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创作中的“点石成金”
2019-09-10张华
今人所熟知的宋代诗词名句中,有些并非原创,而是改动前人诗句而来,有些则是原句借用。让人惊讶的是,这种『抄袭』居然成就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提出的诗词创作理论和写作纲领。黄庭坚认为,创作者应在学习前人诗文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或升华出新的诗词意境。后来,南宋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进一步阐释道:“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点石成金”遂成为大家熟识的成语,多用来比喻修改文章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名篇名句并非诗人所独创,而是对前人诗句的点化,留下了许多“点石成金”“点铁成金”的佳话,显示了中国古典诗词承前启后、不断革新的发展趋势。这些佳话对于诗词鉴赏与创作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两字改动成绝唱
北宋诗人林逋在《山园小梅》中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精辟地描绘出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凸显了梅花超凡脱俗的品格,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诗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后人无不称赞。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称誉曰:“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北宋末南宋初年的诗人陈与义在《和张矩臣水墨梅》中赞曰“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认为其超越了齐己的《早梅》。南宋诗人王十朋誉之为:“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北宋苏轼和南宋辛弃疾均对林逋的咏梅诗句评价极高。北宋王直方所作的《王直方诗话》记载,苏轼与王居卿等友人聚会扬州,王居卿戏说林逋这两句梅花诗用来咏杏与桃李也可。苏轼并不反驳,却说:“可则可,只怕杏花、李花不敢承当。”辛弃疾也在《念奴娇》中写道:“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風月。”词中的林处士正是指林逋。辛弃疾意在奉劝骚人词客不要草草赋梅。
因林逋的咏梅诗句特别出名,南宋词人姜夔就用其中的“疏影”“暗香”,做了咏梅词的专用调名。林逋咏梅诗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然而,林逋的咏梅绝唱并非原创,而是来自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将其改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为何江为的残句默默无闻,而林逋改动后的两句却如此备受推崇?原因在于,江为这两句诗分咏竹、桂,明点其物,未得其神,未能将二者融为一体。林逋虽然只改动了两个字,但意境浑融,彰显了梅花之精神,可谓“夺”人之境为己所有。梅花疏淡,倩影横斜,倒映于清浅的水中;缕缕幽香,梦幻般飘浮在朦胧的月光下,可谓风姿、神韵、氛围、境界全出。这两句诗超脱了对梅花形相的描摹与刻画,凸显了梅花神清骨秀、幽独超逸的风神气韵,还让读者展开联想,将其与高隐诗人的人格相联系,从而生发出另一重意蕴。
苏轼还将林逋的这两句诗与北宋文学家石延年咏红梅诗句“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相比较,认为后者“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也”(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二者的区别在于,石延年红梅诗局限于形相,缺少精神气质,无“言外之意”可寻味。
妙在精神与意境
宋代诗词创作中的“点石成金”例子还有很多。如宋代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乃直接承袭唐末五代翁宏的《春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代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是改造唐代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宋代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改造自隋炀帝杨广《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北宋词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唐代韩琮《露》中“几处花枝抱离恨,晓风残月正潸然”的改造。
这些“点石成金”的佳作,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凸显精神。如上述林逋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将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中的“竹影”改为“疏影”,将“桂香”改为“暗香”,两字之差,精神境界全出,意蕴更加丰富。
宋代大儒朱熹晚年与弟子谈诗,指出诗有内外两重意义,不仅要懂得表层的“文义”,还要体会那内层的“意思好处”:
如昔人赋梅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容得好,是如何。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言外之意始得,须是看得那物事有精神方好。若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跳踯叫唤,自然不知手之舞,足之蹈。这个有两重: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若只是晓得外面一重,不识得他好底意思,此是一件大病。(《朱子语类》卷一一四)
“晓得文义”,指懂得文本的语词义;“识得意思好处”,指得其“言外之意”,看出“精神”所在。“晓得文义”容易,“识得意思好处”却需要长期不断的积累创作和鉴赏经验。
二是重构意境。如北宋词人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唐末五代诗人翁宏《春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完全一致。晏几道的词句却被清末词人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为何?
翁宏的《春残》云: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女子春末怀人的画面。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融情入景,工丽自然。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之后两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大意为诗人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与颔联相比,意多重复,且用语平淡。
而晏几道的《临江仙》云: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以时间为线索,语意连贯,真挚含蓄,字字关情,用上下阕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此意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更具艺术感染力。
化腐朽为神奇
上述宋代文人对前人诗句的改造,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体现了宋代文人善于学习前人创作经验,熟谙前人诗句,喜用典故,以才学为诗的特点,也显示了其对前人诗词创作艺术的继承和超越。
唐代诗圣杜甫有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其六)、“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道出了诗词创作与学习前人的关系。对待前人诗句既要“转益多师”,又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点石成金”,这样才能步入诗词艺术殿堂,为后人留下值得玩味的好诗词作品。
当然,也有一些作品虽然继承了前人,但循规蹈矩、缺乏创新,为后人所诟病。如南宋政治家文天祥《正气歌》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与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意思相近;“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则和北宋思想家石介《击蛇笏铭》“至正之气……公乃能得。笏之在公,能破淫妖。灵气未竭,斯笏不折。正道未亡,斯笏不藏”等语句有渊源关系。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先生以为《正气歌》“重复太甚,伤于蹈袭”以及“用典”不妥,而没有将其选入《宋诗选注》之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非只有宋人善于改造前人诗句,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现象,如唐代文学家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乃套用南北朝诗人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数字之差,成为名句,流传千古。清代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是对唐代高蟾《金陵晚望》中“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借用,化腐朽为神奇。
模拟前人进行创作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经阶段,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点石成金、推陈出新。在中国诗词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以模拟创作为宗旨的诗词流派,如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和明代的“前七子”“后七子”。他们蹈袭前人的作品很多,但由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艺术成就不高,而被湮没在诗词长河之中。
张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