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年级“双脚跳绳”与“双脚交替跳绳”教学方式的实施比较研究

2019-09-10何德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7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

何德景

【‌摘要】跳绳是当今青少年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体育教学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跳绳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对七年级学生“双脚跳绳”与“双脚交替跳绳”的成绩进行跟踪和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跳绳教学实践经验,重点阐述了这两种跳绳方式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体育教师提高跳绳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关键词】双脚跳绳;双脚交替跳绳;教学方式

跳绳是一种运动项目,是广东省中学体育测试的项目之一,同时也被列进了省中考考试项目范围。跳绳不同于其他的体育项目,它的场地和器材需要较少,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也极小。跳绳作为当今青少年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检查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的途径之一,深受广大师生的深切关注和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喜爱。现在,这种运动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可以为学生进入社会后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近两年来,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跳绳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对象

在调查研究中,我对我校17届七年级1-10班的5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七年级1-5班作为对照班,按照体育课程常规进行教学,七年级6-10班作为实验班,按照预先设计的双脚交替跳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研究方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跳绳方法种类和双脚跳绳以及双脚交替跳绳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测试研究法:实验前后,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身体素质测试;第三,跟踪调查:对学生在七年级内的跳绳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措施

1.对照班和实验班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对照班和实验班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实验研究中,对照班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体育教学。而在实验班,则让学生了解正摇双脚交替跳绳,训练他们的弹跳、速度、平衡、耐力以及爆发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准确性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实验班,每节体育课按计划进行与跳绳有关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对多种跳绳方法进行练习。

3.对照班和实验班安排不同的教学时数

在教学时数上,对照版和实验班也是不一样的。在实验中,对照班各阶段均安排8课时,并结合课外活动、大课间操时间,定时定量安排跳绳锻炼内容。而实验班的教学为:(1)一分钟正摇双脚交替跳绳为主教材,每阶段6-8课时,围绕双脚交替基本技能训练进行。(2)以热身运动为基础,每节课安排1至3分钟的正摇双脚交替跳绳基本功练习。(3)以拓展练习为辅助,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绳的特性进行相关联的辅助练习。

4.实验班实施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法,了解学生最初跳绳种类和一分钟正摇双脚交替跳绳最高成绩的均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通过跳绳实践,实验班的学生在跳绳兴趣和锻炼热情上有较大提高。而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跳绳,有效地豐富了学生的锻炼方式。

另外,实验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进行了50米、立定跳远和肺活量三个项目测试。实施方案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如表4。

实施方案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如表5。

从表4和表5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以绳作为器材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动作灵敏度、速度以及耐力,而且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也得到了提高。

五、结论和建议

第一,跳绳确能强身健体,能促进速度、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灵敏度、弹跳力、耐受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是检查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二,实验发现,学生对正摇双脚交替跳绳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跳绳成绩,而且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跳绳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第三,只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定科学、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跳绳技术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国勤,孙靠.一分钟跳绳如何取得好成绩[J].法制与社会,2012.

[3]梁巧英.1分钟跳绳如何取得好成绩[J].中国学校体育,2008.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创新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