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
2019-09-10韩军延
韩军延
摘要:《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基于整本书阅读,旨在为短篇小说合集型整本书的阅读提供设计和教学思路。其总任务是: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又细分为通读任务、关键任务、统整任务三个板块,体现了读写一体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欧·亨利作品 整本书 学习任务群 读写一体
一、学习目标
1.阅读与鉴赏。根据导读和内容概要,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完成整本书阅读;初步了解深度阅读故事、小说的有效路径,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把握小說的叙事结构,并能够简要、精确地复述故事;鉴赏与探究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情感追求和思想变化。
2.表达与交流。通过谈论、辩论、改写、续写等学习活动,能就人性观、小人物的生活等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有理有据,理性表达。
3.梳理、探究与综合实践。制作阅读卡片、排行榜、扑克牌式书签;参与辩论。
二、学习任务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学习任务群的总任务主题是: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分级任务及学习活动如下:
(一)通读任务
1.走进《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1)为《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建一张档案卡;(2)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的顺序;(3)为自己通读整本书建一个进度表,要保证每个故事能一口气读完;(4)按喜欢程度依次写出5个自己喜欢的故事。
2.关联点与兴趣点。
(1)看完目录的标题之后,猜想小说的内容并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2) 作者善于勾连不相关的事件,试着列表梳理小说中的关联点和关联事件;(3)欧·亨利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排行榜制作,阐述上榜理由。
(二)关键任务
即制作书签。(1)讨论书签设计方案;(2)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小说的人物进行归类;(3)分析小说语言中的俚语、双关语和旧典新意;(4)讨论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创作的影响,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论文。
(三)统整任务
1.“理想人性”大家谈。
(1)梳理古今中外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2)“我来说人性”PPT分享,问答活动;(3)举行一次辩论会,辩题是“人性本恶VS人性本善”。
2.为“我心中的美好人性”立传。
(1)依据前期学习,请你以“最美人性”为名,制作一份十人排行榜;(2)根据自己的喜好变换视角续写故事。
三、学习活动
【活动1】走进《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1.具体内容。
(1)为《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建一张档案卡,个性化设计,可用图表、思维导图、身份证、书签等各种样式,也可加入美术设计元素,如现在流行的手账形式来制作。表1是可供参照的格式。
所有学生先独立构思,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评出5张最漂亮、最实用的档案卡。
(2)根据自己对短篇小说标题的理解以及以往的阅读经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说,并依据自己的兴趣喜好确定阅读顺序,完成表2。
(3)你准备用多长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要保证每个故事都是一气呵成),请列出阅读计划,并设计一张表格,记录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本组成员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次归类整理,全班范围讨论。
(4)第一次通读整本书之后,请在本书的14篇短篇小说中选出你最喜欢的5篇,并和原来依据标题确定的喜欢顺序进行比较,观察是否有变化,指出变化的原因,思考其对于我们以后阅读的指导意义(完成表3),并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300字左右)。
2.教学提示。
即赏析标题。赏析文章的标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一把钥匙,比如《两位感恩节的绅士》的题目会提醒我们,不仅忍受三天饥饿来为穷人提供圣诞节大餐的老绅士是一个绅士,那个在饱餐之后为了履行默契而不惜撑坏自己身体的穷人也是一位绅士。
但也要注意不可掉入阅读陷阱,由标题解析文章,尤其是外国文学的翻译标题,不可望文生义。阅读应做到“读书时不可有己见,读书后不可无己见”。
【活动2】找到关联点与兴趣点
1.具体内容。
(1)欧·亨利善于把不相关的事情巧妙地关联起来,试着挑选3—5篇小说,按照表4中的示例,梳理其中事件的关联性,说说你对作者情节构思的理解。
(2)你认为《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是哪几篇?请列举出来,并说明理由,需包括名称、开头、情节发展、结局(也可以列举没有入选这个版本的其他短篇小说),填写欧·亨利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排行榜(见表5)。
2.教学提示。
关注关联点的学习策略。关注事件之间的关联点不仅是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技能之一。梳理小说的关联点,可以提高阅读者的参与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整体把握作者的构思匠心。
自主阅读中,要求阅读者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表达的?(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活动3】制作书签
1.具体内容。
(1)为《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人物制作书签。分小组讨论制订方案,包括材质、书签样式、人名与绰号、图案和文字等,鼓励创新设计(比如可不可以每人都有诗句相配)。小组讨论确定后,形成一个正式制作方案(或说明),并画出示意图。全班交流,可以在交流后继续修改自己小组的制作方案,完成分工。
(2)以小人物和上层人物为标准对小说人物进行归类(也可以自己确定的分类标准)。
(3)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分析小说语言中的俚语、双关语和旧典新意。
(4)讨论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写一篇600字以上的小论文,主标题自拟,副标题是“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2.教学提示。
