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南开 读懂中国的“大学气质”

2019-09-10张雪周晨亮

人民画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南开大学南开爱国

张雪 周晨亮

大学的发展史,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缩影。从1919年创立至今,南开大学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不平凡的历程。从初建时期的筚路蓝缕、抗战烽火中惨遭轰炸,到西南边陲的弦歌不辍,尽显刚毅坚卓;从北归复校的艰难重建,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作育英才;从改革开放新时期践行“科教兴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建“双一流”高校……回眸百年,这所为国家培育了20余万名栋梁之材的著名学府,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守着炽热的初心与梦想,始终在不懈的探索中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

100年前,南开大学诞生于风雷激荡、民族危难之时。爱国初心,始终镌刻在百年南开的奋斗史中,成为南开大学最浑厚的精神底色。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1935年9月17日,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始业式”上,向青年学子发出这“爱国三问”。84年后,在南开大学建校100年的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带领“第101级”新生再次重温这振聋发聩的“三问”。

1898年7月,英国继日本后强租山东威海,北洋水师通济轮奉命前去办理接收和移交手续。22岁的张伯苓目睹了屈辱一幕:先是日本太阳旗降下,清朝黄龙旗升起,但仅过一日又改悬英国米字旗。亲历“国帜三易”屈辱的张伯苓,怀揣“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的梦想,和爱国教育家严修一起创办了私立南开大学。张伯苓曾这样讲述创立南开大学的初衷:“目的是要救国。方法是以教育来改造中国。改造什么?改造他的道德,改造他的知识,改造他的体魄……”

20世纪20年代,日本殖民势力侵入东北。南开大学成立了东北研究会,先后四次组织师生实地考察,并于1931年秋编纂成《东北地理教本》,作为当时南开的“独有教材”。“南开是最早发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图谋我国东北野心的学校,也是积极参与抗争的组织。”张伯苓的嫡孙张元龙说。

民族危難时刻,南开师生始终站在爱国救亡运动前线。在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展上,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校友在一幅1934年华北运动会的照片前久久伫立。照片中参加运动会的南开学生高举起方形布旗,组成“毋忘国耻,收复失地”8个大字。老人自豪地告诉身边的志愿者:“你看,那个‘国’字右下角举旗子的人,就是我!”

在南开,爱国永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在南开大学首届学生的合影中,共有96张青春的脸庞。其中“第62号”学生就是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入校不足半年,就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捕入狱。严修用“奖学金”资助周恩来赴法留学,因为他是“最好的学生”。建校百年,南开历史上有名可考的革命烈士就有36位,其中马骏、于方舟、陈镜湖、何懋勋、刘毓璠、袁永懿、郭永怀等杰出代表,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三问”。

百年风华,初心始终。南开大学推行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模式,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实践中。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南开大学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开设“中国发展”系列课,突出价值引领。

历经战火淬砺留下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等丰富资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每年重要时间节点,学校都会举行“纪念先贤、缅怀先烈、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主题教育活动。以爱国奋斗为主题,编纂出版百年校史丛书,成立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运用新媒体手段,播讲南开故事,弘扬爱国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开大学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塑造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形成了师生同学同研、同行同讲的“四同”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每年数千名师生深入基层,对爱国、担当、为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南开大学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不懈探索。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的‘公能’素质教育,打造点线面结合、人事物融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南开的魂’。”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说。

2019年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逾5000名师生齐声高喊“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出了南开百年历程中始终坚守的精神内核。

将教育与中国国情、社会实际相结合,是张伯苓自创办南开就坚持的理念。大学本身是一个舶来品,和国内很多大学一样,南开在建立初期,学制源自美国,教师多为留美学生,仪器设备多由美国造,课本不是英文就是英文译本,甚至连生物课用的蚯蚓也是进口的。

1925年,南开决定,除英文课外,所有课程改用国语讲授。1927年,教务会议通报,不再使用美国原版教材,结合实际自行编辑教材。

1928年春,张伯苓主持制定了《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明确提出了“土货化”的办学方针。所谓“土货化”,不是对于东方文化、精神的固守和复古,而是“关于中国问题之科学知识,乃至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更进一步的表述,就是“知中国,服务中国”。实质上,张伯苓的办学理念,就是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以中国历史、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这可视为南开日后办学不变的理念和独特的路径。

当其时,南开名师会集,称一时之盛。凌冰、姜立夫、刘晋年、饶毓泰、邱宗岳、杨石先、李继侗、熊大仕、蒋廷黻、李济、萧公权、徐谟、张忠钹、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黄钰生、张彭春、柳无忌、司徒月兰、冯文潜、张克忠、张洪沅、竺可桢、汤用彤、萧叔玉、范文澜、罗隆基、吴大猷等都曾执鞭于此。

回望南开大学历史,对于“土货化”这一堪称“中国现代大学办学理念重大飞跃”之举,人们不能不投以钦佩的目光。也正是因为此举,使得南开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成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

“日新月异”的南开大学,时刻都在触摸时代的脉搏。在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南开大学率先开始进行学科建设布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建议下,南开大学1980年设立社会学专业,并从全国18所重点大学选拔了43名学生组成一个专业班,这个班日后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界的“黄埔一期”。此后,南开大学又遵循“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改造调整现有学科,发展新学科专业”的办学思路,率先创立了金融、旅游、生物化学等诸多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如今的南开大学已经拥有26个学院、86个专业,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初步构建起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

