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有形”到“无形”,激活班主任发展的内在自觉

2019-09-10陆敏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3期
关键词:有形班级班主任

陆敏

我长期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曾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等30多项市区级荣誉。2013年起,我开始了“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的研究,形成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独特见解,并以此为项目,承担了上海市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任务。至今为止,工作室已招收了3届学员,培养了一批优秀班主任,5人已成为各区工作室主持人,我也成长为一名德育特级教师。

有专家认为,班主任的发展不是分割式与片段式的发展,而是贯穿于其生命历程的整体性与持续性的发展。从班主任的成长阶段而言,可分为合格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特色(品牌)班主任、卓越班主任等发展历程。因此,工作室主持人不仅要关注学员现阶段的发展,更需着眼于其长远和未来的发展。通过研究班主任的成长规律,我发现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之所以能走得更远,除了具备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外,还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发展力量,即对发展有自觉的意识,不需要依靠外界的刺激,能自觉确定发展目标,主动进行实践反思。

因此,我以“促进当下,引领后续”为工作室的目标,在培养学员相对外显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激活并催生学员发展的内在自觉,即内生力。当他们离开工作室这个外力之后,依然可以走好后续发展的路。

一、依据目标整体规划课程,建构“形神”兼备的课程

根据培养目标,工作室整体设计课程框架,从有形的理论技能的习得到无形的价值引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主动性,锤炼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具有的基本功,并积聚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一)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设置课程框架

内生力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精神,不能通过传授而形成,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磨炼和积淀而成。工作室通过建设有形的发展意识课程、理论素养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帮助学员逐渐生成无形却有神的内生力,而慢慢激活并积淀的内生力又会促成学员不断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把课程设置成三大类九大板块:

发展意识课程分为目标制定和发展诊断两大板块;理论素养课程分为理念学习和人文学习两大板块;专业技能课程分为调研分析、课题研究、疑难会诊、同伴互助、专业写作五大板块。每个板块都内含对学员内生力的培养。

有的课程是显性设计,如目标制定,让学员学会自定目标、学会自我反思、学会调整目标和行动,提升学员自我发展的能力。有的是渗透在课程学习之中,如理念学习,通过聆听专家讲座、观摩优师课堂、开阔国际视野等活动,促使学员在和各个领域专家、优秀教师、国外优秀教师对话中,更新教育的理念,感悟名师大家的精神力量。有的是隐含在课程过程之中,在活动之中积淀生成。如课题研究课程,在具体的项目研究中,学员必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生成学员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依据成人的学习规律,形成课程集群

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需要汲取多方面营养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同样人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工作室的课程板块虽然有清晰的划分,但是课程板块不是点状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形成关联、互相锁定的,这样便于持续作用于学员的学习与发展。

案例1 课程之间互相关联:以疑难会诊课程为例

在疑难会诊板块课程中,我们曾围绕“家校微信群”开展难题会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把各个板块的课程进行融合,形成互助之网。前与理念学习板块链接,组织学员聆听专家讲座“新媒体时代家校沟通”;中与调研分析板块锁定,学员调查家校微信群的问题,了解各区在家校沟通方面的做法,先后进行两个系列的专题研讨活动;后与归纳提炼板块课程相通。在经过疑难会诊板块课程中的头脑风暴、论坛交流和网络分享等活动后,我们指导每位学员进行提炼和总结。《能否在家校微信群里公开表扬学生?》《面对“特工家长”的告密,你该怎么办?》等6位学员的文章发表在《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杂志上,研讨的成果还在区域低年级班主任培训专场进行辐射。

虽然疑难会诊课程主要是培养学员直面问题的勇气,提升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推进的过程中,还同时集群开展理论学习、调研分析、归纳提炼等板块课程的学习,各板块课程互為相助,在提升学员理论素养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逐渐形成“思考—学习—分析—总结”等一以贯之的实践方式,而一位优秀班主任所应该具备的内在自觉也在此过程中不断酝酿形成。

(三)根据学员的需求,分层设置培训课程

每一个学员的自主成长都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配合这种自主发展,工作室分层设置培训课程,在充分开发工作室学习资源的基础上,满足学员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和自主发展的需要。

上述课程设置为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学员可依据工作节奏和需要有选择地参与。

二、依据专业成长规律设计培训活动,激发学员自主发展

工作室的课程需要核心目标的引领,需要纵横多向的系统构建,但这仅仅是静态的理想描绘,要将之真正转化为一个育人的过程,更需要动态的推进、多元的互动、有效的总结,对学员内生力的培养就蕴含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一)运用长程推进策略,强调过程亲历,搭建学员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人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的过程。工作室在活动策略的选择中,强调前移后续,强调过程亲历,强调交流互动,在带动学员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变革和生成的同时,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

