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师生共读共写对山区七年级学生的影响
2019-09-10蓝翠翠
蓝翠翠
【摘要】师生共读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师生共读同一本书。在阅读的同时通过写作来表达阅读的感受、理解、收获等。本文主要从师生共读共写对山区七年级学生的思想观念、阅读习惯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来谈谈几点体会,借助此活动达到共同成长的作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能力,明白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山区教学;共读共写;七年级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阅读,是课标的应有之义。然而大量阅读即课外阅读,只是想起来很美,实现起来很难。 事实上,沉重的学业负担,各种兴趣班,电子游戏等干扰,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老师的推动。此时,师生共读共写是有效途径之一。师生共读,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师生共读同一本书。在阅读的同时通过写作来表达阅读的感受、理解、收获等。以下主要从师生共读共写对山区七年级学生的影响谈谈几点体会。
一、思想观念的影响
山区初中一般缺少图书馆、阅览室等硬件条件,在儿童12岁之前的阅读敏感期,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和学生欠缺重视阅读的意识。因此,要从学校层面统筹规划:在七年级新生入学时,以家长会为纽带,呼吁家长重视阅读,以身作则,引领孩子走近阅读,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亲子阅读环境。
教师层面,主要采取师生共读共写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好书。山区初中生大多数为留守孩童,小学六年内完整读过几本书的很少。因此,激发阅读兴趣为第一要素。如何激发?入门阅读的内容很重要。可将《城南旧事》作为切入点,安排在开学两周内读完。《城南旧事》是以儿童视角叙事,回忆童年往事,故事性较强,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读的过程中,情感上产生极大地震撼。思想也发生微妙的变化。老师以智慧巧妙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当师生共写同交流后,学生们深刻理解了作者对于家人、小伙伴的那份深切的怀念、关爱。选读书籍要有共读价值。因此,读半懂的书最有吸引力,因为学生在动脑中获得了乐趣。乐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开启阅读之源。
二、阅读习惯的影响
学生阅读习惯受重要他人的影响。重要他人的语言、情感、态度对学生阅读习惯有着显著的引导作用。其积极情感是学生阅读好奇、阅读兴趣唤醒的重要关节点。而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重要他人之一,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激发者、唤起者、催化者和陪伴者。
师生共读共写同一本书的读书交流会依托于每周的阅读课。学生短期内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借助课外阅读微信打卡小程序帮忙。例如,开学列好共读的书目,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至少20分钟。阅读后可打卡。打卡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能相互监督,使团队成长,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内容的偏好影响
师生共读的内容应该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亲近信任老师就会积极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目。如七年级可推荐阅读《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夏洛的网》《小王子》《汤姆索亚历险记》《城南旧事》等,这类书可以保护儿童,激发想象力,启迪智慧,对山区七年级学生而言,这些书籍都深受学生喜爱,增强阅读兴趣。学生因此偏爱看儿童文学类书籍。对于山区初中生而言,这入门的阅读激趣值得肯定。
2.阅读策略受到影响
阅读策略是需要系统训练的。学生愿意读书了,并不代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师生共读共写同交流,要求阅读进度和内容的统一,教师引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也同步,训练统一的阅读策略,如默读、浏览、跳读、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等,师生共读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程度。我国阅读教学的主流理论是叶圣陶先生的观点,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叶老的观点当然没错。但是,当进入信息时代,这种理论受到了挑战。当今时代,读得快、读得多有时候比读得精细更重要。温儒敏教授曾经在《给部编版教材编者的一封信》中提到——“要将精读和略读的区分度加大,略读不只是比精读简单,而是承担精读未能担负的那些功能,比如试验和练习浏览、检视、快读、猜读,而精读课中这些方法是很少的。”因而有意識地训练常用的阅读策略主要靠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上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展开。
三、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而达成的一种分享性教育活动。它对于学生的成长一一重视阅读的思想转变、阅读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史。《活在时间之外》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不是从母体中出来就成为人的。那时只有动物的年龄,却没有人之为人的精神年龄。必须经历某种相遇,人才能成形并成长。这个相遇,既可以是人与人的相遇,也可以是人和书的相遇,或者是人和思想的相遇。相遇意味着睁开眼睛,于是生命的枝干拔地而起。”整本书共读,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当下与奔赴未来的美好相遇。
师生共读,让阅读庄严而美好,这份庄严与美好,会成为师生的集体记忆。因着这份美好,七年级学生从《青年毛泽东》中生发了爱国情怀;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生命的顽强与伟大;从《一个人就是一支骑兵》中学会勇敢面对挫折,热爱、善待生命;从《没有任何借口》学会了白律、反思;从《皮囊》看到了命运的不屈与梦想的伟大等。
朱永新教授说:“共读,是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才能真正地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的语言密码需要共读.对话和交互书写。” 通过共读共写,让学生对阅读充满浓浓的兴趣。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上路,就一定会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朱永新.养成习惯,就是教育[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
[4]叶圣陶.阅读与写作[M].北京:天天出版社,2016.
[5]徐潇潇.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