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

2019-09-10张美容

山西教育·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行万里路研学世界

张美容

有幸参加美国研学行,不管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是思想上的认知,都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走出中国看世界、看教育,才真正地领会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的前瞻性和宏观性,也更深地理解了习总书记对“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谆谆教导。因此,也让我对我们的教育有了更有深度、更有广度和更有温度的思考。从踏上美国国土到回来之后,许多思考不断徘徊、翻腾在脑中,许多思想在相互碰撞、交融。每当想要汇总、提炼此次研学最深的感触时,却苦于找不到最强音而搁浅。就在今天,我又重新在大脑中回顾这一历程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时,忽然有一个声音清晰地传来———“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我豁然开朗,是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浪潮中,我们培养的人最终必须要走向世界,要成为世界公民。我们应该设立培养具有民族意识、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尊重多元文化、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人才的育人目标。那么,“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就是我们教育行走的第一步。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才最清楚。只有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才能学会分析和判断。赴美研学行,便是一次“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完美结合。之前所有对美国的认知是书面的、道听途说的,当我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美国、用自己的耳朵来倾听美国、用自己的感知来认识美国时,不仅对美国各方面的认识更趋于客观、全面,重要的是由于视野的放大,从而促使我能在更广阔的一个世界平台上看待教育。

在FAITH BAPTIST学校里,零距离感受了美国课堂有规则、有底线的自由,看到了美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幽默风趣,见识了美国学生的乐于提问、积极探究;在美国寄宿家庭里,日常生活中了解了美国人民的普适价值观及本土文化等,感知了美国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体验了美国人的热情好客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参观纪念馆、科技馆和UCLA大学的过程中,重新建构了尊重历史与走向未来的认识。

总之,“行万里路”实现了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学习、比较、思考、借鉴,提升和拓宽了所有研学师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所以,也再次感慨中国古人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观念是何等智慧!

对于中美文化差异、价值观念、教育方法等,因为国情不同,所以不具备科学的可比性。因此我用一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来陈述中美教育之不同。比如,我们的学生进入美国的课堂,在数学课中我们的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因为同样的年级,美国数学教材内容的难度远远不及中国,我们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令美国学生佩服。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某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掌握得非常扎实。同時,我们学生适应环境、学习新知的能力非常强,短短几天,学生融入美国学校、家庭非常快。尤其在口语表达、与人沟通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潜能。但是,我们的学生在美国的体育课上受到了一定的刺激,姑且不论我们会不会玩橄榄球、击剑等西方体育项目,单单一项很普通的体能训练———跑步,就暴露出我们的学生身体素质、耐力逊色于美国学生了。我们的学生刚跑了几百米,就气喘吁吁,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了。而美国学生则不然,步伐矫健、身姿优美,精神状态良好(美国学生每天至少要达到2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我们所在的FAITH BAPTIST学校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学校就开设有42个体育社团)。另外,在问题意识上,我们的学生只善于回答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而美国学生已经习惯于用问题引领着进行探究性学习。

当然,面对美国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这绝对是美国无法比拟的。就拿毕业典礼上我作的简短的发言来说,我从“大同”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以及大同城市做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说起,又以中国文字“友”字的生动形象性、文化意味性(甲骨文的“友”字是两只手相握的样子)作为结语,让美国师生对我们中国竖起了大拇指,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可以说,此次赴美研学,视野的开阔使我个人在看待事物的方法上更加客观和辩证了。我也相信,此次走出国门的研学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对世界、对教育有了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客观认识。看来,世界真是一本好教材!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多元化、多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国际文化素养”,怎样的人才是合格的“世界公民”。它还触动了我们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客观、冷静地看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一名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依托教材而得以传导的,这一点是做教师的共识。所以说,每位教师都会下功夫钻研教材,但很少去叩问“真正的教材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不是这次美国研学,我对教材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记得刚当教师的时候,认为“教材”就是课本;在当了一定年限的教师后,觉得自己之前对“教材”的认识太过狭隘了,经过多年的历练,认识到“教材”不仅包含课本,更重要的“教材”是生活这本书。而此次美国之行,让我认识到“教材”不仅是生活这本书,还有“世界”这本大书。

此次美国研学之行师生的收获很多。其一,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比如,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寄宿家庭的用餐文化、礼仪形式等,见识了机动车辆永远让位于行人、排队等候等文明行为,并立刻成了遵守规则的实践者,一改之前大声喧哗、唯我独尊的缺点。无论孩子们在美国寄宿家庭,还是在美国学校,他们在享受别人给予尊重的美好和遵守规则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自己也在这样的世界生活教材中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其二,强化了“团队意识、互助合作”意识。在大家朝夕相处的“行万里路”的十几天里,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逐步意识到大家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于是自觉地学会了彼此关照、互助合作。其三,学会了“参照对比、树立理想”。孩子们在“美国”这本教材里,对比参照中美之异同,读懂了美国科技发达的背后原因,读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理想。

我相信,这次走进世界教材的经历,必将为孩子们埋下“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治学种子!而我,也会带着研学归来的深度思考和宏观认识,继续行进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从教路上,让世界成为教材,培育我们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大同市云冈区平泉第二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行万里路研学世界
小龙是历险记之飞离稻田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全家过年抢红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我的少博我的营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