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本土实践,让“爱国”生长为一种习惯

2019-09-10胡春美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3期
关键词:扎根乡土爱国

胡春美

国,邦也。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无数中华儿女奋力呐喊并践行着爱国主义誓言: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到贾谊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镌刻于华夏儿女的血脉筋骨,代代相传。

一、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班级本土实践认知

(一)爱国主义教育:班主任立德树人的重大主题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当代青少年才能对国家、对民族生发拳拳深情,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人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的极速扩张,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渗入,当代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被渐渐削弱,爱国主义情感也在无形中弱化。习近平提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在青少年心中筑起一道精神长城,延续中华民族的血缘密码,传承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特质,是将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终身的信仰和追求,从而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指出:“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必须牢牢抓住青少年教育这个关键。班主任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引领者,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集体是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重要场域,班级文化的建设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确立、爱国情怀的砥砺,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习总书记指出:“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着眼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打牢青少年的思想基础,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立德树人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二)扎根本土实践:班级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选择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就是遵循中国特色,传承中华独特文化,植根于现实土壤,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滋养一方文明。《管子·牧民》曰:“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乡土,是国家的根基;爱乡,是爱国的起点。扎根本土实践,可以充分滋养爱国主义情怀。对于青少年来说,“国”是概念,是抽象的、模糊的,而“乡土”却是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呈现于眼前的,更是可以镌刻于内心的。浸润于家乡的自然风光,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在班级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本土的深切眷念,建设起青少年纯美的精神家园。

扎根本土实践,可以充分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耕本土文化传统,是青少年感悟华夏文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基石。

扎根本土实践,可以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青少年思维活跃,感觉敏锐,追求个性,他们不喜欢接受纯粹的说教,也不愿意沿着教育者设定的既定路线循规蹈矩前行。他们喜欢挑战未知,喜欢新奇刺激,更愿意在实践、活动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设计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感知、去思考、去体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化为自己的主动追求,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极佳选择。

(三)生长一种习惯:班级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旨归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班级爱国主义教育中,拒绝“走过场”,拒绝“真人秀”,真正让爱国主义入脑、入心,并成为青少年的一种自觉习惯,成为青少年的核心素养,成为青少年的生命情怀,是班级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旨归。

扎根本土實践,从不同维度激发和触动青少年,从关心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从乡亲的生活现状着眼,生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责任感,树立“国为重”的价值观念,以“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人生追求。当这样的爱国信念扎根于青少年的思想深处,成为青少年的自觉意识,当爱国情怀生长为一种思维习惯,班级爱国主义教育才算真正走向了实处。

“行即学”,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学习的目的是指导自己的实践。扎根本土实践,一方面,让青少年在实践的过程中吞吐、吸纳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情怀转化为自己的本能;另一方面,实践的过程就是持续不断地爱国的过程,在长期的爱国实践中,渐渐把这种行为凝结成一种记忆,淬炼为一种行为习惯。

《朱子语类》曰:“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厚植爱国情怀,不论是知还是行,关键在于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持续地、有系统地、坚持不懈地进行,真正养成一种习惯。

二、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班级本土实践策略

(一)资源整合:立足乡土,从学校走向社会,凝聚爱国热情

对初中生来说,“世界”“国家”这些概念相对来说是抽象的、模糊的,可触及的生活才是具体的、可体验的、可理解的,也更容易触发情感、产生共鸣。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组织立足于乡土的实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认识脚下的土地,理解脚下的土地,进而热爱脚下的土地。

笔者所在的启东,地处长江入海口,三水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家乡独特的风貌,如海上日出、金滩拾贝、牛车夕照、亭楼望海……乡土美景,常常盘桓于游子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而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少年,对家乡的独特意义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因身处其中而生厌倦、疏离之意。为此,我在班级中组织“寻遍家乡美景”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寻找和拍摄家乡的美景,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同学间互相欣赏、点评,推选出“最美家乡照”,在班会课上进行集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讲述“最美家乡照”的来源,评说家乡的历史,在美景的流动中,学生的情感慢慢凝固,家乡的美在心头定格。