以此为支撑,进入新时代的南开大学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同样日新月异,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饶子和院士在SARS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蛋白质结构研究方面世界领先,被誉为生物物理领域的“传奇科学家”;曹雪涛院士“炎症性免疫反应的新型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张伟平院士因在阿蒂亚-辛格指标理论方面的新成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该领域的领袖”;龙以明院士有关哈密顿系统的研究成果,被誉为“该领域过去15年来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南开大学在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等方面同样硕果累累:近5年来,该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50项,南开学人领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APEC研究院”“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等一批智库机构,承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1400余个,为各级党政机关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500多份。

每年的金秋时节,被南开大学录取的新生,都会在通知书上看到8个醒目的大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00年来,南开大学就是围绕这8个字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育人图卷。

2011年年底出台的《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被师生简称为“公能教育纲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把“公”和“能”细化为对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形成一个全面、稳定的评价体系。

在以“公能日新”为核心要素的育人理念下,南开大学重视对学生科學精神的培养,强调“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了“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使人才培养质量始终保持一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中,有“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他们中,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吴大猷先生。他们中,有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因其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被公认为“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100年来,更有一大批名家受南开大学敦本务实、脚踏实地的校风感召,来校任教。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杨敬年,知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温公颐,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葛墨林,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叶嘉莹……都是其中的代表。

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期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外引内培,加大力度延揽战略科学家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同时,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学科研能力,打造一支“素质提升、德业双馨”的教师队伍,是南开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扎实实践。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已95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至今仍活跃在南开园,与学生、与诗词做伴。她说:“任何一种学术文化得以延于久远,都赖其有继承和发扬的传人,教学正是这样一种神圣的工作。教书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愿意把这种快乐一直延续下去。”

百年来,南开园内无数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永挂苍穹,熠熠生辉,回应了百年前老校长“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的殷殷期许。

在南开大学中心花园里,苍翠松柏环绕中,张伯苓长眠于此,留下了未竟的心愿—

“务使我南开学校,能与英国之牛津、剑桥,美国之哈佛、雅礼(今译耶鲁)并驾齐驱,东西称盛。”

遗憾的是,1951年,先生抱憾归天。逝世前他曾说过:“我死后一定要埋在南开,要看着南开。”

斯人已去,但南开人从未忘记老校长提出的宏伟目标。

进入新时代,南开大学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征程上,日新月异地发展,对“爱国三问”做出新的回答。

办好“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发展格局。

在南开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做学问要顶天立地。”

“‘顶天’,就是瞄准国家需求、追踪世界前沿;‘立地’,就是紧贴中国实际、服务社会发展。”88岁的中国农药科学顶尖专家、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院士说。

近年来,南开大学既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加快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办好“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学科布局。

在保持传统优势的情况下,南开大学大力发展应用性文科和新工科,着力构建具有南开特色的现代工学体系,新组建了金融、材料、统计、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学院,并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智能科学研究。“文科振兴计划、理科提升计划、生医发展计划、工科攀登计划。”进入新时代,南开大学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全力构建科研创新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格局、大舞台,一系列学科振兴计划破茧成蝶。

2018年5月,基本科學指标数据库(ESI)数据显示,南开大学ESI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居国内高校第一。在2017年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上,南开大学位列全球科研学术机构第57位,位列中国高校第7位,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科研机构第22位。

一流的大学,需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南开大学重视本科教育,提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2019年5月,南开大学发布《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从10个方面推出40条创新举措,实现从“学科为本”转向“学生为本”,从“传授知识”转向“提升素质”,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等的创新转变,全方位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教育了每一个年轻南开学子要有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支教生活对我来讲是一堂生活的党性教育、国情教育课。”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程曲汉刚刚从西藏支教回来,他是南开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1999年,南开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首批实施高校,迄今已累计招募了20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赴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开展支教服务,为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年来,南开支教团成员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爱国报国的情怀书写在了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担当实践中。

“在祖国边疆,在西部基层,我的工作很平凡,这也是继承了南开建校以来爱国奋斗、为民族贡献力量的传统。”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艾伟俊曾到甘肃省庄浪县高房村任第一书记,如今,他是南开大学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成员。

2019年5月23日,一场以“弘扬爱国精神 奏响‘爱国三问’时代强音”为主题的报告会开启了南开大学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面向天津市的首场宣讲。8名南开师生作为南开大学爱国奋斗精神宣讲团成员,聚焦百年南开爱国奋斗、公能日新的光荣传统,从不同角度讲述光辉历史和动人故事,展现一代代南开人把小我融入大我、接续奋斗、矢志报国的赤诚情怀。

面向新百年,一张新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

作为南开新百年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路径和发展引擎,“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旨在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影响力。

2019年9月17日,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倒计时30天新闻发布会上,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对计划进行了全面介绍—

“4”是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

“2”是构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奖励体系;

第一个“1”是在校内建设十大交叉科学中心,学校给予每个中心每年3000万元以上的科研经费资助,通过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破传统学科间壁垒,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促进学科交叉创新和群聚发展,形成一批新的学科制高点和增长点;

第二个“1”是在海外携手世界一流大学打造十大联合研究中心。

“新时代新百年新征程,我们将以开拓创新、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勇攀高峰、勇做标杆,在对标一流中施展作为。”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说。

十秩峥嵘薪火相传,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征程上,南开瞄准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将“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续写新的辉煌。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提供)

猜你喜欢

南开大学南开爱国
浪漫的材料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百年南开学子
爱国学·晒佳作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爱国学·晒佳作
我是爱南开的
汪东波张智勇等人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