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以拙为巧 雅宜气韵
2019-09-10逸舟
逸舟
他是中国古代书坛上的一颗流星,光华灿烂却一瞬即逝。他用书法燃烧了自己,也照亮了一段绚丽的艺术人生。王宠,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一个恬淡消散的艺术天才……
在中国古代书坛上,王宠(1494—1533年)或许算不上能够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但是,他的书法所表现出来的气韵与法度却直追魏晋,超越了时代。有人认为他是史上除米芾、赵孟頫、王铎之外,学王羲之最杰出的书法家,尤以消散气韵为上。可惜王宠只活了四十岁便英年早逝,以致其书法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令后人无尽惋惜。
“三吴之望” 天纵少年
明弘治七年(1494年),王宠出生在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一个小商人家庭,这一年江南四大才子中的文徵明和唐寅二十五岁,祝允明已经三十五岁。王家祖上以酒肆为业,好宾客,广交友,到王宠父亲王贞这一辈因不善经营,家道中落。王贞雅好收藏古玩、书画,使这个没落的商人家庭多了一些文化气息。文徵明曾经为王贞作《处竹为清夫赋》,赞其“虚心聊自托,高节许旌干”,认为他与一般的市井商人不同。苏州金阊南濠是明代才子聚居地,王宠少年时便在这里生活居住,与都穆(王宠同乡,官至太仆寺少卿,工摹拓缮写)、唐寅(后与王宠结为儿女亲家)等同里,这样的家庭氛围和居住环境涵养了少年王宠的文思。
王宠自幼聪颖好读,少年时即通晓经学,参与试策考试,文思宏博绮丽,且能够抓住要点,得到御史的褒奖,一时间声名远播,大家把他看作“三吴之望”。连当时吴门文化界的领袖人物文徵明亦对他寄予厚望,为他写下“百年有待麟呈瑞,千里欣看雁逐行”的诗句,以兄弟视之,并不时对他加以教导。文徵明的诗文、书画理念对王宠有所影响。
然而,命运和王宠开了个玩笑。王宠虽才气卓绝,少年天纵,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哥哥王守和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都高榜得中,进入仕途,而王宠从正德五年(1510年)至嘉靖十年(1531年)二十年间,八次考试均未得中,最终只能勉强成为国子监一名贡生。
虽然“三吴之望”未能如愿,但是王宠并没有像唐寅、徐渭(即徐文长,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等人那样颓丧潦倒,或癫狂傲世。王宠并不喜欢自己家庭的商业氛围,一生隐居于城外石湖,每日潜心于书画,以诗酒为伴,二十年间,非有大事不肯进城。他在平和之中蕴育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始终保持一份永不熄灭的热情,这也是他書法创作的动力与源泉。
温润如玉 雅宜君子
虽然王宠生活困顿,但在很多人眼中,王宠是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他少负才华,仪表轩昂,隐逸江湖,不图功名利禄,大有晋人遗风。他一生平淡温和,没有锋芒毕露的张扬,也没有纵横天下的气魄。看过王宠书法作品的人,眼前会浮现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形象,有些柔弱,有些骨感,有些刚毅,在散淡中含几分优雅,在质朴中现几分含蓄,深藏不露的外表下,隐藏了一颗坚定火热的艺术之心。
王宠所生活的时代名家辈出,一些文士开始摈弃明初章草的率性野逸书风,追求古拙情趣,其中不乏吴门书法家,如杨循吉、邵宝、黄省僧、周光等。他们对王宠的书法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宠对书画前辈沈周敬慕有加,曾在沈周的画作题“粗头乱服皆好”。可见,即便粗头乱服,在他眼中手中亦能呈现出别具情趣的艺术构思。
王宠的书法还受到诗人何景明的影响。王宠酷爱何诗,吟咏成癖,甚至给朋友朱日藩写信都会不自觉地引用何景明的诗句。他还曾抄录何景明的诗送给学生金用。何景明善行书,追求用笔的生辣与结字的开阖,渊源上近颜真卿,脱离了元明以来追求赵孟頫精致软媚的书风,其古拙之风与王宠类似。王宠在得吴门书家沾溉的同时,把自己的生活追求和个人修养全部寄托于书法,最终成为与文徵明、祝允明齐名的“吴门三家”之一,其书法价值在当时甚至超过了祝允明,在吴门书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恬淡适情的君子性格,正如其字,呈现一种“雅宜”气韵。
大巧若拙 气韵天成
王宠寻求一种古拙自然的美感,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古”中蕴含精雅,还在“拙”中营造巧思,从而呈现一种“以拙为巧”的特征。
王宠古拙书风除了受身边书画家的影响,还与他一直以刻帖作为临摹范本有很大关系。虽然王宠的父亲喜欢收藏,但是限于家庭条件,王宠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前代名家墨迹,因而他的取法对象多为刻帖。这些刻帖有些是翻刻本或重摹本,比如他学习的《孔子庙堂碑》便是重摹本。有些刻帖需要向朋友借才能临习,王宠曾写信给文徵明借《阁帖》,并为张凤翼伯父所收藏的《淳化阁帖》作跋。他克服重重困难,遍寻多种刻帖,刻苦临习二十年,执意追古,为书法耗尽了生命一半的光阴。
虽然这些再创作的摹本未能全尽原帖风貌,甚至衍生出一些讹误,限制了临习者的艺术思考和创作高度,但是王宠能从中体悟原帖笔意。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特别是对“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阁帖的临习,能够准确描摹出刻帖的形态,甚至能把阁帖上枣木版的信息都呈现在纸上,可见其用功之深。正是这种忠实性的临摹,加上对书法创作的独特感悟,王宠硬是在未见原帖墨迹的情况下,以层台缓步之势形成了优雅稚拙,而又含蓄有韵味的个人风格。
虽然有些人批评其不得法但是他的字广为大众所接受,并予以肯定和赞美。王宠的字避开了元代至明初的精巧、锋芒、飞动的书写方向,藏巧于拙,给人的感觉是单纯、稳健、含蓄、沉静,突出整体意蕴和个人感受,其古拙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又和当时书家追求的金石气有共通之妙。他的书法作品或端正清丽,有钟繇笔意,如小楷作品《南华真经》《送陈子龄会试三首》;或风神遒逸,有“二王”风骨,如行草作品《致王守五札》《名山时访道五言诗》;或古雅朴拙,有魏晋神韵,如草书作品《自书五忆歌》《山庄帖》等。
王宠创作时,书写速度相对缓慢,从而抑制了张扬气势;点画多方笔,结合转折处的圆转,方圆互现,弥补了行笔气势的不足。同时,点画起止含蓄,笔断意连,字字独立,姿态娴雅而又兼顾整体布局,章法上营造一种均衡散淡而又有优雅趣味的艺术视觉。王宠把“二王”书风的散淡清逸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对王羲之书法的消散气韵呈现超越前人,独具妙处,成为后世公认学王书的杰出代表。
王宠书法的拙与巧是辩证存在的,以拙藏巧或者以巧成拙,最终目的都是巧。他运用以古藏今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进行艺术构思与创造,使作品进入一种“大巧若拙”、气韵天成的境界。
斯人已逝,君子如玉。书痕犹在,墨香有加。王宠的一生虽然短促,却绽放了灿烂的艺术风华。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永恒的,更为久远的是一颗为艺术燃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