1.大长程设计

工作室课程完成周期长达两年,因此每一个课程内容的设计,如调研分析课程、课题研究课程、专业写作课程等,我们都进行长程思考,通过设计系列化的活动,让活动的目标、内容呈现差异性与递进性,活动呈螺旋式上升,达到持续推进学员最近发展的效应。

案例3 大长程活动设计:以调研分析课程为例

为了让学员把研究学生的意识贯穿在日常工作之中,工作室重点引领学员进行了3个时间节点上的调研,帮助学员以科学的研究态度面对班级、学生以及自我。

设计调查问卷,发现自身问题。指导学员开展“班级活动参与度和班级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经历从开放性调查问卷到封闭式调查问卷的过程,学会合理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数据的解读分析,发现自身班级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访谈提纲,研究学生需求。组织学员开展学生状态调查活动,学会结构性地设计访谈提纲,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反馈信息的数量、内容等角度进行归纳,学会解读学生,了解分类型的学生发展需求及规律。

设计活动调研,研究活动效果。鼓励学员在研究不同阶段对班级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形成了一系列的调查方法,如学生日记、评价表、投票法等,以此了解活动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另一方面学会关注活动中的效果,并依据效果及时调整后续活动。

2.小长程设计

这是指课程中的一个小培训活动的系列设计。我们一般会将一次学习活动分割为前期准备、现场学习、后续总结三个阶段,引导学员带着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的要求进入学习现场,以此提升现场学习力。

案例4 小长程设计:以浦东新区晨阳小学访学活动为例

第一次活动:开展磨课活动,组织学员与开课老师就班级活动的系列设计展开讨论,确立班会课的主题和内容;第二次活动:开展磨课活动,组织第二届学长观摩谈冰老师的日常班会课“书信彩虹桥”,对谈冰老师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捕捉和问题资源的放大等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对谈冰老师访学活动的班会课设计进行研讨;第三次活动:参与现场听课、评课活动,聆听专家指导;第四次活动:撰写活动体悟,网络进行交流。

(二)运用多元互动策略,关注互惠共生,形成共同体研究文化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换,具有主动寻求发展的能力。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在与多方面的对话与交往中形成。工作室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增进不同层面和不同个体之间,包括与共同体伙伴、联盟学友、本土教研员、上届学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互相学习中,形成共同体研究文化,即开放的学习心态、求实的学习精神和多元的学习品质。

1.专家资源的运用,形成多元的学习视角

在工作室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邀请在班级建设方面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特点的专家进行指导,如邀请大学教授进行班级活动设计的指导;和俄罗斯老师、校长进行对话,了解国外班级生活的建设状况,开阔学员的国际视野;邀请市区专家进行课题报告撰写的指导。在不同专家的指导下,打开眼界,形成多元的学习视角。

2.本土教研员资源的运用,形成开放的学习心态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借助市级各类平台,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本土的实践土壤,需要所在校、所在区的支持和关心。工作室邀请学员所在各区德育室的教研员介入指导,搭设平台,让他们了解学员,知晓学员的研究,促使他们关心学员的成长。这个过程中,促使学员勇于跳出自我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挑战自我,在区域的班主任团队中展示风采。

3.伙伴资源的运用,形成求实的学习态度

工作室学员是一种非常好的伙伴资源,我们借助同届学员资源,大家共同讨论。如学期总结会,由大家汇报一学期的收获和不足,每位学员再对同伴的总结进行点评,提出后续发展的建议;我们还借助歷届学员的资源,他们有着高品质班级生活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参与指导,对学员更有启发。

(三)运用评价反馈策略,进行学习奖励,激发学员内在发展动机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群体发展更是如此。我们在工作室运作过程中,合理使用评价反馈机制,如开展“读书活动”网上互评、“论文撰写”即时评优等工作,以“质性”评价来回应学员的自我学习和自主发展,帮助学员提升获得感。

期末的总结性评价改变了评价结果处理,从物化功利性的评价变为有价值观引领的评价,对优秀者进行“学习奖励”。如和重庆市“领雁工程”骨干班主任访学团进行“创建班级特色,提高生活品质”交流,奖励“班级特色建设”优秀论文撰写者一次深度交流的学习机会。对课题研究中承担难点的班主任,组织他们到杭州参加“创新班级活动,提升班主任核心能力”培训活动,和各地的专家、名班主任进行互助学习。

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参与的复合系统,需要加强各个层面的组织架构、活动策划以及资源汇聚,以使各层各节点上形成结构关联、上下对接、良性协同、合力共推的局面,学会事与人的相互玉成、动与静的相互依存、形与神的相互转化。

陆 敏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实验小学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德育实践创新基地”导师,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主持人。

猜你喜欢

有形班级班主任
班级“无课日”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我的班主任①
未定义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