关注小说语言特色。欧·亨利是一个语言天赋极好的作家,他精通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并经常引用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典故。阅读外国文学的一个障碍就是读者对于语言背景的陌生,还有一些俚语、双关语和旧典新意的不准确翻译。如在《提供家具的房间》一文中提到贫穷的房客们时说:“他们的葡萄藤是攀绕在阔边帽上的装饰,他们的无花果只是一株橡皮盆景。”在这里,作者就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列王纪上》有“所罗门在世的日子……犹太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葡萄树和无花果树是安定家庭生活的象征。
【活动4】“理想人性”大家谈
1.具体内容。
(1)拓展阅读,探究人性善恶。通过网络搜索或图书馆资料阅读,梳理古今中外对于人性善恶的各类观点(人性为善、人性为恶、态度不明或善恶转变)及其代表人物,设计一张表格呈现。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题为“我们的人性观”的演讲稿,使用PPT,副标题自拟。结合《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故事和人物,表明所在小组的理解与认识。
(3)举行一次辩论会,辩题是“人性本恶VS人性本善”。按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正、反方各四位辩手,分别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但正、反方的分组不是通过抽签来决定,而是依据各人所持的真实观点来分组。如果认为人性本善,就尝试归到人性本恶的一方。目的是让学生在辩论赛中站到自己的对立面来辩论,也是辩证性思维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
2.教学提示。
在学生辩论之前进行辩论指导,尤其是撰写辩论词。也可观看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视频,对自己的辩论进行补充。
教师在进行辩词撰写指导时,引导学生注意三个方面:(1)辩词要自己撰写,撰写辩词的过程就是内化辩词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印证观点、强化辩论策略的过程。在撰写辩词之前,要做大量的阅读和思考;(2)辩词的内容要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一般3分钟的陈词按语速来计算,大约850字;(3)辩词要想出彩,可以增加哲学元素、心理学元素、趣味元素、诗词元素等,尤其可以结合最新潮、最热点的素材进行加工,论证自己的观点。
【活动5】为“我心中的美好人性”立传
1.具体内容。
(1)依据前期学习,请你以“最美人性”为主题,制作一份十人排行榜,从第一排到第十,为每人提供一份上榜理由,每份上榜理由100字左右。
制作完成后,小组交流,考查每个排行榜的评选标准是否合理和有价值,每组选出最佳榜单,在全班交流;全班同学投票评出最有价值排行榜。
(2)根据自己阅读的14篇小说,总结欧·亨利小说的结尾特点,并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挑选自己感兴趣的1-2篇小说,尝试采用全知视角进行续写;或者选取其中一个你喜欢的人物,从这个人物的视角对故事进行续写,字数控制在400字左右。
2.教學提示。
关于小说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也称作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根据叙述者与人物的大小关系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
全知视角,又叫作“零视角”或“上帝视角”,叙述者大于人物,可以全知全觉。内视角中叙述者与人物相等,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借助某个人物的感官和意识去传达信息。外视角是叙述者小于人物,是对全知视角的根本反驳,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富有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它的“不可知性”又有两个优点:一是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二是读者面临的空白需要阅读补全。
我们在阅读中不能只是被动地看“我”所看到的一切,要思考看到了“谁”,还要思考由“谁”来看,以及怎么“看”的问题;不能忽视小说文本展示的人物关系;对小说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静态化的阶段,更不能在抽象层面上对小说主旨进行概括。
四、学习测评
1.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人与人之间互助的美好故事,有的是夫妻之间的,有的是朋友之间的,有的是陌生人之间的。请你做一个梳理,至少举出3个互助情节。
2.阅读孙绍振赏析《麦琪的礼物》文字:
《麦琪的礼物》小说写一对夫妻,在圣诞节把自己仅存的、最好的、最宝贵的财宝变卖了,买了礼物,奉献给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所送的东西应该是最有用的,成为对方最珍贵的礼物。如果小说的情节按这样的思路发展,夫妻双方拿到对方的赠品,非常合用,一起欢喜不尽。这就不但没有了《麦琪的礼物》这样的格调,而且连一般小说的水平都达不到了。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的满足淹没了情感,就难免落入俗套。如果换一种写法,夫妻双方买了礼物,根本都没有用,两个人都生气了,甚至发生了争吵。这样写会不会更好呢?当然不会。因为仍然是物质压抑了情感。
《麦琪的礼物》中的这对夫妻都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卖了,买了以为是对对方最有价值的东西,结果却成为最没用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是“愚蠢”的,最后作者站出说,这恰恰是“最聪明”的。
(1)孙绍振这段话的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请你再拿出之前阅读的相关文章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论证这个观点。
(2)孙绍振认为作者在小说最后用基督诞生时送礼物的“东方三贤人”之一的麦琪来称赞他们是很有必要的,是聪明和愚笨完成了一次对转。但也有人认为小说中麦琪的出现让小说过于直白。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测评1考查学生对整部作品的梳理、归纳能力,夫妻、朋友、陌生人属于既有分类,学生也可以在以上三种之外,形成第四种甚至第五种归类;归类的核心依据是“互助与美好”,考查的是学生对情节和人性的理解。
测评2中的(1)是提炼观点,也是进一步理解小说的艺术构思——错位中体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如生活中要帮助别人,直接送钱送物,则意义一般——助人而已,但如果是帮助者请被助者做一件微小的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以工作所得报酬的形式给予资助,这种帮助就不露痕迹,避免了施舍的意味,更显出帮助者的修养和人性的美好。对于(2),则可以任意提出观点,关键是有足够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这里既考查文学鉴赏能力,也是思辨性阅读的常见功课。
参考文献:
[1]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 吴欣歆,徐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