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冬奥”的脚步
2019-09-10丁兆丹赵彩艳
丁兆丹 赵彩艳
“前方那面冬奥会徽墙是我主持设计的,现在成了园区一个‘网红’拍照景点”,在首钢北京园区的一间咖啡厅,透过落地窗,段若非指着正在拍照的两位行人和记者介绍。
段若非是首钢集團首建投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助理,7年来他日夜奋战在冬奥工程建设一线,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工程。“我很幸运,2011年大学一毕业就赶上首钢北京园区建设的大舞台,期间历经园区西十筒仓改造、冬奥广场、冬训中心、首钢冰球馆等冬奥建设工程,我不仅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无比自豪,也为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感到无尚荣光。”段若非由衷地说,“让冬奥建设工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精品,是我的庄严职责,更是我的不懈追求。”
冬奥广场:延续“素颜值”工业之美
“践行2020议程的绝佳范例,一个‘让人惊艳’的城市规划和更新的范例”,2018年6月8日,在平昌冬奥总结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如此盛赞会议举办地——首钢北京园区冬奥广场。
进入首钢东大门,往西北行约3公里,便到达冬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由6座并排矗立的巨型钢筋混凝土圆形筒组成的西十筒仓。它原为建于1992年的首钢炼铁原料区,2013年被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首批试点,也是首钢北京园区第一个改造项目。
2015年11月,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落户首钢西十筒仓区域,首建投公司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接冬奥组委,并开展西十冬奥广场的设计及施工配合工作,段若非就是这个专项工作组中的主要对接人。
西十筒仓改造项目由工业构筑物转变为民用建筑物,国内外都没有先例。“不论结构检测、基本测绘还是景观、内外装修,项目设计施工难度都非常大。”段若非回忆道。
为解决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段若非牵头项目组成员不停地往返于工地、会议室、设计院之间,查阅资料、单独交流、“头脑风暴”……很快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园区的方法。对此,段若非“专业”讲解:“首先在设计阶段先进行二维管线综合设计;然后利用BIM技术,通过三维翻模的方式、集中设计、施工、监理的力量再次梳理管线布局;实施阶段样板领路,针对不同类别管线做实际样板段,大家共同确认实际效果;最后大规模实施。”这样一来,不仅优化了设计,还提高了建设效率。2015年4月,筒仓改造工程一期如期结束。段若非也在这期间光荣加入了党组织。
紧邻最西侧筒仓,几丛一人高的野草正随风摇曳,给这里的建筑平添了苍茫韵味。“这是狼尾草,是我们特意挑选过来的。当初改建时,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都是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段若非说,“比如说筒仓开窗洞,一开始施工方案是做成类似象牙镂空的形式,后来发现建筑结构和受力不允许,经过无数次协调沟通和严密的结构检测,最终确定不同风格的开洞方案,做到‘修旧如旧’。将这些园区内的工业遗存保留、改造、再利用,赋予新的用途,既要合奥林匹克精神,又能延续老首钢‘素颜值’工业之美。”
“四块冰”:刷新对中国冰场的认知
拾级而上,步入灰色基调的首钢冰球馆,一块30米×60米的标准冰球场地镶嵌中央,中国、芬兰两国的国旗悬挂在观众席的上方。1月15日,“2019中芬冬季运动年”开幕式刚刚在这里举行。
首钢冰球馆是首钢冬奥重点工程之一,可承接国际级冰上赛事的场馆。这里曾是运煤车站调度室的厂房,今年1月建成投用后,被称为“第四块冰”。
“为了能够如期承接这个重大体育活动,首钢冰球馆的施工工期整整提前了6个月,”段若非介绍,“去年6月我们接到通知,原定2019年6月竣工时间提前到2018年底。我们的施工进度随即进行了调整,后来的工作节奏可以用夸张来形容,本来一周一次的工程协调会,改为一天一次。当天事情必须当天解决,半夜回家是常事。”首钢冰球馆主体2万多平方米,“光靠眼睛看是不能掌握真实情况的”。施工期间,段若非和同事们每天扎在现场,不停地穿梭在工地上,盯进度、查质量、排工期。
如今,首钢冰球馆不论是场馆建设、制冰工序,还是灯光照度、专项设施配备等,均达到国际一流标准,是国内最专业、最先进的冰球馆之一。“看台区暗藏着多处可以移动的座椅装置,座位数量可在2500个至4500个之间自由组合;冰球场地可以直接在上面铺冰被,冰被上再铺设篮球比赛的木地板,短短四五个小时场馆即可实现冰篮场地的转换……”段若非自豪地逐一向记者介绍。
“虽然‘第四块冰’建设难度最大,但是其他‘三块冰’也一点不省心。”一墙之隔,是其他“三块冰”——首钢冬奥训练中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三个训练场馆,由车间改建,已于2018年6月投入使用。在这期间,为加强目设计与实施之间的连接,段若非牵头组建技术组,主要负责施工图和内装设计的审核。在审核场馆内外装饰设计时,段若非发现内墙采用了砌块墙配混凝土挂板的设计方案,这虽然能满足“工业风设计”的要求,但造价高、施工周期长,不符合“节俭办冬奥”的理念。为找到更合理的设计,段若非与团队成员一道想方设法寻找解决方案。
一天,段若非在一份国外资料上看到一个公寓墙面改造使用水泥砂浆抹灰进行装饰的案例,猛然受到了启发,立即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进行研讨。为找到适合老厂房墙体的砂浆,段若非带领团队在一个月内先后进行7次试验,制作了几十块模板。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方案。新的施工工艺不仅价低质高、施工便捷,而且装饰效果美观大方,凸显出场馆“工业风设计”的独特韵味,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内斯评价说,这个工艺“刷新了她对中国冰场的认识”。
“冬奥公寓配套酒店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过渡季供暖,一是雨棚改造”,采访临别之际,段若非的手机一再响起。为了让冬奥建设工程每一个细节都能成就完美,他依然在忙碌着……
(责任编辑: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