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并不等于“感觉”到
2019-09-10朱水平
朱水平
有人说,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我1997年参加工作,现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副校长。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到区十佳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再到南通市“226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并入选南通市名师第一梯队(四期)培养对象,一路阅读,一路实践,一路反思,一路收获。感谢“经典”——那么多的巨人肩膀,为我提供了登高远眺的平台。没有它,就没有我课堂中坚定的行走方向;没有它,就没有我教后的思绪飞扬。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阅读,让我收获着幸福,收获着成长,收获着专业自信。
【推荐理由】
《与孩子共享自然》伴随着约瑟夫·克奈尔的自然教育走过了十几个国家,引发了一场全球化自然教育的革命,从而成为经典之作。约瑟夫·克奈尔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自然教育家之一。
本书中,约瑟夫·克奈尔将对自然的崇敬、虔诚以及执着的热情透过文字传递给每一个读者,通过游戏的方式营造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让人们重返自然,与自然重归于好。2011年,该书荣登美国“1890年以来出版的最具影响力15部儿童自然读物”榜单,倍受各国环保组织推崇,热销超过45万册,翻译成15种语言,风靡世界。
大自然处处是法宝,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从来没有想到过一棵树、几声鸟叫、潺潺流水声都可以成为我们亲近自然的媒介。大自然中有这么多天然的“活”玩具,却被我们成人忽视了。一方面,我们站在自然之外,高举着“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旗帜挥舞呐喊,另一方面却在慨嘆新一代人不再关注“青草和红的白的牵牛花,红的白的三叶草,鹟鸟的歌声,以及三月的羔羊和母猪的一窝淡红色的小崽,母马的小驹,母牛的黄犊……”殊不知,正是因为我们将儿童与自然隔离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儿童和自然严重脱离。
“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写道:“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是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歪曲……让孩子们,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在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来应有的和谐和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也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正是这本书的宗旨。它用52个鲜活的游戏活动带你走进自然,学会与自然共处。它通过积极的互动、细节化的体验把每一个参与者带进奇妙的大自然,体验自然的纯美,分享自然的乐趣,让你在充满创造力的方式中学会生态学知识,帮助你开启心扉、接近自然,充分体会在自然中的喜悦、宁静,培养你对周围世界的爱和尊重。
【阅读体验】
很多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百科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小型鸣禽,头上具有漂亮的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背部和腰部主要呈栗褐色,翅膀外侧的羽毛呈黑褐色,以栗褐色为主色的尾部边缘稍有发白。”你一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虽然文字描述已经非常详细,但你的脑海中无论如何也构建不出这只鸟儿的具体影像。不过,假如你在树林中漫步,忽然一只这样的鸟儿从你的头顶飞过,你立刻就会喊出:“看,一只百灵鸟,它的歌声是多么美妙呀!”的确,那是一只百灵鸟。这就是为什么读过《威尼斯》,却依旧渴望一睹意大利水城风采的原因了。
“知道”并不等于“感觉”到。这就是《与孩子共享自然》这本书的精神内核。这是一本用儿童的方式、自然的方式、游戏的方式,引领儿童欣赏自然、亲近自然,近而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书籍。如果说感觉是一眼清泉,那么游戏就是掬起泉水的那双手,通过它你可以感悟到自然的美妙以及破坏自然的危险。阅读这本书,你必须也用这种约瑟夫·克奈尔的方式来感受这本书。
现在,让我们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原始森林里,四周都是高大的树木,脚底下是松软的落叶,每个人都找一块平坦的地面躺下来,然后闭上你的眼睛。此时,我们就用耳朵来感知林中的一切,鸟鸣声、风声、哗哗的溪水声等等,只要你听到一种声音,就悄悄伸出一个手指,看看你能听到多少种声音。
闭上眼睛,你是不是发现自己的听觉灵敏了许多?内心是不是更宁静?这就是《与孩子共享自然》这本书中经常使用的蒙眼游戏。蒙上眼睛站在齐膝深的溪水里,感觉水流从腿上滑过;蒙上眼睛在同伴的帮助下走一条有意思的路,用手摸有趣的东西,感受周围有趣的声音和气味等,都能增强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这本书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儿童尽快集中注意力,这种与环境相互融合的切身体验而带来的轻松、愉快的感觉让孩子终生难忘。
一、深度设计,大自然处处是法宝
“每棵树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和我们人一样要吃、休息、呼吸,也进行‘血液’循环。树的心跳是一首美妙的生命之歌。”选一棵树,把听诊器紧贴在树干上倾听树的心跳,蒙上眼睛用脸颊去轻轻蹭蹭树皮,试着抱拢这棵树,找一找伴生的植物,寻找树上动物的痕迹……当儿童这样带着全感走近一棵树的时候,他的感官就会被唤醒,能更细致地感受、听见、闻到关于这棵树的所有,他们就会“看见”那些“看不见”。当他们回到生活中时,这种感官的敏锐度依然存在,会让儿童重新“看见”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身上“看不见”的细节。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认为,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在“万物即教育”的课程理念下,2018年那场大雪就在我们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悄然化身成为一场雪舞飞扬的课程之旅,催生出了灵动的童诗:
“白白的,软软的/做棉花糖正合适/小蚂蚁把雪花一片片拖进洞里/结果,你知道的/它哭了。”(《绝望》)“一片片雪花/在说话/一句就是一朵桃花/一句就是一棵嫩芽。”(《谈话》)“白雪在乌云的肚子里想一个阴谋/他要用白色统治地球/这个美梦/被太阳一戳/就破了。”(《阴谋》)……
激发了立体多元的数学思维:“雪花的形状是六棱形”“雪花非常轻,五千朵到一万朵雪花才重1克”“雪花是轴对称图形”“六棱雪花内角和为2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720°”“六棱雪花有六个角,都是钝角”……
也创生了鲜活的德育活动:雪之念——我在屋里,谁在屋外?有一群人成了雪中一道特殊的风景,值勤的交警、朴实的清洁工人、卖菜的农民、铲雪的爷爷、上班的爸妈、出租车司机……风雪中,他们都是我们最为坚实的后盾;雪之德——雪,让万物得以滋润,让空气更加清新,它包容,它公正,它友善。雪既灵动又深沉,于漫天飞舞的美之中涵养着德;雪之辩——围绕下雪展开三个话题的讨论:雪仗该不该打?该不该扫雪?下大雪,该不该放假?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教会孩子从多个角度看社会,获得哲学的思辨。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一根竹子,是器物,也是美食;是玩具,也是乐器;是笔墨春秋,也是君子品格,这是文化的力量。《与孩子共享自然》这本书以环境倒逼理念改变、行为改变,读懂万物背后的教育价值,回归教育常识、教育初心。
二、全感体验,唤起儿童对生命的同情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对生命的同情。约瑟夫·克奈尔所倡导的共享自然的游戏绝不是简单意义的游戏,而是一种深入心灵的设计,一部生命教育学。“让孩子们在荒野中恣意玩耍,让孩子的精神在自然中沐浴——这是最重要的。”
本书的第二章“你能看见多少”中的“声音和颜色”“伪装的小路”“蒙眼毛毛虫”“蒙眼定点摸索”“微观之旅”等游戏,引导儿童打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全身感官,去观察、探索、感知、记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所创设的这些游戏就是让人与自然重归于好的媒介,能够唤起和激发儿童曾经感动的内心。它强调体验、强调同情,调动嗅觉、触觉。
整本书中多个游戏都把眼睛蒙上,就是消除视觉上的偏见,鼓励儿童调动平时很少用的感官去听、去触摸、去闯,从而获得一种在昏睡中苏醒的感觉,获得一种心灵的静谧。一个从小就能够倾听到树的心跳的孩子,如何不具备草木之心呢?一个从小对生命和自然抱有敏感之心的人,长大之后怎么会不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命运呢?
三、哈斯凯尔式的凝视,培养敏感的审美心灵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戴维·乔治·哈斯凯尔一直在尝试通过凝视叶子、岩石和水珠打开的一扇小窗口,窥见整个森林。周国平说,最古老的方式就是最自然的方式。本书用最自然的游戏方式把孩子们带进了奇妙的大自然,引领他们驻足、聚焦大自然中的一棵树、一只鸟、一朵花……目的只有一个,和他一样通过“玩”,与大自然中的某一事物建立起生命的联系,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存在之美。大自然是开放的,浸润其中的人的胸襟也会变得开放、辽阔;大自然是微观的,弯弯草叶上五彩斑斓的露珠、沾满花粉闪闪发光的花甲虫、下颚有力的八眼蜘蛛等,这些需要你有一颗敏感而又专注的心灵。大自然所彰显出来的美是天然的、不经雕饰的,那是再精美的图画、再逼真的标本也无法企及的。让孩子浸润自然,体验与自然重归于好,这是对孩子敏感心灵的最好抚爱和陶冶。
在日本,有这么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它坐落在富士山脚下的农田和山林之中。从外表看,这所学校并不出众,但其实这所依山而建的学校非常大,加上农场足有上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在学校自己的“领地”当中,还有小溪、悬崖、小型农场以及从当地人手中租来的农田等。这就是日本第一所自然学校,它叫Whole Earth自然学校,至今已有29年历史。
学校的创办人利用富士山所特有的奇特洞窟,开发了洞窟探险自然体验活动。进入洞窟时,人们要换上防水的外套,戴上头盔和头灯,按照自然讲解员的指导慢慢爬进洞窟,越往洞窟深处,行进就越艰难。由于洞窟越来越窄小,人们不得不猫着腰甚至蹲着行走。最后,当所有人关闭头灯的时候,一切似乎都静止了,你会体验到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和被无尽黑暗吞没万物的寂静。洞窟的神秘和魅力只有这样的亲身体验才能领会。
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起初提出的7个智能之外,又补充了第8个智能“自然探索”或“博物学家”智能。基于第8个智能的发展,约瑟夫·克奈尔利用各种深度设计的游戏,力图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就是像著名作家苇岸所说的“关心大地上的事情,关心地球上的一切变化”。
目前,在江苏进行的物型课程,提倡把课程写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把能力素养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我们学校的百年园林——蕊春园,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有鸟有虫,是大自然的一个微观世界,我们尝试像约瑟夫·克奈尔那样将其打造成一所自然体验中心,进行各种体验类课程开发,如游戏式的自然体验、感觉型自然体验、探索型自然体验、生态型自然体验、延续型自然体验、组合型自然体验等。让蕊春园中的每一根草、每一株花、每一棵树都成为儿童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触摸的对象,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重新建立孩子們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观察、体验、驻足、流连。
约瑟夫·克奈尔用他的探索告诉我们,一块地方就是一处道场,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思想的领空,“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