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活动中激发幼儿音乐情绪的实践探究
2019-09-10伍宝灵
伍宝灵
摘要:音乐情绪指个体在音乐刺激下所诱发的情绪反应。它是韵律活动的关键经验之一,也是动作表现中内心和身体相辅相成的联系。如何通过韵律活动激发幼儿的音乐情绪,我以大班韵律活动《玉米变身记》为例,围绕“感官调动,故事烘托、语言支持、角色互动”等方法进行论述,试探激发幼儿音乐情绪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韵律活动;音乐情绪;幼儿;教学策略
一、调动感官,激发内外情绪
(一)调动听觉感官,抒发内在情绪
音乐的曲式结构类似于人的情绪感受,为让幼儿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幼儿可通过倾听乐曲,进入乐曲意境,从而实现对乐曲情绪的感知。如韵律活动《玉米变身记》教学中,教师提问:你听完音乐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事?幼儿感受大多不同,有的幼儿感觉很害怕,好像小矮人在摘玉米;有的很开心,像玉米在跳舞……幼儿通过倾听乐曲,语言表达对音乐情绪的反应,不仅调动了听、说感官,抒发了内在情绪,也为接下来的韵律活动奠定感知基础。
(二)调动身体感知,表现外在情绪
俗话说:“闻乐起舞,身随律动。”因为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教师在让幼儿倾听乐曲时,应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幼儿随音乐自然律动,实现外在情绪的表现。例如,韵律活动《玉米变身记》,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倾听第一遍乐曲时,有的听到动感的音乐头部会不由自主地左右摆动;有的听到音量减弱会皱起眉头,似乎在想象音乐意境;有的听到快速的旋律会加快身体律动。而音乐情绪就是在这些随乐而生的律动中以一種相对自由、宽松的方式呈现。
二、故事烘托,触发情感记忆
因受幼儿年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的限制,幼儿对音乐的想象与表现往往与音乐情绪存在差距,以致韵律表现中时常出现背离音乐主题等现象。教师可采用故事烘托的方法,借助认知加工激活某种认知联想,以一种线索,触发情感事件的记忆诱发情绪表达,引发幼儿“感同身受”。例如:《玉米变身记》的导入环节,教师以“吃爆米花”的谈话形式,引发幼儿已有经验,而后教师再引出“玉米变身记”的故事,幼儿通过感知音乐的快速,用小跑、手臂轱辘转等频率高的肢体动作自由表现“加热”动作,实现对音乐迫切、紧张等情绪的感知,共同体验与故事相吻合的音乐情绪。
三、语言支持,给予旋律期待
旋律期待,即当乐句进行到某处,内心便会出现强烈的直觉,期待某个乐句或某个音节的出现,从而预先做到等待。在实际韵律中,因幼儿情绪自控力较差,或过多关注动作而弱化了对音乐的聆听,旋律期待常难以产生。如:《玉米变身记》幼儿在做“加热”动作时,因旋律太快,幼儿难于控制紧张情绪,以致“加热”音乐过渡到动感的“炸爆米花”音乐时,幼儿无法随乐及时转换情绪。这时,教师如能随乐给予语言支持,即“加热,再快速加热”,幼儿便能感知旋律时长,从而做好旋律期待,实现紧张情绪到“炸爆米花”的欢快情绪的转换。
四、角色互动,产生感染机制
情绪是可以感染人的,当教师或幼儿在韵律活动中扮演着情绪催化剂的人物角色时,幼儿的杏仁核活化程度便会大于没有人物角色演绎的同一段音乐。例如:《玉米变身记》当教师以小矮人的身份出现要摘玉米时,扮演玉米的幼儿易被带入情境,害怕的情绪便油然而生,动作与表情便会随着小矮人角色的介入自然呈现。
综上所述,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认知加工,通过情感记忆的触发,为韵律活动提供创造与表现机会。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通过评价与引导,角色互动等多种形式,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情绪感受,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促使韵律活动价值再升华。
(责编 吴 娟)
参考文献:
[1]王秀萍.经验还原幼儿园音乐教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