东南中学是历史上的“抗大九分校”,是粟裕将军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具有独特的地域意义。我组织班级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探访东南中学,到实地参观学习,感受抗大九分校的历史变迁,聆听粟裕将军的传奇故事。站在那片土地,穿越历史的迷烟,学生的目光中有一种坚定的东西在闪动。

知乡才能爱国。知是情的基础,有了乡知,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乡情。这样的乡情,会生发出一种牵挂,凝聚成一种感恩和眷念,净化为流离失所中的灵魂安厝,提纯为民族情感的深度结晶。

家乡的风景是客观的,但关于乡土的体验却是主观的;乡土的美是物质的,而对于乡土的热爱却是发自灵魂的。从乡知开始,催发乡情,从乡情拓展到民族情、中国心,这样的少年,无论将来走多远,他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二)学科融合:聚焦乡土,从知识走向文化,锻造爱国情怀

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经历和过程,也是他们探索真知、保持独立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但是,如果实践活动没有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如果实践活动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评价,如果实践活动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实践活动就容易成为随风飘散的德育碎片,容易流于形式,或者成为“玩一玩”“看一看”“转一转”的走过场。

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聚焦乡土,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与学科课程融合,做到有目标、有序列、有过程、有评估,能很好地改善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統编教材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涉及的是民俗文化,在感受了鲁镇的社戏、陕北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之后,我组织学生展开“启东乡土文化调研”主题实践活动。从过年风俗到嫁娶之仪,从乡土丧礼到祭祀礼仪,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展开访问、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当学生们把日常生活和经历作为一个课程来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民风民俗不仅仅是我们每天的遇见,更是一种浸染了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是关于乡土的文化。在这里,他们读懂了乡民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敬仰、对“人”的敬重;在这里,他们感知了“孝”“义”“信”的内涵,体味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音乐课学习各地民歌的同时,我和音乐老师一起设计了“启东渔歌探访”主题实践活动。跟着家里的爷爷奶奶学唱启东渔歌,在班会课上演唱,并探讨启东渔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少同学表示: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我们启东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歌!面对日益没落甚至即将消逝的启东渔歌,学生们都感慨万千,对乡土文化的依恋升华为传承祖国文化的强烈责任。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将班级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让乡土文化浸润青少年的生活,这种可以遗传的社会文化基因会在潜移默化间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唤醒他们对乡土文化、对祖国文化的感知、认同、理解和热爱,乡土文化生活也会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

(三)知行结合:超越乡土,从历史走向现实,生发爱国智慧

“知是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实践是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成果。前者立足于教师有意设计和组织的主题活动,而后者立足于学生自觉主动的真实生活。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爱国的德育文化转化为现实行动,是要让学生树立爱国之志,践行爱国之举。

有学者认为: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历史和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传承,也是未来的愿景,更是现在的真实。

我和学生在生活里寻找现实事件,从乡土的改变开始,努力赢得祖国的明天。启东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以来,我便引导学生一起关注家乡的文明程度,从现实出发,寻找建设文明城市的现实途径。结合文明办组织的“啄木鸟”行动,我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找到家乡文明建设提升点,在文明办专用网站上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有65%的学生找到了城市文明的提升点,并向上级部门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这样真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感受到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和价值,从家乡的建设出发,自觉把国家的建设担在肩头。

启东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我带着学生绘制了垃圾分类简明介绍图,分发给小区的居民;中美贸易战发生后,我带着学生寻找资料、了解背景,总结“居民正确应对贸易战十二条”,回家向爸爸妈妈宣讲;家乡的火车站开通,我带着学生拟定“文明乘车条约”,向亲戚朋友宣传……

豆蔻少年,从来不缺少改造社会、建设祖国的热情和激情,基于乡土真实事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爱国情怀从理想走向现实,并且落地、生根,激发其生发更多的智慧去烛照未来,去维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基于乡土的实践中探索前行,知乡、爱乡,激发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便能从家走向国,让爱国成为青少年生命的一种习惯!

猜你喜欢

扎根乡土爱国
让雷锋精神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扎根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
乡土分外妖娆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