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船世界在研最大两栖飞机
2019-09-10
AG600“蛟龙”飞机首次水上试飞任务成功试飞标志着该机已经完成从陆地到水面的全部测试工作,即将可以投入使用。这架当今世界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成功的背后,是年轻科技工作者无怨无悔的付出与打拼。
AG600有个奇特的造型,上半身是飞机,下半身是船体,既能在广袤的天空翱翔,又能在波澜壮阔的海面上起降,被称为“会飞的船”。
在这架飞机的背后,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作为中航工业通飞AG600项目研制团队,他们与大飞机共成长,在行业专家和国内各主机厂的大力支持下,历时6年多,从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部件生产试制到总装攻坚,一步步走来,梦想成真。
2016年7月23日,一个庞然大物从中航工业通飞华南公司装配中心厂房缓缓下线,标志着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完成总装,全面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它的设计制造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空白,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為我国“三个大飞机”之一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承载着国家使命。AG600是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我国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堪称国之重器。
研制如此大规模的特种飞机,对中航工业通飞来说是第一次;对中航工业而言,研制如此大体量、在陆地和水面上都能起降的特种飞机,也是第一次。
一路走来,从立项、设计、各大机体商联合制造,到适航挂签、总装,种种艰难险阻中,烙刻着航空人在大型特种飞机研制中的执着坚韧与创新突破。
自项目启动以来,AG600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更让中航人自豪的是,一支年轻的团队,伴随AG600的研制快速成长起来。
“妈妈一直在加班,不能在家里陪我。”5岁女儿的抱怨让徐美芳很是愧疚,“作为一个飞机设计师,真没有时间陪孩子。”
女儿还小,不能理解妈妈心中的焦急。当时,距离AG600飞机下线还有4个月,而全机将近5万个零件、近100万紧固件,大山一般压在徐美芳所在的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通飞研究院”)结构设计团队肩头。为了让AG600飞机早日总装下线,“7—11”(每周工作7天,每天11个小时)模式成了徐美芳和团队的工作常态。
将近7年的历练,他们“羽翼渐丰”。AG600研制过程中,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与试验技术,高抗浪船体设计与试验技术,复杂机构高支柱起落架设计制造技术等多项难关,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陆两栖飞机设计研发技术体系,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全面提升了我国水面飞行器(包括水上飞机、水陆两栖飞机、地效飞机等)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为新型水面飞行器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航通飞华南总装厂房内,AG600飞机上方挂着一条鲜红的横幅: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这些年轻人为了AG600无怨无悔地打拼。
“AG600的设计全部采用三维出图,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中航通飞研究院设计师范绍强和团队遇到了难题,设计室全力攻关,一步步摸清三维出图的方法,燃油、动力、氧气、防冰、气垫、空调、防火各个专业间相互协调的难题被逐个击破,为各部门协同作战打下基础。
中航通飞华南公司32岁工段长张恩琦以“精、准、严”的管理方式,带领团队克服内部零组件、标准件缺件,外部航特结构、过渡件欠装等不利因素,对液压系统、操纵系统、燃油动力系统、环控系统、起落架系统、结构系统的一系列安装问题和设计问题,“啃硬骨头”般逐一突破、解决。在全机液压导管管夹组件更换自锁螺母的设计更改工作中,全段人员一周内完成了1300件管夹、2600件自锁螺母的更换。
AG600项目复杂,尤其是前期铺设电缆时,相比小飞机的30、40根电缆,AG600要铺设500根电缆,其中最长的一根要从机头贯穿到机尾,密密麻麻一大堆。
中航通飞华南公司205总装厂的一线装配技师们没有被吓倒,“在技术、设计的指导配合下,一点一点把500根电缆铺设好,这就是个精雕细琢的活儿,我们坚信,一定能把AG600做好。”80后电气操作工郝维兴说。
飞机装配可不简单,几万个零件一起组装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需要团队进行创新性思维。机翼转动时有卡制,他们向老师傅请教,大胆动手实践,利用运动机理巧妙避开;在为飞机制作真空隔离膜时,引入飞机对称原理,既节约成本,还缩短了工期……这群年轻人像海绵一样,向兄弟单位学习、向老师傅和老专家请教,迅速将新知识转化吸收,并加以创新。
AG600结构设计师佟德喜,后机身负责人,也是前期后机身唯一的组员,被戏称为“光杆司令”,所负责的部段零件有3000余个。进入结构详细设计发图阶段后,他每天快节奏工作近16个小时。
AG600的背后,是亲人们默默的理解与支持。父亲住院仍在一线的陈健,无暇陪护待产妻子的范绍强,长期驻厂跟产的闫平、谈言鹏……他们知道,“只有把AG600干好了,才对得起国家的信任,才对得起家人的付出”。
AG600在珠海总装下线那一天,看着设计图纸里的模型变成总装厂房里的蛟龙,年轻的通飞人一起奋力挥舞着红旗欢欣呐喊,难以抑制地流下激动的泪水。
◎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