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民生”的场景应用

2019-09-10刘洋

新华月报 2019年24期
关键词:区块民生

刘洋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一道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

可以说,区块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各级政府正通过应用创新和生态构建加快前瞻布局、商业布局。例如,《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十三五”現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政策规划对区块链开发应用均有明确要求。

在价值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独立经济体。随着用户主权意识、平权意识、共享意识深入人心,分布式、去中心(中介)、自组织成为很多人的利益新诉求和互联网新常态,正是在这最恰当时机,区块链进入了数字世界、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

区块链技术具有共识信任体系、记录无法篡改、去中心化、可追溯、可编程(自编程)智能合约等特征,能够降低审核清算成本,提高直接交易效率和资产周转率、利用率,减少对中心化机构的不信任,让价值资产的数字化和流动更加透明、便利、高效,被称为智能型、可信任的“机器人”。

从区块链技术特点看,区块链技术理念、技术、模式、运营的全新变革,涉及计算机、互联网、软件工程、密码学、法律、公司治理、社会治理、经济、金融等多学科多领域,势必引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当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充分融合发展,其集成应用已延伸到金融、司法、医疗、能源、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预见,“区块链+民生”蕴含广阔发展空间。

1.区块链+食品安全。区块链可通过技术手段和商业规则双轮驱动构建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测、追溯机制,形成农户、流通商、企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共赢机制。例如,一家科技公司推出区块链鸡项目,全程记录从鸡苗入栏、养殖、屠宰、运输到用户餐桌全过程信息。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防伪溯源等特点,保障数据一经录入便不可修改。

项目团队为每只鸡佩戴物联网身份证——鸡牌,一鸡一牌,拆卸即销毁。鸡牌被用于自动收集鸡的位置、运动数据、身体状态等信息,并将信息实时上传到区块链,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据此进行产品溯源,保险公司也据此为“区块链鸡”提供农业保险、健康险、信息服务保险等精准服务。

针对防控记账方篡改数据问题,这家公司构建了防伪溯源联盟链。一是利用物联网设备(如鸡牌)上传数据,减少人工参与;二是将收购商作为记账方,收购商扫描鸡牌上二维码进入区块链浏览器查验,只对数据合格者收购,并将查验数据记账,形成与养殖户利益相制约机制;三是对各方数据交叉验证,一旦发现造假,联盟链核心企业及链上利益相关方即终止与之合作。

2.区块链+医疗保险。传统医疗保险的核心痛点在于,保险公司需要根据用户过往病历、病史等数据进行评估,以确定用户是否符合投保要求或者理赔条件,但用户医疗健康数据分散在医院、保健机构、保险公司、医保机构等不同系统,共享和协调用户的敏感医疗健康数据困难重重。过去保险公司为获取用户数据要么与医院系统对接,要么人工查询用户提供的相关数据,要么向第三方机构购买用户数据,往往难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在发表的区块链技术白皮书中提到,“区块链能解决电子健康记录和资源的隐私、安全和拓展性问题”。区块链技术可在保证用户(病人)隐私不被侵犯前提下,为医疗保健机构、保险公司提供广覆盖、可同步、可查询的医疗健康数据库。用户按照权限掌控自己的医疗健康数据,通过私钥授权保险公司查阅自己的医疗健康账本,投保人、承保人以此为依据完成投保、核保和理赔。

例如,一家保险公司上线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女性特定疾病保险产品,鼓励投保人将个人健康数据登记在区块链,形成实时更新的健康介绍信(分布式账本),授权保险公司使用,并获得保费优惠激励。在数据交互后台,系统以健康评分形式提供投保人数据给保险公司参考,使得保险公司掌握投保人数据更全面,实现差异化服务。同时,保险公司没有获得投保人原始数据,较好保护了投保人隐私。

3.区块链+网络公益互助。网络互助是相互保险的原始形态、众筹、P2P、保险等业态的集合,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信息撮合、小额保障、即收即付、协商约定、自我管理等功能,会员间通过协议或承诺分摊彼此的风险损失。网络互助运作模型与相互保险原始形态基本一致,救急性互助与保障天然具有号召力,加上互联网的社交性、高效性、共享经济优势,会员招募、项目发布和款项的征收与支付都非常高效。

