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党组织和党员要直面问题,切忌把主观问题当成客观问题,“以好充次”,给问题导向披上“外衣”,要打开天窗说亮话,不隐藏、不美化、不忽视问题,要具体化、细节化瞄准问题,对问题精准“画像”,防止空对空。
“准”,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点上、瞄准线上、统筹面上,深入分析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问题,考问初心,深入剖析是否缺失“精神之钙”“信念之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分析问题,精准剖析问题并解决,从而达到主题教育之效,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支流当主流。
“狠”,狠抓做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有的放矢,在开展主题教育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摸准,把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准,确保整改对症下药。要“敢下药”“下对药”“下猛药”,针对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落实内容、人员、时限,真抓实干、立行立改,拿出实招硬招推进整改,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对准疑难杂症和顽疾用好“高效价药”、加大“给药剂量”,达到根治效果,防止拳头打在棉花上、春风吹又生。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以自我革命永葆政治本色
要自我砥砺,夯实理想信念的“压舱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诫我们:全党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力量;全党理想信念淡薄,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只有稳住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胜利和顺境面前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要自我淬炼,练就敢担当善担当的“铁肩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发扬担当精神,勇于让自己在涉险滩、闯难关、解矛盾、化风险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本领,全党拧成一股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要自我警醒,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代,我们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要持之以恒,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敢于刮骨疗毒,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摘自新华网)
“逆”生长需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磨炼。对年轻干部来说,只有经过几次真刀真枪的考验,潜能才能得到激发,心志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实现“逆”生长。只有经过一番艰苦磨炼,才能在将来为自己创造光明前途,才能为国家和人民肩负起艰巨任务。
“逆”生长需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魄力。当前正值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着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攻坚破难的工作中敢担当、善担当,要有摧城拔寨的勇气,更要有敢作敢为的魄力。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工作中先行先想、敢拼敢闯,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多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
“逆”生长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坚持。当前基层工作纷繁复杂,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安全维稳、乡村振兴、党的建设等每项工作都是目前的重点工作,都需要干部长期坚持不懈奋斗,特别是基层年轻党员干部更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啃硬骨头”的毅力,把思路理清、把方法找对、把工作做实,一项一项抓进度,一件一件抓落实,一步一步有序推进,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接续奋斗。
(摘自人民網)
当好基层党建“主角”,党支部要抓好思想教育。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组织的“末梢神经”,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也是贯彻落实的推动者,实现的是上“架天线”、下“接地气”,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当好基层党建“主角”,党支部要坚守好制度。在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全面深入开展之时,当好“主角”要从健全基本制度、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解决问题、发挥作用为基本目标,充分调动党支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主题教育学得深入、做得到位。
当好基层党建“主角”,党支部要管好干部。基层工作中,党员干部是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所在。正所谓“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党支部既要引导党员干部吃透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又要对他们严管厚爱,帮助他们处理好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好非技能因素障碍,强化干事创业本领,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头。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自始至终充满了极其民主而和谐的气氛。从《共同纲领》、政府组成,到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无不是经过反复的讨论,按会议程序表决通过的。
