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四时

2019-09-10郭探微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芦苇荡洞庭洞庭湖

郭探微

这是一个常常会出现在中国人梦里的湖泊。从古时的“云梦泽”到现在的“洞庭湖”,这个湖泊承载了中华儿女关于自然之美的丰沛想象,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缪斯”,更无声浸润了每一个“依水而生”的生灵。

没有来洞庭之前,我从《岳阳楼记》中想象它的浩渺与美妙,而真正促成我的洞庭之行的,则是一张关于洞庭湖的照片:一轮落日染红了岳阳楼的飞檐翘角,整个湖面犹如一张波光粼粼的大网,等待着接住即将下沉的太阳。

这张照片,出自一个拍摄洞庭湖30多年的老摄影师之手。洞庭湖畔长大的扬一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将手中的镜头对准了母亲湖。他的第一张照片也跟洞庭湖的落日有关:日暮时分,湖面上的渔船穿梭来往,渔网在阳光下闪着星星点点的光,撒下去,也撒下了丰收的希望。从拍下这张名为《渔乡风情》的照片开始,杨一九开始用镜头记录洞庭朝夕、四时之美。

在他眼中,无论哪个季节的洞庭湖都值得入镜。洞庭湖在枯水期、丰水期落差大,丰水期时,湖面浩瀚如海,枯水期时,水位变低,又会形成奇特的“湖中草原”景观。

春季的洞庭湖,拥有湖中现草原的惊艳。君山岛附近,两片绿色的草原夹着窄窄的水面,草原深处,有白色的水乌扬起双翅,发出一声声鸣叫,近处,大片大片的紫云英盛放,蜜蜂蝴蝶飞舞,一时间,竟让人有一種身处大草原的错觉。

夏季的洞庭湖,芦苇疯长,穿过丛丛芦苇,你可能会发现一对长长的鹿角,不用惊讶,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大群野生麋鹿。炎热夏季,它们最受躲在芦苇荡里乘凉,对于它们而言,清幽的芦苇荡,就像是天然的“空调房”。

秋季的洞庭湖,若恰逢一个无风的月夜,便成了刘禹锡笔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景致。天高月明,湖水清澈,凉风拂面,迎湖而立,自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

冬季的洞庭湖,则成为鸟类的天堂。每年冬天,都有来自西伯利亚以及我国北方的候乌们来洞庭湖过冬。彼时的洞庭湖,雾气氤氲,一群群白鹭在洲滩上悠闲觅良,三两只斑嘴鸭悠闲划过水面,还有一群群豆雁从草里“哗啦啦”突然飞出来。更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些鸟儿们没那么怕人了,在专门拍乌的摄影师们的“长枪短炮”之下,它们往往舒展身姿,如模特儿一样展示着自己优美的曲线。

拍了30多年洞庭湖,杨一九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守望者”“见证者”,他拍下了第一座横跨洞庭湖大桥合龙的历史性瞬间,也记录下这些年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好了,从前挖沙船特别多,湖水一年四季都是浑浊的,只有春节期间,挖沙船停了,才拍得到清澈的湖水。现在,因为加大了治理力度,洞庭湖的水质明显好转。湖区的芦苇,也好几年没有割了,这给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空间。”

眼前的洞庭湖,确实是清澈而热闹的,湖面上来往的船只上,载满了欣赏动人风光的游人,他们看湖水,看飞乌与鱼,也看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最美图景。《摘自《泱泱湖南》一书》

猜你喜欢

芦苇荡洞庭洞庭湖
洞庭临眺
芦苇荡
游岳阳洞庭
叶建明的诗
春风染绿洞庭波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美丽的洞庭湖
芦苇荡里藏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