相互保险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P2P保险模式,与区块链存在契合性,可打造更加公平、透明、安全、高效的分布式自治组织和互助机制。按照相互保险的共识规则,搭建智能型相互保险组织,互助者(会员)根据自身基本情况和风险偏好,在区块链上发起或参与某个相互保险项目,一旦有人出险,系统即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智能合约自动分摊、支付和结算。

例如,蚂蚁金服联合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公益互助产品“相互保”,并在支付宝页面上线。仅一周多,加入人数便超千万。

“相互保”的规则是,假设有500万人参加,加入不用支付任何费用;每月14日、28日为赔付日,假设某月14日有100人得了规定范围内的重病,每人赔付30万元(最高金额),需总赔付3000万元,分摊到500万人,就是每人6元,加上10%的管理费,每人需缴纳6.6元,一个月两次即13.2元。

当“相互保”参与人数达到330万时,凭借人数基础可以实现约定互助功能。如果3个月后参与人数少于330万,项目自动终止。可见,该项目是冲着参与者自给自足去的,其差异化优势在于利用区块链重塑信任与确权,构建公开、公平、透明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平台。

4.区块链+精准脱贫。区块链技术可使扶贫专项资金、社会捐赠等环节更透明,实现点对点对接和交易。如捐赠机构可直接将钱划拨给指定扶助对象,无须转手多家银行和中介机构,且每次捐赠及资金使用情况都会记录在链上的分布式账本,记录公开透明,可查询且不可篡改,也可以通过账本追溯捐款去向。

贵阳市白云区红云社区是贵阳“大数据+大民生”工程重点示范社区,开发了“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区块链助困系统,包括基础区块链平台、身份基本信息存证模块、相关人员服务信息管理模块、资金使用情况管理模块、数据展示模块。身份基本信息存证模块负责收集整理轄区困难群众、残障人员信息数据上链,让真实身份信息得以安全存储,残疾人、困难群众每次享受服务及救助时都通过身份唯一识别,避免身份伪造和盗用。同时,对接民生扶贫资金发放系统,为每个贫困户提供一个账户,实现扶助资金点对点发放、流转公正和透明、可追溯、可监测和实时结算。

但目前,“区块链+民生”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一,由于分布式账本数据结构和数据容量的限制,以及数据低延迟高吞吐量的技术实现难度较大,区块链在民生领域大范围应用尚处在探索性应用阶段,未达到生产级别大范围推广。其二,与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记账可直接获得收益不同,区块链应用到民生领域的分布式记账缺乏技术开发、数据确权、数据共享、记账激励等标准体系,影响了“区块链+民生”普及化。其三,分布式技术架构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也暴露出欺诈行为增加和网络安全风险,传统中心化数据库架构的安全控制措施已无法照抄照搬,必须研发新的风险管控技术和应急措施。其四,区块链治理体系尚未形成,政府扶持引导、监管上链、社群自治等政府、市场、社会利益相关者未形成成熟的规则机制,可能引发“技术作恶”风险。

“区块链+民生”应用场景广泛,发票开具报销、消费信贷、征信、公证、司法存证等需要信任、共识、共享、协作、规模化供给、数字化操作的民生服务,都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改善传统模式痛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两点建议:

其一,加快区块链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加强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科技融合联动协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尽快形成“区块链+民生”技术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民生领域更广泛深入应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鼓励政府部门、民生服务机构开发适用自身业务、兼容性和扩展性良好的区块链应用。支持拥有用户资源和技术优势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探索平台型、生态型公有链、联盟链,实现业务场景在民生领域延伸。

其二,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要更重视民生服务涉众型、跨界交叉风险与区块链技术风险叠加后产生的扩散效应,建立针对性、一致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区块链+民生”监管治理体系。秉持技术中立原则,发展监管科技,探索监管沙盒、产业沙盒、创新加速器等新型监管方式。

(摘自《民生周刊》2019年第22期。作者为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区块链与产业金融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区块民生
蚂蚁区块链已落地超过40个场景
百度推出“区块链操作系统”BBE平台
改革开放美好民生
区块链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2027年全球GDP的10%将被存储在区块链上
Unicorn正式上线区块链浏览器UIC—Explorer
区块链投机者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7“国家账本”里的“民生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