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中原本提出的是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直到最后一天的讨论,清华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张奚若提出质疑。他和几位老先生都觉得这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何况,“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文,原义与“人民”相同。于是,经过讨论和表决,最终采纳了这个提议,确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政协筹备会第三小组在起草《共同纲领》时,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的表述方式。周恩来对此作过解释,说主要是考虑到“中华民国”已经叫了38年,一下子取消,怕有人不能接受。对“中华民国”这一简称的使用,大家有不同看法。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周恩来和林伯渠极为慎重,联名设午宴邀请30位辛亥革命时期的前辈征求意见。这些都是追随过孙中山的老人。反复交换意见以后,大家终于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中华民国只能代表旧民主主义,二者不能混淆,因此不能用其作简称。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内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说:“我在北大当图书馆助理的时候,在李大钊领导之下,我就很快地发展,走上马克思主义之路。”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经济构造(即物质构造)才是基础构造,基础构造决定表层构造。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包括教育在内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来深刻阐明教育的本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摘自《学习时报》)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力量比较弱小,既没有条件与敌人拼消耗,更没有本钱与敌人拼实力。每次作战,敌人凭借人员数量多于我军,武器装备优于我军,企图寻找我军主力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与强敌作战无异于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而这恰恰是敌人所求之不得的。对此,毛泽东将战机问题作为作战筹划的重要内容,强调对待强敌要避其锋芒,忍耐待机,在敌人气势正盛、战斗力较强的时候,先不要急于与之作战,更不能与之死打硬拼,耐心等候出现有利于我的作战机会,一旦出现这种机会,就果断行动,坚决攻击,致敌死命。
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毛泽东指导我军发起的很多战役或战斗都深刻反映了避敌锋芒、忍耐待机的思想。如1931年4月,国民党军出动2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无论正面应敌还是外线出击,都难以保证作战胜利。对此,毛泽东要求红军主力在东固地区耐心隐蔽。苦等20多天后,终于等到王金钰部孤军冒进到我设伏地区,抓住这个有利战机,我军突然出击,一举歼灭敌1个师又1个旅大部。
(摘自《学习时报》)
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时说过一句话:“过去冀鲁豫的工作比太行热闹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够热闹,但是精雕细刻。当然,那个时候太行的工作再加点热闹就好了,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细致的工作,精雕细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结果得益处大,兵就不跑。”他还说:“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
在邓小平眼里,“精雕细刻”就是工作要“深入”“细致”“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工作作风,是革命成功的关键之一。
以“新兵动员”为例,来看抗战时期邓小平等人在太行是如何“精雕细刻”地做宣传鼓动工作的。动员群众当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首先是进行充分的宣传鼓动,以激发群众的热情。具体办法是召集军人家属开会,或者举行军民联欢晚会,“有可能时甚至举行会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不仅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还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样就拉近了人民军队和群众的感情距离,从而也改变了他们“惧怕军队的心理和‘好子不当兵’的观念”。这些都使招募新兵变得更为顺利。
(摘自党建网)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育、传播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独立思考、刻苦研究、严谨治学,被称为“人民的哲学家”。毛泽东曾说:“艾思奇是好哲学家,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誠心诚意做学问。”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用,使其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开拓性工作。艾思奇认为:“我们这个国家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我们写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对象。”为此,他坚定地开始了新哲学通俗化的探索实践。1934年,艾思奇写出《哲学讲话》(后改名为《大众哲学》),成为实践哲学大众化的开端。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用鲜活贴切的生活实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别开生面的形式,阐述了新哲学的基本原理,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色彩,使新哲学开始走进人民大众。《大众哲学》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启发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探寻改造中国与世界之路,起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作用。许多青年在其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摘自《学习时报》)
保卫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公安中央纵队
北平和平解放后,为了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绝对安全,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一支集军事与公安业务于一身的新型人民武装。毛泽东决定调罗瑞卿担任新中国的公安部长,同时组建一支公安部队。
1949年9月2日,公安部长罗瑞卿转中央军委8月31日电令:“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及所辖第1师、第2师即日成立。”公安中央纵队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保卫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在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举行开国大典期间,暗藏的特务蠢蠢欲动,会场内外的保卫工作异常紧张。为了配合大会的保卫工作,全纵队组织了市区和郊区的敌情调查,协同公安机关侦察搜捕暗藏的特务分子。在近20天的工作中,仅在西郊即查获逮捕反革命分子7名,发现嫌疑分子36名,搜缴隐匿枪支23支、手榴弹10枚。
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开国大典,公安中央纵队与北平纠察总队一起担负了保卫任务。开国大典时,公安中央纵队还以第一师为主组成了4个方队,每个方队40人,代表当时的公安部队接受了中央首长的检阅。
(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